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走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全球饥饿问题离

2023/5/5 来源:不详

济南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40108/4323349.html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21深度│袁隆平走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全球饥饿问题离彻底解决还有多远?

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作为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袁隆平一直致力于解决粮食危机。

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年、年、年、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06公斤,全年亩产达.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斤的攻关目标。

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公斤左右,比年的公斤增长了14%,比年新中国成立时的公斤增长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年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突破公斤。年达到公斤,比年的公斤增加了公斤,增长25%以上。

似乎在大家的认知中,饥饿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殊不知,当今世界仍存在粮食鸿沟。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显示,年约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比年增加万人,过去五年共增加近万人。部分国家与地区的重度粮食不安全问题一直在加剧,且丝毫没有停滞的势头。

在物质条件日益充裕的今天,大部分人很难想象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正如《中国粮食安全》一书中所写,6.9亿人口仍在忍受饥饿折磨的同时,有10亿人口却因营养过剩遭受肥胖等富贵病的困扰,世界粮食鸿沟长期存在。

亿万人陷入重度粮食不安全境地

《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警示:冲突、新冠疫情等因素对经济造成的冲击以及极端天气,正在使亿万人陷入重度粮食不安全的境地。

重度粮食不安全,系指因无法摄入足够的食物,而使生命或生计面临直接危险的状况。这个概念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衡量极端饥饿的标准,如综合粮食安全等级分类(IPC)和协调框架。重度饥饿不同于联合国每年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与营养状况》报告中提到的长期饥饿。后者是指一个人长时间无法摄入维持正常、积极生活方式所需的足够食物的状况。

年至年期间,有39个国家/地区经历了粮食危机,受重度粮食不安全(综合分类/协调框架第3-5阶段)影响的人口从万增加到1.47亿。

年,在全球55个国家/地区中,至少有1.55亿人陷入危机级别或更为严重的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综合分类/协调框架第3-5阶段),比上一年增加了约万人。

该问题对非洲国家的影响尤为明显。年,全世界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问题的人口中有三分之二身处非洲大陆,近万人。但世界其他地区也未能幸免,也门、阿富汗、叙利亚和海地等国去年粮食危机的严重程度均列全球前十。

其中,在布基纳法索、南苏丹和也门,年约有13人被视为面临灾难级别的重度粮食不安全,这是粮食不安全最严重的阶段(综合分类/协调框架第5阶段),需要采取紧急行动,才能避免大规模的死亡和生计的全面崩溃。

疫情引起的粮食不足人数或新增千万

新冠疫情使脆弱经济体的情况雪上加霜,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可能继续恶化。

据《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由于新冠病毒引发的经济衰退,将影响粮食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所有活动和过程,估计年陷入粮食不足的人数至少新增万至1.2亿。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评估主要食品商品的全球供需情况:谷物供需情况良好,至年度所有主要谷类产品的贸易量均将上升,因此全球谷物贸易总量预计将达4.33亿吨,比至年度上升2.2%(增长万吨),创下历史新高。

但由于动物疾病、疫情相关的市场紊乱以及旱灾影响的持续,年世界肉类总产量预计将减少1.7%。自年1月以来,国际肉类价格已经回落8.6%,羊肉价格的回落幅度最大,禽类、猪肉和牛肉价格次之。主要原因是疫情相关措施的影响,包括疫情造成的物流瓶颈、全球进口需求暴跌和大量未售出肉类产品库存。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表示,新冠疫情对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主要由于收入下降、侨汇损失和部分地区粮价上涨,以致粮食获取困难。而在已经深受重度粮食不安全影响的国家,问题不只是获取粮食,而在于生产粮食。疫情来袭之时,其饥饿或食物不足状况呈不断上升之势。

此外,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建议,疫情使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农业生产者无法赶在合适时期开展播种,或无法像往常一样进行足量播种,也将发生粮食短缺。各国应当采取紧急措施,减缓粮食体系和粮食安全受到的长远影响。

