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史沿革第三十一期
2022/12/28 来源:不详大英帝国
菲力浦国王之战
(一)年9月16日在牧师布莱斯特率领下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5名清教分离派教徒,连同一些可能具有清教宗教信仰的5名工匠、渔民和贫苦农民以及14名契约奴(总计人),为寻求宗教自由、逃避英国国内的高压统治和求得生存,于英国普利茅斯港登上著名的“五月花号”轮船前往早已为哥伦布所发现的北美大陆。是年11月21日在经历两个多月的海上颠簸后他们终于到达北美大陆的科德角(今马萨诸塞州小镇普罗文斯敦),于感恩节后第一天在美国普利茅斯港地方登陆。此时适逢北美大陆的冬季、天气严冷、大雪覆野,寒冷饥饿令这批早期移民陷入绝境,有一些人在饥寒交迫中死去,恰好为原先就已居住在北美大陆的印第安人所发现、印第安民族天生热情好客,自然不会对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见死不救。此时又正好是生活于北美洲东岸印第安人遭受到传染病”天花”严重袭击的两年之后,那次”天花”的严重袭击使得大批土著居民死亡,村落几近荒芜、印第安的酋长(其中即有后来发动菲力浦国王之战的印第安人,万帕诺亚部落的酋长,菲力浦王的父亲迈斯色以)自然乐意让这些远方的来客到这些遗弃的村落安身,并与他们结为友好联盟。于是印第安部落给予这些欧洲来的移民以慷慨的援助,送来生活必需品。并且教导他们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等生存方法,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这些来自欧洲的移民终于拜托困境,并逐渐习惯在当地的生存方式。
(二)次年移民们得到丰收,大摆火鸡宴并和印第安人举杯同庆,欢宴持续三天三夜。期间双方也同意一个和平、友好的协议,印第安人欢迎他们在其中一块原属印第安人的土地上建造属于新移民自己的村庄。这个时刻原本是双方友谊逐渐巩固的开始,但不幸的是友好的关系并没有持续太久。由于不再像以前一样需要印第安人的援助,一些新移民慢慢淡忘他们一开始遭受的困难以及受到的帮助,再加上更多新移民不断的涌入导致双方的不信任感逐渐升高,摩擦产生越来越多。一些新移民甚至不容忍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试图教导、说服印第安人他们的信仰是不正确的。17世纪60年代新英格兰基督教教长约翰已经转化几百名印第安人皈依基督教。还建立几个”祈祷镇”。但是在他向”万帕诺亚”酋长传达福音时酋长”梅塔科米特”(即后来因反殖民扩张战争而名声大噪而被英国人称作的”菲力浦国王”的著名人物)一把抓住教长的大衣,扯下一粒纽扣举到教长眼前,声称他对基督教的兴趣就像对这粒纽扣一样,然后他甩手就把纽扣丢到地上。菲力浦王的父亲老酋长”迈斯色以”曾经和殖民地移民建立友好关系,他已经出让、转卖大片土地给新移民。然而不断蜂拥而来的移民对土地的渴求没有止境,新英格兰殖民政府用各种办法迫使周围部落出卖土地。
(三)而印第安人部落之间的战争纠纷使得酋长们对枪支弹药的需求不止,在毛皮和土产不够的情况之下只好以土地交换。年老酋长”迈斯色以”去世时部落已经陷入殖民地包围之中,印第安人到市镇去就得遵循殖民地法律,印第安人醉酒倒在大街上就要被抓去抽皮鞭,或者服十天劳役。清教徒殖民政府的法律严厉让印第安人备受束缚,心中积怨日深。年菲力浦的哥哥万萨塔(–年)继任酋长不久就被人指控违反先前与殖民当局订立的土地条约而擅自出卖土地,尽管他有酋长之尊但还是在刺刀之下被约翰·温斯罗普的儿子乔赛亚·温斯罗普武装押送到马塞诸塞进行审判。更为蹊跷的是在法官的传讯之后万萨塔酋长居然在温斯罗普家中突染暴病,不到一周就就去世了,在位不到两年。菲力蒲王怀疑是殖民地政府下毒害死,就这样菲力蒲王心怀着对白人殖民者的怨恨继承哥哥的酋长之位。无论万萨塔酋长是否为殖民当局所害,这件事在万帕诺亚格的土著人看来都是极大的敌意,是对土著人的精神权威和政治权威的彻底否定。丧失精神支柱和政治权威后一个自由主体也就不成其为“主体”,这种累积的威胁激起土著人对清教移民的巨大敌意年接连几件事情深入激化殖民地居民和印第安人长久以来的矛盾,其一是年发生殖民地居民和印第安人交火的事件,一群原属于殖民地居民的牲畜跑进印第安人的玉米地践踏庄稼,据说这样的事时有发生。
