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未获诺奖又何妨,功业如星放光芒
2023/8/29 来源:不详缺铜引发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jdsb/230615/14043789.html
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病逝世,享年91岁。
世界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有人说中国人能吃饱饭靠两平:邓小平和袁隆平。也有人说世界可以没有盖茨,但不能没有袁隆平。这是因为食物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叫“民以食为天”。而袁隆平恰恰在让中国老百姓吃饱饭方面科技贡献最大。
在当代中国科学家的队伍中,袁隆平可以说是最贴地气、最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一个,影响力不逊于两弹一星的元勋们,知名度甚至反超。
1
年9月1医院的袁隆平原籍江西德安,是家里第二个孩子,乳名叫二毛。
幼年袁隆平(怀抱中)与母亲
袁家是书香门第,他祖父叫袁盛鉴,清末举人出身,民国时期曾做过县政府的秘书长和小学校长。他的父亲叫袁兴烈,毕业于东南大学,担任过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后来受到孙连仲的器重,做了这位上将的秘书。再后于年底调到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任职,做事务科科长。
袁隆平的母亲叫华静,是江苏扬州的大户人家的女儿。从小就被送到英国教会学校读书。华静毕业之后,被安排到了芜湖的一所小学当英语老师,也就是在此期间她认识了袁父,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袁隆平的一生中,受到母亲的影响最大。
少年时期的袁隆平正值日本侵华,袁隆平一家和全国千千万万同胞一样过着逃难生活,曾易地湖北、湖南、四川三省的几十个地方。
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给袁隆平童年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民族创伤,也在他脑海里产生了一串串的问号:为什么中国百姓如此被人欺侮,任人宰割?为什么外国强盗在中国如此横行霸道?
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使袁隆平从小就立志:要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年秋,袁隆平从重庆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少年袁隆平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取正数。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
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降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该可以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但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他自己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父亲迁回汉口上高中,曾获汉口赛区男子自由泳冠军。年,隆平又随父迁到南京,并在南京中大附中读完了高中全部课程。
高中毕业以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为隆平全家议论的焦点。他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生气盎然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对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慈善的母亲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经过家庭民主协商,最后让孩子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就义无返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现在西南大学)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袁隆平的毕业证书
2
年夏,结束了大学学习生活,他服从分配,到湖南怀化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开始了他长达19年的教学生涯。
青年袁隆平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听、写、阅读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
进校第二年,他又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生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他深感以前学得不深,既已任教,就边教边学,边学边教,教学相长。
年,他教普通植物学。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进行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一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1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他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
年大干旱,一年基本上没有收成,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袁隆平在田埂和桥下亲眼看到5个饿殍,饥饿是那个时候带给袁隆平最深刻的记忆。
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斤、斤、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通过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得出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的结论。
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世界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年6月到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
经过两年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年《科学通报》第4期上。文中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将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
袁隆平论文手稿
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看到后,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
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2年后,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稗”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产量在原来基础上增产一倍有余。
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年定点示范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
1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交口称赞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3
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年,袁隆平以强烈的责任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其中花力气最大的是培育核质杂种。可是多年的育种实践,却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他便果断迅速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出来,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领域去探索。
年10月10日,袁隆平视察湖南溆浦县横板桥乡超级稻基地,
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在袁隆平的战略思想指引下,继湖北石明松年在晚粳农垦58自然群体中发现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后,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不育期在安江稳定50天以上,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
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关于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进展,也使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满必胜信心。
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公斤的目标实现。随后便是年公斤、年公斤、年公斤的“三连跳”。
年11月2日,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斤攻关测产在湖南衡南县启动。测产结果显示,晚稻平均亩产为.7公斤。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06公斤。
世界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达到.76公斤,湖南衡南基地冲击双季稻亩产纪录成功!
就在逝世11天前,袁老还以91岁高龄为祖国献上了一份大礼,其团队研发的“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在三亚通过验收,亩产高达公斤!
袁隆平院士曾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全球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稻田,如果一半有八千万公顷(种杂交水稻),那现在的情况,每公顷增产两吨,可以多养活五亿人口。”
袁隆平在田间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