粮食供应链十分复杂,涉及生产者、消费者、农牧投入品、加工储存、运输营销等。由于很多国家限制商品和人员境内外流动,多国粮食供应链早已捉襟见肘。封堵运输路线除了妨碍生鲜食品供应链的运转,也会导致更多的粮食损失和浪费。因此,困难不在于供应粮食,而是如何方便地获取粮食。

由于餐馆和街边食品商铺的关闭,许多处于上游的生产者和加工者失去了一个关键市场,这可能导致暂时性的供应过剩或触发上游减产,鱼类和肉类行业已在面临这一问题。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受限制措施及交易商和消费者安全防范意识的影响,城市地区生鲜农产品的供求呈下降趋势。

此外,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需要大量资金与时间来回答、解决这一问题。气候变暖对热带、亚热带国家和地区粮食生产有负面影响,但对寒温带、寒带的国家和地区的粮食生产则有促进作用。所以,如何在气候变化中趋利避害,是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气候始终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决定因子,全球绝大部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直接受控于气候要素和气候系统。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从毫克/升上升到年的毫克/升,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部分地区冰川融化、干旱蔓延、作物生产力下降,而温室效应将继续造成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其中不少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全球气候变化将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而“靠天吃饭”的农业必然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粮食安全首当其冲。

袁隆平:中国粮食完全能够自给自足

自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于粮食安全考虑,开始限制本国粮食出口,这也引发了国内对粮食危机的担忧。

对此,袁隆平曾公开表示,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希望大家不要担心。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年)》,到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65亿亩以上。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基本农田、一般农田、高标准农田等。

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人口和国民经济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未经批准不得占用的耕地。为了满足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必须确保耕地的最低需求量。

《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公斤以上。年,全国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1亿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万亩。年,全国要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提出,到年,落实万公顷耕地保有量、万公顷永久基本农田、万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约束性指标,确保建成万公顷高标准农田,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1亿公顷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亿吨以上。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到年,确保建成万公顷高标准农田。到年,粮食种植面积保持总体稳定。

近几年,我国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年至年年均进口的粮食总量中,大豆占比为75.4%,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合计占比不足6%。

袁隆平于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如何彻底解决粮食问题?

耕地在减少,人口在增加,粮食增产只能依靠提高单产,而单产提高只能依靠技术,没有别的出路!

依靠什么技术呢?目前看来,最有潜力的技术是转基因和人造肉技术,但人们并不愿意接受。靠科学家再发明一些新技术,还是靠消费者转变观念?这是科学问题,也是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年,世界粮食总产达到历史最高,为33.1亿吨。自年以来,粮食总量增长了2.67倍,单产增长1.89倍。—年,粮食单产贡献率达73%,面积贡献率仅为27%。有专家测算,粮食增产60%,才能满足年粮食安全的需求。

未来粮食生产技术的突破口在哪里?

一是大幅度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这是最可行、可靠的技术。

全球粮食高产区与低产区的产量差距较大,推广高产区种植技术体系,有望提高低产区的粮食产量,是当前各国政府、企业、农民可选择的最可靠的技术。进行农作物超高产栽培技术及其生理、生态机理研究,在未来5~15年内,使得粮食作物单产提高15%~20%,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生态上是可承受的。

二是提高粮食单产。

提高粮食单产过去主要靠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技术——培育大量杂交品种,提高产量超过20%,但对一些自花授粉的作物,不能利用杂交的方法,只能使用转基因、基因编辑等方法。然而,由于生物安全的争论,消费者并不完全认同转基因技术。

三是发达国家恢复退耕面积,维持世界粮食安全。

按全球48亿亩耕地计算,全球复种指数每提高10~15个百分点,可以增加4~6亿亩播种面积。这是经济问题、生态问题,也是人类文明问题,发达国家不一定愿意做。

四是基因编辑技术将掀起新一轮育种技术革命,人造肉有望解决人类蛋白食物短缺问题。

新的技术会不断涌现,人类粮食安全问题最终只能靠技术来解决。

(作者:唐唯珂,实习生,李科文编辑:李欣夷,徐旭)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39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