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2022/9/3 来源:不详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bdfyc/160315/4789159.html
从昨天早上开始,网上铺天盖地都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消息:
图片来源微博
当最后的结果确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而我们能做的,唯有送上最后的祝福。
图片来源微博
在很多人心里,袁老是国之脊梁,是神话一般的人物,他的离去,令人悲痛。很难想象一个人的离世能牵动这么多人的心,而这和他的毕生追求有关。
袁老最关心的永远是杂交稻,图片来源见水印时间回到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京举行,“科学的春天”到了。开幕式上,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他的话向国人表明,这片曾诞生“四大发明”等伟大科技成就的古老土地,将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大会的表彰环节,时年48岁的袁隆平作为国家先进工作奖获得者站在领奖台上,接受国家领导人的颁奖。与他同台的,还有光学专家王大珩、声学家马大猷等。
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场景,图片来源网络“杂交水稻研究是在党中央关怀下开展的……邓副主席的讲话,砸碎了我的精神枷锁。回去以后,我一定要在杂交水稻研究中做出新成绩。”
台上的慷慨陈词,实是袁隆平的肺腑之言。当时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杂交水稻之路上走得多么艰辛,更不知道他最先钟情于水稻研究,其实是很朴实、很简单的愿望:别让自己饿着!
让自己不再挨饿人是铁,饭是钢,两碗吃了硬梆梆!走进湘西安江农校,袁隆平再次领会了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三年自然灾害,人们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吃饱饭。
“我曾梦见自己端了两碗米饭,饭上是肥肥的扣肉,醒来才知是南柯一梦。挨饿的滋味真不好受。”他曾这样说。
在学校食堂里,老师们吃的菜就是一大锅红薯藤,加一小酒杯的油来煮,跟猪食差不多;饭是双蒸饭,用水蒸了两次,饭粒儿看起来大,吃下去一会儿就饿。
村子里,村民吃树皮、草根,有人甚至吃泥土,不少精干大汉饿死倒在路边、田坎上。
面对这种人力无法胜天的惨状,袁隆平内心再也不能平静:对于一个几千年来受贫困和饥饿折磨的民族,对于一个有着6亿劳动人民的人口大国,没有什么比粮食的充足更重要。
确定方向后,他开始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水稻杂交可能会提高产量”这一论断进行科学论证。这个说法现在大家会认为是常识,但在当时却无异于“天方夜谭”。
杂交水稻是世界性难题:水稻是雌雄同花的植物,它们自行交配生产出来的种子质量无法保障;只有培育出一种没有雄蕊(或雄蕊退化)的稻株,再用其它稻株(如野稻)的雄蕊进行杂交,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和高产量的水稻。
现实的情况是,培育出没有雄蕊(或雄蕊退化)的稻株几乎不可能,而天然存在者也许有。要把这种也许变为必然,只有一株一株地寻找。
袁隆平二话不说,头顶烈日,踩着稀泥,象一个普通老农般弯在水田里,一穗一穗地寻找。
年7月5日,在新婚妻子邓哲的帮助下,袁隆平于实习农场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经过人工授粉,这株没有雄蕊的水稻结出了数百粒雄性种子。
文化大革命期间,袁隆平克服种种困难,于年创新性地提出“三系配套”杂交水稻理论。所谓“三系配套”,是指三种具有特殊能力的水稻组合生产出的杂交水稻。
“三系”之一就是没有雄蕊(或雄蕊退化)的母稻株,袁称之为“不育系”。此系需要依靠外来花粉才能结实,它的存在解决了人工对原始稻株进行去雄蕊的繁琐过程。
“三系”之二是用来制作种子的水稻,袁称之为“保持系”,此系与不育系杂交,会生出不育系。
“三系”之三是一种让不育系恢复正常功能的水稻,袁称之为“恢复系”,此系与不育系杂交后,生产出来的种子将能自交结实。
由此可知,“三系配套”实际上是对同一片稻田进行两种处理:一是生产杂交种子,二是生产正常水稻。
年,袁隆平(右)与同事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图片来源网络喜讯频传。袁隆平用“三系配套”培育的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稻“南优2号”在安江农校试种时,平方米(即一亩地)产量公斤水稻,比以前翻了一番。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三系配套”定点示范连续几年获得丰收。
成功研究“三系配套”杂交水稻的袁隆平,不但让自己和部分农民兄弟吃饱饭,也让国务院在解决国民温饱问题上看到了新希望。
于是,这才有前文袁隆平到中国科学大会奖台领奖的一幕。
让农民兄弟不再挨饿走下领奖台的袁隆平很明白,“三系配套”杂交水稻定点试产只是第一步,“让农民兄弟不再挨饿”绝非一朝一夕之力。
摆在他眼前的最大问题,便是如何克服“三系配套”的缺点。“三系配套”虽然能让水稻大幅增产,但育种周期比较长,效率低,种子成本高。
“三系法为主的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这只是水稻量产的方法之一。我们还得研究出更多更好的杂交方法。”开会时,袁隆平对助手们说。
