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散漫的90后袁隆平,当初一意孤行

2022/10/11 来源:不详

白癜风治好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bdfyy/

据湖南日报消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这位被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90后”,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享有崇高的知名度,这是因为他的研究成果关系到中国人,乃至地球人的饭碗。由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团队,在20世纪70年代所掀起的一次新的绿色革命,被公认为是继墨西哥矮秆小麦培育成功之后,又一项对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明。

这位“杂交水稻之父”,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获得者;年,以他的名字为品牌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甚至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二毛”一意孤行立志学农

祖籍江西德安县的袁隆平,年农历七月初九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中兄弟五个,他排行老二,因此小名“二毛”。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袁隆平随父母曾居住北京、天津、江西赣州、湖北武汉、重庆和南京等地,成长环境基本上都在大城市。

学生时代的袁隆平,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一些复杂原理的理解。由于他什么事都爱提问,同学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问号先生”。正是由于袁隆平从小养成了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习惯,这为他以后走上科学研究道路奠定了基础。

袁隆平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有着一股坚强的意志,这使其在以后的艰苦工作和曲折生活中,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实验研究,最终摘取绿色王国中最灿烂的明珠。

在袁隆平19岁时,父母希望成绩优异的他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但倔强的“二毛”一意孤行,执意报考重庆相辉农学院农学系(解放后并入西南农学院)。

之所以选择学农,袁隆平解释称,缘于从小产生的志趣。当时,在汉口扶轮小学读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老师带他们去参观了一个园艺场,各式各样的花像毛毯一样铺在地上。

这让他想起了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镜头里窗边外满是随手可摘的水果,想喝牛奶,奶牛走过来顺手接一杯……袁隆平称,“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心中就特别向往那种田园之美、农艺之乐”。

袁隆平父亲毕业于南京的东南大学,在老家德安县当过小学校长和督学,后来在平汉铁路局工作。母亲早年在江苏镇江的教会学校读高中,毕业后在安徽芜湖教书。父亲不理解他为何要学农,建议填报理工或者医学专业。母亲则劝他,学农很辛苦,将来要当农民。但是,年少的袁隆平不以为然。

袁隆平22岁时,也就是年,他的人生原本还有两次完全不同的选择。这一年,他报名参加飞行员考试,从重庆西南农学院名学生中脱颖而出,通过36个体检项目后,被选为空军预备班的一员。但在入空校报到的前一天接到通知,不用去了。同一年,就读于西南农学院的袁隆平,凭借高中就拿过武汉市第一名、湖北省第二名的游泳技术,代表川东区到成都参加西南联省游泳锦标赛。前三名都进了国家队,得了第四名的袁隆平,就此错过成为游泳运动员的机会。他将这次失利归咎于成都的小吃太多太好吃,以至于吃撑了影响了发挥。

年,作为农学院学生的袁隆平第一次深入农村,住在农民家里,才知道原来真正的农村又苦又累又脏又穷。袁隆平曾直言不讳,如果小学老师带他们去的不是园艺场,那么他可能不会立志学农了。不过,也正是看到当年农村的真实场景,袁隆平更坚定了学农的信念。

55年前《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发表

年,袁隆平毕业于重庆的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在重庆长大的他,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偏远荒凉的湘西南一隅的黔阳安江农校当老师,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

经历过饥饿,也听过无数次“金元宝比不上两个馒头”的袁隆平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专业研究出高产水稻。

袁隆平的研究传承了孟德尔的科学,应用了现代遗传学。西南农学院的管相恒教授在年代初期鼓励、帮助袁隆平课外自学孟德尔-摩尔根创立和发展的遗传学,使袁隆平不是像大多数同期中国学生一样隔绝于现代遗传学。

根据国内学者饶毅撰写的文章《55年前,袁隆平发表论文的意义》,年,在湖南省安江农校初任教师的袁隆平开始做研究。年,他重拾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用其指导育种。年,他开始研究水稻。~年,在水稻的研究过程中,他以自己获得的数据体会了孟德尔遗传学的正确性。

年,袁隆平到北京请教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鲍文奎教授,后者于年代博士毕业于摩尔根创立的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鲍文奎不仅指出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为正确和米丘林-李森科为谬误,而且帮助袁隆平在农科院的图书馆看文献,了解国外研究进展有助于袁隆平的研究。

袁隆平从前人的科学积累中得知杂交优势,得知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的成功,得知水稻不育现象,得知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对杂交水稻的尝试。于是,他大胆提出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这是国际上从年有人发现水稻雄性不育现象以来一直没有研究成功的课题。

在袁隆平从大田发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转育成第一代雄性不育系材料之后,年2月28日,也就是55年前,他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文章不仅保护了特殊时期的袁隆平,也成为后续杂交水稻研究的理论起点。

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和他发表的论文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他被调到湖南省农业学院工作。

饶毅称,袁隆平年开始找雄性不育系,他和他的团队通过多年研究,对先前文献有继承、有突破,长期艰苦努力后,到年得到提高产量的杂交水稻,很快得到推广。这时距他开始科研已经十八年、找杂交水稻逾十年。

国际水稻研究所原所长斯瓦米纳森称赞,杂交水稻是“第二次绿色革命”。该所乌马里博士则说,长沙是各国杂交水稻科研工作者的圣地。如果你没有见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那么,你的科研旅途才刚刚起步。

对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尊称,也有将近40年的时间。据《湖南日报》报道,年初,湖南日报科教部原主任谭毅挺在安江农校采访袁隆平,听闻在年度国际水稻所召开的国际学术报告会上,时任所长斯瓦米纳森用“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来介绍袁隆平。

于是,谭毅挺当即决定沿用这一说法,在全国首次用“杂交水稻之父”来尊称袁隆平。

开创“三系杂交水稻”的先河

对粮食安全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13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