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济世赤心为民他的英名永世长存中国科

2022/10/15 来源:不详

  年5月22日13时07分,天空间断放晴了一阵子的长沙,又下起了细雨。我国著名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湖南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

  就在不久前,这位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杂交水稻事业发展中,作出了最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还带病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坚持科研工作。他与他的团队人员一起,探讨双季稻亩产斤攻关项目的实施方案。

  这一天,老先生却带着对他人生中最后一个科研目标的希冀,以及对其钟爱一生的杂交水稻事业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袁隆平先生,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在科学大道上,不畏艰险在崎岖小路上攀登,最终达到其科研领域光辉顶点的人。

  跨过育种“禁区”,他的论文“孕育”了杂交水稻

  开启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序幕的,是袁隆平先生于年2月28日,在《科学通报》中文版第17卷第4期发表的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篇跨越了世界水稻育种研究“禁区”的论文,奠定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与产业迅猛发展的基础,为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文中说:“水稻具杂种优势,尤以籼粳杂种更为突出。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在当时,根据遗传学经典理论及国际普遍观点,水稻是花器很小的自花授粉作物,并无杂种优势。

  袁隆平先生论文的结论,让人颇为震惊。但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自己在田间的实际研究探索,他坚持认为:经多代自交提纯的水稻品种,应该能产生杂种优势。他甚至大胆预测,通过进一步选育,有望找到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并将给水稻带来大幅增产。

  就这样一个“叛逆”的结论,直到今日,世界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都充分印证着它的正确性。

  也因为这篇论文,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迅猛发展。受论文启发,杂交水稻研究逐步在世界兴起:

  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启动杂交水稻研究项目;20世纪90年代初,项目扩展到南亚、东南亚诸国;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在菲律宾育成并释放了首个国外的商业化杂交水稻品种……

  这一成果,也为其他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作出了杰出贡献。“因为这篇论文,大家都开始重视雄性不孕性及杂种优势利用,   “袁隆平院士开启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序幕。”《科学通报》编审彭斌评价。

  “袁先生的这篇论文,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性工作,指明了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战略方向。他的前瞻性研究与思考,对后来我国杂交水稻育种和发展的协作攻关,具永恒的指导性。”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说。

  因为他,中国最早在生产上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

  这一生,袁隆平先生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科学家们给了科技日报记者很多答案。

  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带头人、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老先生的爱徒邓启云说,老先生是我国第一个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的科学家。他带领团队首次发现了“野败”,思考并提出了“利用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创制出不育系”的思路,并原创性的利用其获得了第一个三系不育系。并且直到今天,他的“野败”都被国内外杂交水稻公司广泛应用于三系育种。

  安徽农科院研究员朱启升眼中,袁隆平先生是杂交稻研究领域的“旗手”和战略家。他同时称,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不是我国首创,但最早在生产上实现这一技术的是中国。这一技术能在中国变成“生产力”和粮食,关键人物便是袁先生。

  袁隆平先生发明了“三系杂交育种”。说起三系法育种,扬州大学教授潘学彪表示,老先生最伟大的贡献是解决了“思想问题”,他用自己的研究结果宣告,他质疑当时业界权威关于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认知,他大胆为世界杂交水稻发展定了“调”:杂交水稻研究值得做!

  老先生的敏锐洞察力、超强组织力和坚定执行力,也让人望尘莫及。年找到雄性不育系,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成立“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年我国实现三系配套大规模制种应用……前后不到六年时间,这是在国际上都尤为震惊的杂交水稻育种“中国速度”。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称,受历史环境因素影响,我国当时与国际科技界基本处于“零交流”。即便如此之困境,袁先生依然开创了杂交水稻学科和杂交水稻产业。同时他认为,杂交水稻发展过程中每一次的转型升级,都与袁隆平先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比如,三系法杂交育种之后的两系法杂交育种、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耐盐碱水稻育种研究与推广……他都是领头的“操盘手”。

  当然,从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到科学家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也并非易事。袁隆平先生率领团队经过8年“折腾”,才一一攻克。

  此后,通过技术改进,我国实现了杂交稻稻谷产量大幅提高并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魂系水稻,“90后”稻神从来管不住他迈向稻田的腿

  “袁隆平院士是‘90后’了,但他从没觉得自己应该休息。杂交水稻浸入了他的血液,是他的命根、他的魂。”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杨耀松说。

  与他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彭玉林。老先生离开后,他脑子里反复出现的都是老先生的那句话。那是他为老先生看守水稻试验田时,不少个日子里的上午9时30分左右,老先生在办公室打给他的“小彭啊,你看田里是不是……”

  但凡这种时候,他都知道自己“犯事儿”了,自己照看的水稻试验田,一定被火眼金睛的老先生看出了毛病。

  “90后”老先生,身体大不如从前,但依然管不住他那迈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颗向着水稻的心。“没有谁,比他对杂交水稻更执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院士办主任辛业芸说。

  为了方便行动越来越不便利的老先生科研,湖南省农科院在先生住宅旁安排了一块试验田。自有了这块“自留地”后,老先生就得了“心病”——只要在长沙,每天都得看上好几遍。

  火炉城市长沙,夏季太阳毒辣,酷热难耐。可不管多炎热,老先生起床后第一件事,不是洗脸、刷牙、吃早饭,而是下田。每天的第二次“问诊”,是大家都只愿躲空调房里的“烈焰”中午。第三次、第四次下田,则在晚饭前和晚饭后。

  自年中国实施超级稻项目以来,我国杂交水稻从每公顷9.0吨,在老先生所制定的一个个严格目标下,不断朝着更高质、更高产的目标前进。

  “不过,这离每公顷22.5吨的产量目标还有距离。所以,即便他知道身体真的‘力不从心’,但仍不会放弃为理想产量目标奋斗。后来,因身体原因,先生不能再频繁奔走全国各地。但哪天不让他看一眼田,他心里就落空了。就像这块试验田,其实他站在自家窗户旁就能看到,可他依然坚持每天下楼去田里。”杨耀松说。

  管不住自己腿的老先生,最后成了一副杂交水稻种植的“活地图”。他能精准报出某个经纬度的地点,适宜种什么水稻品种。即便最近几年,老先生可能忘记了很多人、很多事,却从来不会忘记他心中那份杂交水稻种植的“地图”。

  “恩师留给我们的,不只是知识,还有精神——‘袁隆平精神’:激情生活,热爱实践;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潜心研究,甘耐寂寞;坚持不懈,执着追求;挑战自我,永不满足;团结协作,不患得失;淡泊名利,和谐发展;乐观豁达,健康向上。我想,这是我从先生身上获得的受益终身的力量。”邓启云饱含着对老先生的依依不舍,如此总结。

来源:科技日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14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