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英雄歌唱烛照苗乡后记天眼新闻
2025/5/23 来源:不详李从悠 http://www.ykhongye.com/陈立群(左)和学生在一起 粟高胜供图我想我是幸运的,当“长诗抒写大英雄”组委会把这项艰巨的创作任务交给我的时候,我是欣慰的。“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关心、关怀、关爱英雄模范,推动全社会敬仰英雄、学习英雄,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万干部群众用最朴实的情感和团结拼搏、苦干实干的精神,与贫困决斗,每年减少多万贫困人口。在脱贫攻坚伟大进程中,多少人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铸忠魂,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新时代的贵州脱贫攻坚丰碑,由一个个用生命向贫困宣战的平凡英雄铸就,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无时不刻感动着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的眼泪变得很浅,稍不经意就流出眼眶。当我创作完这部近行长诗《烛照苗乡》的时候,眼泪在我眼眶打转。我想,这眼泪是一种力量在默默的迸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以诗为器,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能用诗歌的方式记录陈立群退休前当过30多年中学校长的长者,退居二线后拒绝百万年薪西进千里入苗乡台江,分文不取前来支教的感人故事,我想这是一件诗意的事情。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在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以长诗的方式记录时代楷模、脱贫攻坚的典型人物陈立群,我想这是诗人以在场的方式,用自己的觉悟和信念主动融入脱贫攻坚伟大洪流,自觉担当起文学使命的最好方式。“你的名字隐藏在‘立’和‘群’最深处/君子以立不易方/《说文》说:‘群,辈也。从羊,君声。’/在生命潜意识里/你‘立’不求‘位’,与群合为一体/这样,生命宽度无限拓延。”陈立群是新时代的英雄,在我的心里是立体的,在创作长诗《烛照苗乡》过程中,写得并不是很吃力,每一行都是朴素的。我以为,朴素的文字才能承载太多的真情实感。我想用这部朴素的《烛照苗乡》关照内心、鼓舞精神、提振士气。一直以来,我对创作的诗歌倘能较好把握情绪和节奏。当我把《烛照苗乡》画上句号,才发现整部诗集没有太多诗化的语言和技巧,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情真意切,对陈立群及像陈立群一样默默的奉献者有着由衷的赞佩,这个时代呼唤英雄,值得为英雄歌唱。所有的诗意是辽阔的,都缘于内心的感动。“在公里之外,我无法理解/路途的遥远和时间的辽阔/浙江、台江,两个地名/毫无牵连的地名/仅仅一字之差,却因爱和责任/从此,紧密联系在一起。”“我的每一次书写/都是崭新的,像孩子们的梦/草尖上闪亮的露珠/是新的,藏有早晨的阳光/铺开洁白的宣纸/都是崭新的,如你一样/给这块土地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这些朴素的汉字,在字里行间流动,像我多情的眼泪。感动的是苗乡的孩子,在最美的年华遇到最美的老师,感动老校长陈立群无私的奉献,感动这一方水土在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中彻底实现了华丽转身。是的,这些感动的泪水值得铭记。教育的最大魅力,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然而这不仅仅是雪中送炭,从这位长者的身上,感受到教育扶贫的任重道远,更感受到师道尊严的哲学命题。我一遍一遍叩问:到底是什么动力让他退休后不远千里入苗乡?挺进苗乡后,他一定有着内心隐忍的痛,他的感动点和痛点在哪里?他是否有过迷惘?不得而知。或许这些,就是陈立群作为一师者在践行初心和使命吧!《礼记·学记》记载: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师,教育实现的根基。《礼记·学记》有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的重任,更应为人师表,立德树人,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道,教育实现的途径。道,大道无形,既是方向、方法、规律、途径,又是价值观和学术思想体系。实现教育理想,发扬“宏志班”精神,让人生而平等,享受教育公平。行为师、学为严、道为尊、德为范,躬耕一生,为的是传道受业解惑。这位长者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远赴国家级贫困县台江扎根苗乡烛照学子,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他所做的一切,在广袤的苗乡传为美谈。三年的春风化雨,曾经的乱校差校在悄然蜕变。年,台江县民族中学全校名学生参加高考,人考取本科。年,全校名学生参加高考,有人考取了本科,一本上线人数首次突破人。完成高考本科录取指标的增量从黔东南州垫底冲到了全州第一。陈立群把苗乡台江的孩子当作自家的孩子来对待,用心哺育台江的未来。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苗乡孩子树立高远志向,立志学有所成后回来建设家乡,报效祖国。这位长者播撒爱的种子,如今已如蒲公英一样在各地传播生根,点亮苗乡希望。时代楷模陈立群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远赴国家级贫困县台江扎根苗乡烛照学子的故事,讲述他坚守初心,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格,讲述他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只争朝夕、苦干实干,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贡献力量的动人故事。正如一支蜡烛,在苗乡悄然燃烧,闪烁光芒,燎原了苗乡。我想,《烛照苗乡》这部诗集是朴素的、内敛的。没有华丽的辞藻,正如面前的这位长者,娓娓向你道来,关于教育,关于未来,关于希望……(姚瑶,贵州天柱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贵州电网凯里供电局。著有《芦笙吹响的地方》《疼痛》《侗箫与笙歌:一个侗族人的诗意生活》等多部,有作品入选多个选本,获贵州省尹珍诗歌奖、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金贵奖”新人奖等。)文/姚瑶文字编辑/李缨视觉编辑/向秋樾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