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芳医者何虑千山远
2023/2/7 来源:不详陈水芳在门诊中为海西患者服务
陈水芳常常用自己的工资为患者解决困难
陈水芳与一对双胞胎小患者本文配图均由陈水芳提供。
□辛茜
年1月25日晚,年度“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评选结果发布,浙江大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青海省海西蒙古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水芳主任医师获此殊荣。荣幸的是,笔者在巴音河畔采访了这位不远千里,从江南来到柴达木盆地的援青医生,并在近距离的交谈中,感受他的那片医者仁心。
一
黄昏的德令哈,巴音河的水轻轻流淌,仿佛大自然奏响的弦音。呼吸内科专家陈水芳无暇顾及身边的美景,忙了一整天,直到这会儿,才有时间接受我的采访。
他面带歉意地坐下,很快便进入了自己的世界。他的眼光穿过窗外,回到了离德令哈很远的家乡杭州萧山,回到了父母身旁。
陈水芳的少年时代家境贫困,日子过得艰难。村里人大都住在茅草房里,一下雨,房顶漏雨,无处可躲。掉下来的虫子钻进被子里、爬在灶台上,有时甚至会掉下一条骇人的长蛇。家里惟一的下饭菜是腌萝卜缨子,偶尔有一点好吃的,父母亲也总是要留给他和弟弟。
除了父母的爱,铭记在心的还有父母的勤劳。改革开放后,陈水芳的父亲总算可以挑着地里的茄秧走十几里路去绍兴换回几角钱,给他和他的弟弟买几个白面小馒头,而母亲也能在忙完农活之后,接一点做花边的零活贴补家用。许多年过去了,母亲半夜里在灯下低头做活的背影,始终让他难忘。他只有拭去眼角心酸的泪水,暗下决心,好好读书,摆脱贫穷,为父母增光。
上高中时,他主动要求管理教室的钥匙,这样可以督促自己每天早上第一个到学校开门,第一个坐在教室里学习,哪怕早上饿着肚子,也从不迟到。尽管父母非常疼爱他,但是农忙时节他还是会下地帮父母亲干农活,给一家人做饭。高考第一年,他差了5分没考上。复读一年后,他的高考成绩超过了录取分数线,选择专业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浙江医科大学杭州分校,因为在他心里,医生是那么的神奇,看一看就知道人得了什么病,开个药方就可以让人恢复健康。
年,他大学毕业并被评为浙江省高校优秀毕业生,医院工作。刚去几天,院领导就对学心血管专业的他说:“你可不可以到麻醉科工作?”他马上回答:“当然可以啊!”陈水芳在大学二年级时就入了党,对他来说,既然组织上这样考虑,就应该服从安排;既然去了就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当时,医院很少做全麻手术,由于他学习刻苦,细心负责,短时间内就掌握了静动脉穿刺技术。每做完一例手术,他不是把病人推到病房就完事,而是多次到病房观察了解麻醉效果,及时总结经验。见他如此好学,麻醉科主任便有意识地创造条件,给他提供学习机会,让他参与难度较大的全麻手术,并先后医院手术麻醉复苏科、浙江医院ICU进修,使他麻醉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以迅速提高。
年,陈水芳被评为杭州市优秀医卫青年,年他考入浙江医科大学呼吸系病专业攻读硕士,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大医院呼吸内科。
此时,沉浸在回忆中的陈水芳,眼里盈满了春光。
他身着一套深色西装,质地考究的领带与衬衫颜色相配。浙江援青指挥部的干部都称他为“领带医生”。之所以一丝不苟地注意个人形象,是因为他觉得,作为一名援青医生,代表的是整个浙江援青团队,整洁的外表有助于取得患者的信任。
趁他停顿的一刻,我认真地端详着他,只觉得劳累了一天的他神清气爽,没有一点疲劳的感觉,比我在照片上见到的还要年轻。
二
年7月29日,作为浙江援青医疗专家团的领队,陈水芳来到德令哈,被任命为海西蒙古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以院长和呼吸内科专家的双重身份在海西州援助三年,带领第四批浙江援青医疗专家团为当地群众造福,医院引入先进的医疗技术、发展思路,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
对陈水芳来说,这同国家政策步调一致,是必须坚决服从,尽力做好,无需犹豫的事。
这绝不是陈水芳第一次受组织派遣执行急难险重的医疗任务。
年4月到6月,陈水医院抗击非典,获浙江省先进个人。在那段日子里,他戴着四五层棉质口罩零距离接触病人、观察病人,为的是第一时间发现病情加重的病人,及时采取措施,做好抢救的准备。当时,医院还不曾使用过呼吸机,刚买来的呼吸机连包装都没打开,他便查找资料,摸索学习,掌握性能。之后,再把实际操作的经验和方法教给其他医护人员,医院治疗非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年7月到年8月,陈水芳参加中国援助马里医疗队获得总统骑士勋章。援助期间,有个商务代表到马里访问,负责医疗保障任务的陈水芳非常重视,提高了服务标准,做好了完备的预案。那是一个燥热的下午,下了飞机的商务代表派人打电话问陈水芳有没有胃药。陈水芳说有,但是出于责任心又多问了一句:“是不是胃的问题,要不要来看一看?”结果,在商务代表下榻的宾馆,陈水芳很快检查出他患的不是胃病而是典型的阑尾炎,且已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经过陈水芳及时处理,避免了因穿孔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
