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名家李延国写出不一样的张桂梅

2023/5/19 来源:不详

北京那治疗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01:23

李延国,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在这片国土上》《中国农民大趋势》《根据地》等获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年获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

作者:张恩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只恒文

视频制作:李玉梅

你伸出贴满止痛胶布的双手,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把大山里的女孩从贫困中拔出来,砸断愚昧和厄运的锁链,让她们在狮子山下茁壮成长,然后撒向大江南北……

你的出生地在牡丹江市郊一个美丽的屯子里。那是一片辽阔的平原,到处盛开着野玫瑰,花的芳香弥漫在黑土地上。祖先称此地为“赤玫火笼”,大意是野玫瑰花开得像火一样艳丽和旺盛。你并非生来就卓尔不群,更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和书香的遗传基因……

这是著名作家李延国与张桂梅助手王秀丽合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的片段。整部作品以第二人称娓娓道来,宛如作者与主人公在促膝谈心,恰似给张桂梅写了一封无话不谈的长信,给读者以深深的代入感。著名作家许晨认为,“仿佛自己就是‘你’一样,一步步深入‘张桂梅’的生活轨迹和内心世界,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既亲切自然又真实生动。老实说,古今中外文坛上,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大多以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入笔,几十万字的传记完全用第二人称一气呵成,这是并不多见的一种文体创新。”

张桂梅是共和国“七一勋章”获得者,她扎根于滇中大山、为教育事业奉献的事迹,感动了全中国,被新闻媒体屡屡报道。那么,这部用情打造的《张桂梅》有哪些亮点和过人之处呢?为此,李延国先生接受了中青报·中青网的专访。

作家选择题材,题材也在选择作家

谈及创作报告文学《张桂梅》的机缘,李延国向记者介绍说,他的老朋友——国家一级编剧王宝社与张桂梅交往十多年。王宝社执导的话剧《桂梅老师》在云南、北京的展演引起巨大反响。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年有关张桂梅个人事迹的新闻报道及网络碎片化信息很多,但却没有一部正式的传记文学问世。

“我在央视的人物访谈栏目中得知,重病卧床的张桂梅,在县领导来慰问时,提出能不能提前预支丧葬费,她想把这笔钱用在大山里的孩子们的教育上。”这句话像物欲横流社会中的一道耀眼的闪电,深深击中了李延国,使他在近耄耋之年毅然自费去云南看望张桂梅,看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年4月,李延国在云南华坪女子高中见到了张桂梅。“她站在校园里和师生说话,穿着很朴素,手背上贴满了止痛胶布,看起来就像一个很平凡的街道办大妈。”——这是张桂梅留给李延国的最初印象。

张桂梅曾先后荣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建党百年“七一”勋章等荣誉。但在张桂梅的办公室里,李延国竟未看到一件荣誉证书及奖杯展示,只有一面墙的书柜,摆满了心理学、教育学读物以及历史、人文、小说等书籍,另外一面墙上贴着书法家撰写的张桂梅的励志语录。这打破了李延国对名人特别在乎荣誉的偏见和认知。他陷入了沉思:没有了父母、没有了丈夫、没有子女和家庭、没有私产的张桂梅,你到底要什么?

李延国(右)看望张桂梅。

报告文学的功能不只是记录:向景仰的人写一封长信吧

沧海桑田无穷尽,人间烟火即文章。

深入贴近的采访,使李延国看到了一个接地气、食人间烟火的张桂梅。她出身平凡,小时候闯过祸、打过同学、听父母讲过日寇占领东北时对我同胞的屠戮……在家常式的访谈中,李延国发现她身为校长,瞒着别人不在学校用餐,默默用自己的工资买盒饭吃,知道她也曾有过炽热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生活,在丈夫患病离世后,她悲痛欲绝,并在苍山的墓前,找一块苍山之石,亲手为丈夫刻下一座墓碑,甚至在自己又患重病,及后来办学遇挫时,两次萌生过自杀的念头……

