好遗憾,这么晚,我才真正地走近您

2023/6/23 来源:不详

民以食为天,能为老百姓撑起这片天的人,是我们心中的神。当神以一个普通人的形象,真实的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时,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从心底里产生强烈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年5月22日,“等”大家安心的吃完了午饭,我国最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驾鹤西去,享年91岁。5月24日,中华大地,举国齐哀,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送袁老最后一程。

满城花聚皆为你,一生流芳稻飘香。

“好遗憾,这么晚,我才真正的走近您,袁老!”我在心里一直重复着这一句话。

第一次知道袁老的名字,还是在语文课本上。后来留在记忆里的只剩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个题目。少年的我,很少吃米饭,更没见过水稻。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真正理解杂交水稻这项伟绩对我们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意味着什么。

记忆中,第一次有米饭出现的时候,竟然是和一个高压锅捆绑在一起的。

父亲拿回家一个单位淘汰的高压锅。他靠着那双巧手把它修好。我看着白花花,硬邦邦的米粒被倒进去。不多久,那个看起来写满岁月沧桑的锅像发怒了一样,四周激烈的冒着白气(气垫不好),顶上的小黑钮疯狂的扭动,旋转,发出呲呲的声音,溅的周围潮乎乎一片。

我很害怕。母亲和姐姐,哥哥也紧张的盯着看。父亲说还要等一会儿才好。并且一再强调,停火后,不可以马上开盖,那样会爆炸。我吓得捂着头。

不记得等了多久,我们终于看着父亲打开了神圣的锅盖。一股大米的清香散逸出来,飘满了整个屋子。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闻到过得食物的清香,我没法用一个确切的词来描述。只是觉得这和母亲蒸熟一大锅馒头,掀开锅盖时的散发出来的香味儿,有某种相似,但是又有不同。

一阵“云雾缭绕”后,我看见之前放进去的干瘪籽粒,此刻已化身为一群肉乎乎、白胖胖的可爱的小家伙。它们在锅里挤的满满的,上面闪着晶莹的光。

那一次,我吃到了此生最香甜的一碗米饭。

长大以后,我吃过五常大米,泰国香米,但终究比不过那口旧高压锅做出来的那碗米饭味道来的纯正。

曾闻饿殍泣,血汗禾下滴。

小时候,经历过饥荒的父母常在吃饭间忆苦思甜,给我们讲那些过往。母亲讲起村子里一家子饿死好几个孩子,以及姥姥做的那些难以下咽的野菜团时,有时,还会忍不住动容。饥饿的岁月里,人们对于粮食的渴望,就是对生命的渴望。这是我长大以后才可以理解到的。但是,那时,在年幼的不谙世事的我的眼里,母亲讲的这些故事和《神笔马良》《后羿射日》一样,只是故事。

我没有品尝过饥饿的滋味,所以没法理解粮食对于人类的真正意义。所以,我任性的挑食。

吃白馍长大的我,胃适应了麦香。于米饭,那不过是一种调剂,不可以作为主食。我理直气壮地这样想。

随着年龄慢慢长大,周围的世界已不只是家里的几间瓦房和小小的村落。我接触到了天南海北的讲着不同语言的中国人。他们中有那么多人一日三餐离不开米饭,就如同我对馒头的依恋。我有些好奇。米饭真的那么好吃吗?

对于米饭更深一步的感情,是源于父亲对于它的喜爱。父亲上了年纪以后,镶了假牙,吃东西不好咀嚼。于是,他就让母亲给他做米饭。我问他,天天吃米饭,没吃够吗?父亲摇摇头,笑着说“不够,不够!挨饿的时候能吃上这么一碗饭,那……”他的词汇匮乏起来,表情却异常的丰富。我不知道他那是在点头还是摇头,但是他满脸的赞许,幸福,知足,一览无余。

我想:此刻的大米对于父亲来讲,和挨饿时应该有差不多的意义。不同点是,那时候是没有任何吃的。现在是没有任何别的吃的,可以像米饭一样,不用费力咀嚼就能下咽,而且还可以管饱。

待到天下无饥时,他在禾间笑。

父亲吃米饭的画面,多年来都很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他瘦削的体型,满脸的皱纹,谦和的目光,让我感到亲切和内心的安定。以至于,有一次在网络上看到了一张照片,我的心里一震。那张照片中的老人和我的父亲非常的神似。

照片中的老人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袁隆平。当时,他出现在一篇介绍在青岛建立海水稻试验田的新闻中。

建国这么多年了,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食物源源不断,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的研究海水稻?我以自己燕雀的视角发出了对鸿鹄的质疑。但是,无知不等于无良,我不是网络上的喷子。我只是想弄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当时的我,不管自己的质疑在后来看起来是多么的幼稚可笑,都很认真的向网络发起了求助。很幸运,这一次,我向袁老又走近了一步。

功德无量,国士无双。

在网上,我搜到了一段袁老题为《超级杂交水稻研究成果对粮食安全的贡献》的演讲视频。在演讲中,他提到年全球水稻产量应比年增加60%以上才能基本满足人类的需求;目前每公顷所产稻谷能养活27人,但到年,每公顷所产稻谷必须要养活43人才行。简单的几句话和数字,非常清晰地解释了他毕生来所研究的领域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他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的伟大贡献。瞬间,我感受到了袁老的功绩之大,那真是远远的超过了我的想象。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无知真的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袁老的演讲是纯英文的。这使得我在另一个角度,对他更加刮目相看。年出生的人,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多么的不容易。况且,他常年是躬耕于稻田,和土地打交道的人。到这把年纪依然将一门外语驾轻就熟的使用到这个地步,真的非常令人佩服。

演讲中,袁老平实的语言,谦和的态度,以哺育苍生为己任的风范,使得他跳出了教科书。由三个抽象的铅字,变为我生命中一个很立体,很熟悉,很亲切,最伟大的人。

在他身上,我能感受到父亲的温和,学者的精湛,国士的担当,全球的视野。我想,真正的神,不会是高居神坛,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的。他们在平凡,普通中彰显出伟大。

上可登国际殿堂,下可到田间地头。

5月22日上午,网络上冒出了关于袁老逝世的传言。我愤怒于网络中少数人没有底线的讹传。上次在媒体见到袁老,是共和国勋章的颁发现场。那时的他,在我眼里没有风烛残年的样子,他周身散发着年轻人的朝气。他不可能这么快就走,我坚信!

可是,午后,噩耗传来……袁老仙逝,巨星陨落,举国悲恸。

连续几日来,全国各地的人们以各种形式悼念袁老。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职业,不分种族,每一个人都是一样沉痛的心情。我见到最多的是稻穗,听到最多的是“禾下乘凉”,看到最多的是飘洒的泪水。

今天送了袁老最后一程。朦胧中,我心里冒出了一个想法:袁老绝不希望我们仅仅沉浸在痛苦之中。他毕生都在为解决人类的吃饭问题而努力。对下一代,他是充满了无限希望的。世界属于年轻人,一代又一代成长起来的国人,要把袁老的精神真正的融入到学习工作中来,才是最好的缅怀和传承。

袁老,您一路走好!此刻,已是5月24日深夜,窗外风雨大作。我想,您一定仍风雨兼程,走在“禾下乘凉”的路上……

末了,我想悄悄地告诉您:今天我蒸了米饭。盛了满满一碗,都吃了。没有剩下一颗米粒……米饭真的,真的很好吃!!

袁老,一路走好,您永远的活在我们心中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5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