(四)印第安人开枪打死八匹马,殖民地居民开枪还击,打死一名印第安人,造成白人与土著居民关系陡然紧张;其二年6月发生约翰·西斯蒙审判事件,约翰·西斯蒙是“万帕诺亚”部落的人,童年时父母染天花双亡,一个清教徒家庭收养他,经受家庭的熏陶后他自然地成为基督教徒。西斯蒙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还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他回来之后做酋长菲力浦的翻译,来往于部落与殖民政府之间。西斯蒙曾在年5月警告殖民政府指出菲力浦王有造反的企图,还没等搞清事情的真假时西斯蒙就被人谋杀。在只有一名证人的情况下殖民当局指控“菲力浦王”的亲信托比亚士父子等人谋杀西斯蒙,根据当时的英国法律要判定谋杀罪名成立需两名人证,但是殖民当局罔顾程序正义的原则,法庭做出三名嫌疑人谋杀罪名成立的判决。年6月8日三名印地安人被送上绞刑架,其中包括菲力浦王的那名亲信托比亚士。托比亚士的儿子目睹父亲惨死后精神崩溃,在他即将赴死之际绞绳突然断裂,遂得以不死,便改口指证其父的谋杀罪,如此以来方才勉强凑足两名人证。约翰·西斯蒙审判事件引发万帕诺亚人积蓄已久的怒火,一伙情绪激愤的印第安人冲进白人牧场,开始宰杀牛群。白人放牧时牛群常常啃食和践踏印第安人栽种的玉米,一个惊慌失措的白人朝人群开枪,他立刻被暴怒的民众打死。
(五)鲜血和死亡刺激失控的人群愈加暴烈凶残起来,他们接着又连续打死九个在牧场里工作的白人,两个白人被打成重伤。眼见暴动已经无法挽回时梅塔科米特当机立断,命令信使飞报各个联盟部落宣布立即起事。于是如星火燎原,几天之内整个新英格兰地区烽烟四起,很多憎恨白人的部落武士纷纷投入战斗,到处击杀英国人。菲力浦王指挥着部落兵丁迅速对殖民地城镇发起进攻,他给部下指令烧毁所有房屋,摧毁所有城镇,杀死所有的白人。菲力浦王所到之处火焰滚滚、血流遍地,.新英格兰政府立即派出军队镇压,初一交手便吃了大亏,八名英国士兵阵亡后溃退下来。印第安武士追击他们,沿路焚毁白人定居点的房屋。几天后第二次更大规模的战斗中英国人遭到更猛烈的打击,在一条小溪旁中他们的军队遭遇伏击,一场惨烈的战斗结束后71名士兵阵亡,鲜血染红溪水。后来这条小溪被命名为“血溪”,在今天的康乃狄克州地图上,沿着康乃狄克河向北就能找到这个名字。菲力浦王的恐怖笼罩着新英格兰大地,殖民们放弃新开辟的家园,收缩到沿大西洋海岸的较大城镇。菲力浦王的部队装备的是燧发火枪,比起殖民政府军队配备的火绳发射火枪要先进,所以在战争初期菲力浦王攻势凌厉、气焰嚣张。他有指挥战争的才能,一连设计几个埋伏,消灭近二百名政府军,这又刺激其他几个部落的连锁反叛。
(六)原来互相敌对的部落在反对白人侵占家园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盟友,一时间新英格兰地区风声鹤唳、四面楚歌。战火笼罩普利茅斯、罗德岛、马塞诸塞以及康涅格蒂格河流域,殖民们感到恐慌绝望。然而战局不到一年开始发生逆转,菲力浦王的军队弹药消耗得不到补充,粮食储备也被耗尽。军营只好靠近河流驻扎,一边打仗,一边捞鱼。部队分散成小股,原来的同盟部落发生分裂,有的部落离开了,反殖民联盟的战斗力大为削弱。得到新武器装备、粮草充足的殖民军开始集中兵力反击,其中有两次著名的偷袭重创印第安部落。殖民军在夜间包围印第安人驻地,拂晓突然进攻,杀死名印第安人。另一次是年12月斯坦迪什发动的“大沼泽地战役”,这次战斗殖民军以伤亡人的代价剿灭约名纳拉甘西特人武士。在这次战斗中殖民军又纵火焚烧房舍,导致名妇女儿童葬身火海,殖民军队的报复行动一样十分残暴。一年之后菲力浦王的攻势全无,变为流窜游击。年夏梅塔科米特带领他的武士们边打边向西边转移,最后进入势力强大的伊若阔伊斯印第安人联盟地盘,这里不属英国人统治区域。梅塔科米特准备在此汇集人马来积蓄力量,冬天过后再寻找机会,不幸的是梅塔科米特被伊若阔伊斯族首领率武士驱赶出他们的领地,万般无奈的梅塔科米特只得返回新英格兰地区。