李延国胞兄般体会着这些人情滋味儿,似乎和传主有了一种血缘之亲,疼之如姊妹。

报告文学的功能不只是记录,而是发现。

作家应该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人物故事中,去发现生命的意义和良知。十几年来采访张桂梅的媒体人数不胜数,可唯独被李延国发现了她的生日是端午节,他寥寥数笔,使今年端午节的张桂梅收获了无数的“生日快乐”。李延国思不止于此,他还把这一发现用于全书重要的尾章:

楚国三闾大夫分管的是贵族教育,而你做的是平民教育,你为大山里无数的牧羊女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信息时代虽然改变了人们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却改变不了人的情感需要。老一代人依然怀念“家书抵万金”的岁月,书信中一句“你好吗”,浓缩了多么深厚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张桂梅》30万字,从开头到结尾全部用第二人称“你”来叙事。这真的是写给张桂梅的一封长信,亲切感人,有代入感。这部书诉说了一个家常的、多元的、接地气的时代楷模形象。它使张桂梅这样的楷模不再是“神”一样拒人千里的存在,而让读者感受到一个鲜活的、温暖的、真实的张桂梅,一个满含着感情与理想的时代女性,一个担负着教育责任和时代初心的中国校长。

比起新闻报道,报告文学的优势是在尊重事实的客观基础上,能够通过无数细节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李延国的创作理念充满情怀:“以心灵感知心灵,以生命感知生命,互相奉献对生活的感悟”。

张桂梅

张桂梅留给李延国的另外一个印象,是她贴满胶带的手上经常拿着一个扩音喇叭。张桂梅的教育管理理念浓缩在这喇叭上,面对三个年级、四五百名师生的大集体,她的喇叭如同军号一样,晨起敦促学生起床、洗漱、用餐、上课;课间操时,她又拿着喇叭高喊学生站好队形,有的女生边做操边相互挤眼(毕竟她们还是孩子),她就用喇叭高喊,“小兔崽子,好好做操!”学生回应,“我不是兔崽子,我是女高学生。”全体都跟着笑了起来。在李延国看来,这样的“批评”深藏着爱,帮学生减了压。到了午饭时间,张桂梅的喇叭里则播放着《红梅赞》等热烈的音乐,给师生们营造愉悦的就餐环境。

所以,她的喇叭,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她的心声,是她在二十一世纪对孩子、对教育的呐喊!一如当年鲁迅先生在动荡年代大声疾呼的“救救孩子”那样!张桂梅继承先辈之志,身体力行,以柔弱身躯发出女性的呐喊,汇入时代大音。

不仅如此,这一切,与张桂梅坚定的党性修养也分不开。年,华坪女高成立之初极其艰苦,没有食堂、宿舍,也没有厕所,学生洗衣服的水都是学校背后沟渠里的灌溉用水。面对17名老师9名提出辞职,只剩8名教师,教学工作几近瘫痪,加之资金压力,几乎办不下去。张桂梅在整理教师档案时意外地发现,留下的8名教师中,竟有5名党员,加上她自己,学校有6名党员。“抗日战争年代,是什么样的一个年代?只要有一个党员在,阵地就不会丢掉。我们有6个党员教师,怎么能把党交给我们的这块扶贫阵地丢掉?”女高党支部成立了,张桂梅带领党员教师紧握右拳,面向手绘的党旗宣誓承诺:“一定要把女子高中办好!一定要把大山里的女孩送进大学!”