年11月到12月,陈水芳参加的中国政府援助菲律宾应急医疗队获集体一等功。那是一次危险的援助行动。当救援队接近海岸时,菲律宾方面没有任何接应,他们只找到了一条布满油污的货船,而且没有救生衣。面对怒涛阵阵、深不可测的海水,队长要求团队30人当场举手表决:如果去,船很有可能翻掉,死在海上。镇定自若的陈水芳第一个举起手,30个人没有一人退缩,经过6个小时的海上颠簸,救援队终于摇摇晃晃地漂到了岸上。等他们把东西全部搬下去后才发现,他们到达的地方叫首乌,并不是灾情最严重的地方。这时,陈水芳又带头表示,既然来了,就应该到风暴最严重的地方阿不约,只有在那里才能真正发挥中国医疗队的作用,才能代表中国人民对菲律宾人民实施真诚有效的援助。
在17级超强风暴“海燕”的袭击下,阿不约一片狼藉,一片萧瑟,连教堂的屋顶都被掀翻在地,更何况百姓的房顶。中国医疗队迅速找到一个学校,扎下3顶帐篷,盖上雨披,在蚊虫的不断叮咬下立即开始了对当地百姓的紧急治疗。那是一段让陈水芳记忆犹新的日子,虽然苦、虽然累,但是,看到重灾下的菲律宾人解除病患后对他们露出的笑容,听到脱口而出的感激之声“Thankyouchina!”,心中备感欣慰。一个月后,被中国医疗队的无私援助所打动的菲律宾外交部副部长前来看望中国医疗队。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看到相关材料后做出批示,中国援助菲律宾应急医疗队被评为集体一等功。
“这都是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起到了一点带头作用。”说到这里,陈水芳淡淡一笑。这不是谦虚,这的确是他真实的想法。因为,自从穿上白大褂那一刻起,救死扶伤的责任和使命就融入了他的骨血。不管在哪里,只要有需要,他都会挺身而出。
他无法不这样做。父母的期望、学校的教育、党的培养,给了他荣誉、给了他智慧、给了他本领,又给了他帮助别人、做好事、做善事的机会。所以,每当接受新任务的时候,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肯定的答复,向组织做出保证。
年1月新冠疫情爆发,医院捐款、上缴特殊党费、以个人名义向红十字会捐款等形式为疫区捐款2万元。这年1月23日,他向浙江大医院递交了请战书,请求支援武汉或者其它地方。作为有在SARS病房一线救治经验的呼吸科专家、一名“老兵”、一名党员,他责无旁贷。但是,由于他医院院长的岗位上,而海西州也在组织医疗救援队,准备让他担任领队,于是他服从命令留在了德令哈。可是,在焦急万分的等待中,海西州一直没有接到赴武汉的命令。对陈水芳来说,实在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来到海西州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为患者服务上。他要求全院医护人员凝聚心力、团结一致,加强服务意识,提供感动式服务,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病人,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放在心上;他牢记援青使命,重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院管理制度,让海西州群众在遇到疑难杂症时,能够零手续就医,及时得到专家组会诊、援青专家组的帮助。
年,陈水芳获得了“浙江大学好医生”荣誉称号,他把15万元奖金悉数捐给海西,并到各地为贫困户建立个人档案、捐钱捐物,利用周末与村里的医生一起,替身患重病的牧民干活,和其他科室的医医院做义诊讲座、心理咨询。
年12月29日,西宁至德令哈的火车上,一个小男孩病情严重。陈水芳听到广播后,立即从自己所在的4号车厢奔向14号车厢。但车厢之间的门锁着,过不去。他使劲敲门,无人理睬,竟然忘记了自己在哪里,拿起电话拨打了。对方提醒他:“你在火车上,该找的是列车乘警啊!”他这才反应过来,去找车上的乘警。到了14号车厢,见一位30岁左右的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幼小的男孩,身边站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怀里的孩子眼睛失神、嘴唇青紫、呼吸衰竭。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陈水芳一再恳求前往西藏日喀则的母子三人提前下车,医院救治。可是那位遭受了磨难、委屈、生活艰辛的母亲根本听不进去他的话,又苦于没钱,踌躇不定。情急之下,陈水芳拿出自己的证件说明身份,又买了方便面、零食给大一点的孩子吃,并且向孩子的母亲一再保证钱不是问题,医院的院长,一定会想办法。在他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快到德令哈时,孩子的母亲才勉强答应。火车进站了,医院派来的救护车医院,由陈水芳亲自抢救,保住了孩子的生命。直到这时,眼里噙满泪水的母亲才相信了陈水芳的话,紧紧握住他的手感动得泪如雨下。医院住了一个多星期,直到孩子的病情稳定。经医院研究同意,医药费全免,陈水芳则保证他们母子三人每天的日常开支,给他们买饭买水果,临走又给了他们几千元钱。