(七)年8月12日菲力浦王和他几个少数随从围困在沼泽地,他被一个身边叛节的印第安人从背后开枪射伤,英国军队活捉他(还有种说法是一队莫霍克人偷袭梅塔科米特,将其击毙)。怒火万丈的英国人立即杀掉梅塔科米,凯旋而归的军队高举着满街游行,普利茅斯市庆祝大捷,一片欢腾景象。梅塔科米特之死宣告“菲力浦国王之战”彻底结束,大批被俘的梅塔科米特年轻的妻子和一个九岁的儿子以三十先令的价格卖到中美洲加勒比海百慕大一个岛上沦为家奴。印第安人卖到欧洲做奴隶。梅塔科米特年轻的妻子和一个九岁的儿子以三十先令的价格卖到中美洲加勒比海百慕大一个岛上沦为家奴。菲力浦王战争让殖民地政府损失惨重,90个城镇中有52个遭袭,家农舍被烧毁,1座城镇被夷为平地,头马匹牲畜被打死。多名士兵战死,平民、妇女儿童死亡人,殖民地所欠战争债务超过殖民地全部资产。印第安人一方死亡数字不祥,一般认为是殖民地政府一方死亡的三倍,估计仅在战场上就死去人。传染疾病夺去的性命比战争还多,拿菲力浦王的万帕诺亚部落来说战前有1.5万人,战争和疾病灭掉人口十之八九。俘获的部落的主要头目被绞死,菲力浦王的妻子和儿子也被卖到百慕大为奴隶,少数逃散者加入其他部族,“万帕诺亚”部落从此被消灭。年在波特兰卡斯科湾双方签定和约,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战役塑造新英格兰移民的自我认同与团结,为美国国家意识的开端。菲力浦王最终与自己的小邦同归于尽,他只是留下一句让殖民者心惊肉跳的话:“拼必死之命,殉必亡之国”。
帕麦斯顿
(一)亨利·约翰·坦普尔·帕麦斯顿(~年)是英国首相(~,~),英格兰第二帝国时期最著名的帝国主义者。原为托利党人,后成为辉格党人。三度担任外交大臣(~,~1,6~1),奉行内部保守、对外扩张政策。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挑起克里米亚战争,与俄国争夺地盘。镇压印度民族起义,美国南北战争时支持南方奴隶主集团。第三代帕麦斯顿子爵亨利·约翰·坦普尔·帕麦斯顿于年10月20日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他家自十七世纪晚期就定居爱尔兰。帕麦斯顿出生在英国汉普郡的罗姆西,其双亲都是英国血统,他是在英格兰长大的,也在英格兰受教育。他到了哈罗,很喜欢那个地方,后来又到了爱丁堡,在那里聆听亚当·斯密的门徒杜格尔图·斯图尔特的政治经济学演讲。由于法国大革命(坦普尔八岁时见过那场令人震撼的革命场面),年轻的坦普尔在巴黎投入斯科茨大学生气勃勃的智力训练,其时正值该大学的兴盛时期。后来他将这种艰苦奋斗的习惯带到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2年当他刚刚离开学校的时候继承父亲爱尔兰贵族的爵位,同时还他从父亲那里继承7.5万英镑的财产和9万英镑的债务。他尝试过投资,最成功的一次他获得1.7万英镑的收入,但钱却被他的合伙人给卷走。
(二)经过几次失败后7年被选入议会,但他并不是由爱尔兰贵族选入贵族院,,而是作为怀特岛新港的议员进入下院。新港选区的领主提出一个条件是帕麦斯顿永远不得进入这座城市,他应允这个条件,不久他就成为海军部的一位低级大臣。他为乔治·坎宁作出炮轰哥本哈根以防丹麦舰队落入拿破仑魔爪的决定进行辩护的处女演讲,使他赢得荣升的权利。坎宁表示愿意让他担任财政大臣,而他接受陆军部财政大臣的职务。他依靠的是他的监护人马姆斯伯里勋爵的势力,在他的前面是薪水可观(每年英镑)、很有前途的职业和摄政时期伦敦那绚丽多彩的社交生活。他是个漂亮的小伙,喜欢与美貌女子交往,于是他就成了奥尔马克俱乐部的七个著名的女主人中三个的情人。这些贵妇对任何人能否进入伦敦上流社会都拥有否决权,杰西小姐、俄国大使迷人的妻子利文公主(她最喜欢勾引欧洲名流,包括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和考珀夫人一个接一个的拜倒在这个年轻英俊青年的脚下,而他除了白厅的薪水和来自斯莱戈郡荒凉的土地上的地租以外一无所有。由于多种原因考珀夫人是这三个被征服者中最重要的一个,她是梅尔本子爵的妹妹,即聪明又漂亮,帕麦斯顿最终同她结婚,但是他大概在结婚之前就是她的一个孩子的父亲。由于明显的原因《泰晤士报》喜欢称呼他“丘比特阁下“,然而尽管有如此活跃的社交生活(包括赛马和调情),但帕麦斯顿作为陆军部大臣在禁卫军骑兵旅工作时仍很勤勉。