经过数年的努力,袁隆平与助手李必湖、石明松等研究出比“三系配套”更先进的“两系法”。所谓两系法,是指通过不育系和恢复系就能达到杂交留种和高产两重目的。
原来,石明松在水田中偶然发现一株特殊的水稻:它可以根据日照长短和温度高低,表现出两种育种特性,即夏天时雄性不育,秋天雄性正常。
袁隆平把这一水稻叫做“光温敏不育系杂交水稻”,并让它在长日照、高温的夏季生产杂交种子,实现留种的功能;在短日照、低温的秋季自己接种,实现高产的功能。
两系法不但在种子生产程序上减少了一个环节(即保持系),降低了种子生产成本,还实现了配组自由,选配到优良组合的机率大大高于三系法。
“两系法就像自由恋爱,其生产出来的水稻,比包办婚姻的‘三系配套’品质更优,产量更高。”袁隆平这样比喻道。
三系法与两系法的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年,国务院把“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列入国家“”计划项目,并聘请袁隆平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
8年后,“两系法”杂交水稻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其平均产量比“三系配套”增长了5%-10%。
袁隆平的心血没有白费。20年间,国家通过“三系配套”与“两系法”共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亿公斤,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中国几千年来的粮食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农民挨饿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
让世界人民不再挨饿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杂交水稻事业也达到后无来者的高度,按理说袁隆平应该停下脚步休息了。
事实上,他不但没有想过休息,反而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多年前,世界性的灾荒来临时,他陷入沉思:全世界有超过8亿饥饿人口,全球平均每天2万人多人死于饥饿,其中近一半是儿童!
他决定再次扬帆起航:推广杂交水稻,造福全人类。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袁隆平走出国门,先后赴美国、菲律宾、日本等国进行杂交水稻的交流和指导。
中国杂交水稻目前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种植面积达万公顷。不少国家重视杂交水稻的生产,并由此解决粮食问题。
菲律宾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37万公顷,平均每公顷6.5吨,比其它水稻平均单产高80%。
年首批中国杂交水稻在印度尼西亚10个试验点展开,单产普遍达到每公顷8吨以上,产量比原来的水稻翻了一番。此后,困扰印度尼西亚多年的粮食问题得以解决。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袁隆平颁发当年“科学奖”证书,图片来源新华社
不挨饿只是起点因解决中国和部分国家粮食问题而获得“拯救饥饿奖”、“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等荣誉的袁隆平,并没停止前进的步伐。
他深知,改革开放后,政府为科学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项技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从航空航天到入海入洋再到地底探秘,“蛟龙”号探测深海、“天眼”号观测深空、“墨子”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升空……
时不我待,袁隆平希望在有生之年实现“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人类不再挨饿”的梦想。
年4月12日下午,总书记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同袁隆平等亲切交谈,图片来源人民日报为此,即将步入耄耋之年的他像上足发条的闹钟,铆足干劲,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发力。
他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了最新一批“海水稻”,亩产超过一千公斤、株植超过两米的巨人水稻问世……同时,他常年坚守一线,却像普通员工一样出勤,并按规定时间下田实践。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袁隆平用自己的努力和执着,解决了人类最重要的粮食问题。他的四十年,是中国科技四十年的缩影,更是中国现代科学家不懈奋斗的见证。
袁隆平奉献给人类的,除了杂交水稻外,更重要的是永不放弃的科学精神,和“让所有人不再挨饿”的伟大情怀
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转载注明来源
责编/Sirens
向左滑动,查看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新媒体传播体系
致敬袁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