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碎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那个让14亿

2022/9/11 来源:不详

北京雀斑医院哪里好 http://m.39.net/pf/a_10057619.html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陈浩洲

袁隆平走了!

据新华社消息,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去年年底,袁隆平在和前来探望的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交谈时说,“我们正全力开展超级杂交水稻技术攻关,向亩产斤的目标迈进,向建党周年献礼。”

就在袁隆平去世前两周,5月9日,海南日报还在报道,袁隆平团队“杂交水稻双季亩产斤试验示范”项目在三亚测产再获佳绩。

“没有粮食吃什么事都干不出来”

袁隆平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生于动乱年代的他从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上小学时,一次参观园艺场时,袁隆平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中毕业,尽管父亲希望他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19岁的袁隆平仍无返顾地报考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后并入西南农学院)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图说:袁隆平早年在安江农校授课来源:湖南日报)

年夏天,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湖南怀化的安江农校任教,为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他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并与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袁隆平后来回忆道,“在上个世纪60年代饥荒的时候,我体会到粮食的重要性,没有粮食吃什么事都干不出来,所以我决定从事水稻的研究。”

上世纪60年代,袁隆平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

(图说:袁隆平早年工作照图片来源网络)

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袁隆平在育种方法上开始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年7月,他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后,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就在这一年,袁隆平也组建了家庭,结婚对象是此前相逢于安江农校的农技干部邓则,邓则起初是袁隆平的学生、比他小十三岁。

推翻传统经典理论成为“杂交水稻之父”

婚后一年左右,袁隆平又在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在此后连续两年的播种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

借助于这次研究,袁隆平彻底推翻了传统经典理论“无性杂交”学说,提出了水稻亦有杂交优势的推论,即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从而大幅提高水稻产量。

年2月,袁隆平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中国科学院《科学通报》上。

(图说:年,袁隆平在试验田介绍雄性不育水稻图片来源网络)

有了天然雄性不育株的种子,水稻才能进行人工杂交。为了寻找它,袁隆平拿着放大镜,对着试验田里的万千株稻穗,开始了大海捞针般的探索。特殊时期,他的那些像盼孩子一样盼出来的秧苗经常被人扒光,他怕看不住苗,干脆把种子绑在身上,用体温催芽。

年11月,在三亚南红农场一个铁路涵洞附近的水塘边,大约两百平方米的野生稻中,发现了三株稻穗花药异常,袁隆平接到消息后立刻赶到三亚,确认这是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当即把它命名为“野败”,“野败”的发现为后来的杂交水稻研究铺平了道路。

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公斤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籼型杂交水稻”被外国人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也自此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图说:袁隆平在湖南湘潭河口镇的试验田中查看低镉水稻的长势来源:新华网)

这一年,袁隆平43岁,推广杂交水稻日后成为了他一辈子的事业。年,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推广,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获得成功……年,在河北永年示范田里的超级稻,亩产达到了公斤。

让杂交水稻走向世界

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问题向来受到世界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9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