见我一脸敬佩之色,直直地望着他,陈水芳问我:“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你会怎么办?你一定也会这样做!如果明知眼前的病人你完全有能力治好,不管不顾就是犯罪。”
这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为了做一个好医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陈水芳早已把责任、贡献、付出变成了一种习惯。
三
在获得了总统骑士勋章、商务部表扬函、浙江省人民政府集体一等功、浙江省援外先进个人、“‘双下沉’优秀医师”等沉甸甸的嘉奖之后,他最看重的,是他真的成了一名对老百姓有用的医生。
有时候,他很固执,固执到不可理喻,让人费解。年10月1日到5日,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为了让他的学生感受到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温暖,让家长放心,他利用国庆假期驾车公里,途经10个省市去江苏泰州,浙江温州、宁波和广西百色,到他负责带教的四个学生家做家访。
年春节,他请求留在德令哈过年,和医护人员一起值班、一起吃年夜饭。他要让老百姓知道,从浙江来的援青专家是在真心做事,真心为人民服务。
“比我优秀的医生还有很多。到青海来,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既然来了,就要为当地百姓多做实事,多做好事。”
医院有不少腿脚不便、年老体弱的患者需要轮椅,就自费3万元购买了20医院大厅,零手续借用。甚至为了方便患者,同意他们把轮椅带回家,用后再还回来。
他有一切理由相信,奉献就是幸福。
他记不得有多少次,享受付出后的快乐。
儿时的愿望、求学的理想,发自内心的对党、对祖国、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赋予了他人文情怀、悲悯之心。
这是一种人类情感的升华,爱的延续。
这是一种以病人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带有温度的浙江医疗团队精神。
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是陈水芳从浙江大医院呼吸内科带来的新技术,不但医院开创了首例无痛支气管镜检查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医院无痛技术应用的新领域。
一位70岁的大爷长期患慢性阻塞性肺炎,同时伴有支气管扩张及肺心病,曾一度呼吸衰竭,下过病危通知书。科室主任担心大爷的心肺功能差,不敢为他做无痛支气管镜手术。陈水芳认为,如果做手术,一旦成功大爷将获益匪浅。他严格把控,做好各方面预案,手术非常顺利。康复出院的那天,大爷拉着陈水芳的手不停地道谢:“这是我患病十年来感觉最好的时候,不用时时刻刻吸氧,快走一段路也不气喘,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了,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您啊!”
在他的亲自指导和培养下,医院呼吸内科已有三位当地医生掌握了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技能。
引入新技术,留下一支扎根海西、带不走的医疗队,是陈水芳院长最希望看到的。他把对海西人民的深医院医疗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上,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推动医院医疗救治“五大”中心取得实质性进展,医院本土专家基本掌握80%医院核心技术,为海西州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他坚持改革创新,打造海西州移动医生“一张网”平台,创建移动精细高效流程“院管网”,医院移动质控系统“智能网”,助力医院管理新模式,医院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浙江经验、浙江模式。
采访的第二天7时,陈水芳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