“小说《红岩》和歌剧《江姐》是她心中的经典。张桂梅将红色记忆融入学校教育中,讲革命故事、教学生唱红歌、党员教师佩戴党徽,连课间操播放的都是《红梅赞》。”李延国说。

一名叫周小云的学生读完女高考上大学,毕业后她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但她坚决要求回到女高教书育人,追随恩师张桂梅校长,一起追寻教育梦想。李延国第一天去张桂梅办公室采访,恰逢周小云向张桂梅递交入党申请书。“我工作、生活在优秀党员同志的身边,他们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勤恳恳工作,从不叫苦叫累。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激发了我加入党组织的决心和信心……”李延国从她的申请书上,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她的一生只要三样东西:信仰,大爱,生命的尊严

李延国出生在胶东农村,自幼家境贫苦,11岁辍学务农。一位下乡的省教育干校干部和他一起干农活儿时,和小延国成了朋友。这个干部看了小延国稚嫩的习作,给予热情的鼓励,坚定了李延国学习写作的信心。小延国边干农活儿边到县里的图书馆借书学习,这期间他写了多篇稿件投到各个报纸、杂志社,全都被退稿,最终,一首小诗《拔萝卜》被《烟台日报》采用。那一年李延国16岁,有生以来他挣得了第一笔稿酬——两块五毛钱,他如数交给母亲补贴家用。小延国清晰地记得,这“笔”钱相当于母亲绣花半个月的收入。

李延国是一位从榴弹炮兵成长起来的军旅作家。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这位基层部队的“笔杆子”幸运地被著名作家李心田发现,借调到军区参加培训班。曾有人半开玩笑地说:原济南军区创作室一窝子“李”,头儿就是李心田。几十年来,李心田组织、辅导、带出了一支过硬的作家队伍,包括后来享誉文坛、多次获得全国大奖的李存葆、李延国、李荃、李荣德等。

早期,李延国涉猎的写作文体较广,是诗歌、小说、影视编剧与专题片撰稿等文学体材多面手,后期专心执着于报告文学写作。评论家白烨认为,“改革开放的时代热潮,农村现实与农民命运,工业改革与重大工程,抗战遗产与革命精神,这些涉及物质文明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与要事,新事与难事,他都会从以小见大的角度,宏微相间的视角,以一种总体性的把握,细节性的描绘,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感,不断给人以惊喜,也不断给人以警醒。《在这片国土上》《中国农民大趋势》《中国的亿万富翁》《东方老墙》《钢铁铸造的岁月》《根据地》等,艺术地记录了李延国在报告文学创作上的不凡实绩,忠实地记载了这个老兵在火热现实中一路前行的坚实足迹。”

年4月,鉴于李延国在报告文学题材开拓、形式创新、精神情感激情挥发等历史性贡献方面取得的成就,经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评选确定,授予李延国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授奖词给予了李延国高度评价:“在中国报告文学半个世纪以来的崛起繁荣过程中,李延国不断以自己的热情敏锐发现与个性表达,独特创新努力,对中国报告文学创作产生积极的引导促进作用。他是社会建设的优秀文学参与者,是报告文学创作的骨干主将之一,是以严肃庄重的文学艺术创作态度与不惜汗水劳动投入其中的开拓者。”

在这次颁奖会上,李延国感慨地说:“徐迟先生曾经讲过,一个作家光有感动是不够的,更加需要有思想,有一种文明理念,并用文明的观念约束自己、指导自己,才能走向更远。”

出于当代作家的责任与使命,李延国不辞辛劳赶赴华坪,流连数月,走访张桂梅和她的同事、朋友、学生及学生家长,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张桂梅。

在李延国看来,“好的作品是长着腿的,自己会去跋涉它的长征,完成它的使命,抵达读者的心灵”。随着对张桂梅采访的逐步深入,李延国深受震撼,有一次在小餐馆吃饭时竟然号啕大哭,那是一位耄耋老人的哭声啊,惊呆店老板和所有食客。众人以为他家里出事了,只有李延国自己明白,他为什么恸哭。

年6月29日上午,在建党百年前夕,党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那一刻,张桂梅站在话筒前,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发言,她几度哽咽:“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有人问我,为什么做这些?其中有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恩,更多的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她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

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首发于《中国作家》纪实版年第3、4期,并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已再版六次。很多青年读者在与李延国交流时,问得最多的是:张桂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他看来,张桂梅的人生只要三件东西——信仰,大爱,生命的尊严!

李延国采访华坪女高教职工。(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41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