(三)除了本部门工作之外他没有参加多少政治活动,虽然他在年曾将他在新港的选区换成了更有威望的剑桥大学选区议席。年托利党人试图击败他,但是他任然占据着这个议席。他把这次托利党人的干预视为奇耻大辱,因为实际上他自己也是个托利党人。这一时期他是托利党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和追随者,英国的两党统治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主要是托利党领导内阁的时期。由于长期对拿破仑作战,政府将军费开支的全部债务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人民生活异常艰难。年以后工人运动和民主改革斗争又重新高涨,帕麦斯顿为了维护托利党集团的统治,他在议会中屡次发表演说,为保持英国庞大的常备军而辩护。以后又在议会辩论中宣称体罚是维持军队秩序“绝对必要的”手段,这时他还以支持贵族军官们出卖军衔而著称。帕麦斯顿坚决反对任何改革,他说:“改革一旦实现必定会导致军事专制”。年当广大群众在曼彻斯特附近的彼得广场举行大会要求改革时他派出军队镇压这一民主运动(彼得卢屠杀),并参与制订六条特种法律来禁止言论、集会和出版自由,被人们称为“禁口令”。他维护因犯偷窃等微小罪行而被处以死刑的极刑制度,年他蔑视人民群众要求缓处死刑的呼声,残暴地绞死一个年青的窃羊者。帕麦斯顿在担任军务大臣期间的言行,清楚地说明他是托利党贵族集团利益的忠实捍卫者。
(四)彼得卢屠杀是年8月16日发生在英国曼彻斯特圣彼得广场上的一场流血惨案,由于镇压这次集会的军队有的曾参加过4年前的滑铁卢战役,群众乃讥称这次流血惨案为彼得卢屠杀。年对法战争结束后英国国内经济凋敝,政府日趋反动,导致人民强烈不满。激进派鼓吹民主改革,8月16日在圣彼得广场举行8万人大会要求改革选举制度,废除谷物法和取消禁止工人结社法。大会组织者邀请英国激进的政治改革家亨利·亨特讲话,曼彻斯特市政长官命令军警逮捕亨特,遭到群众反对。事先已聚集在会场上的军警和骑兵立即出动,肆意砍杀和践踏手无寸铁的群众,顿时有11人死亡(其中有2名妇女)、余人受伤,事后亨特等许多人以谋叛罪被监禁两年。英政府于同年11月颁布六项法案,禁止集会、游行,限制出版自由等,法案被群众称为“封口令”,激起更强烈的反抗。年4月格拉斯哥爆发有6万工人参加的政治大罢工,当时的首相乔治·坎宁于年8月去世,他的继任人戈德里奇子爵提议让帕麦斯顿当财政大臣,可是由于国王不同意而被否决。帕麦斯顿在描绘他谒见国王的情况说:“乔治向我表示他对我是多么尊重和敬仰,他又多么乐意让我在财政部供职,假如不是有幸得到赫雷斯先生的服务的话,因为毫无疑问赫雷斯是英国最适合担任这一职务的人选。我点头表示完全默认,并对陛下宽厚和令人欣慰的谈话方式致以谢意。”
(五)年威灵顿就任首相后由于议会改革的原因,帕麦斯顿辞去他在陆军部的职务。他正在成为一个辉格党人,但是他是一个不喜欢激进分子的辉格党人,因此查尔斯·格雷勋爵组阁时让帕麦斯顿做了他的外交大臣,这正是他长期竭力争取其老友利文公主热情推荐的职位。在外交部他是一个严厉的工头,一个纪律严明的人,要求他的部下高效率工作,结果很不得人心。他对待外国使节明显的态度粗暴,与其苛刻强硬的政策是一致的。他心里念念不忘的永远是英国海军,他也不允许别人忘记这一点:“外交官的议定书是很有用的,但是装备精良的重型炮舰是再好不过的和平保卫者,”这正道出英国民众的心愿。他采取的第一个重要政策性行动是承认比利时独立,比利时被称为“欧洲小卒”,但地位却至关重要。在维也纳会议上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子爵积极策划比、荷两国合并组成尼德兰王国,建立阻止法国人侵的“屏障国家”。但是年的比利时革命打乱他的安排,刚刚继任的帕麦斯顿果断提出比利时独立的新思路。他多方斡旋并经过18个月的谈判后成功在伦敦召开“比利时会议”,主导会议通过建立一个独立的比利时国家的草约,又强行干涉比利时新国王人选问题。他极力反对法王路易·菲利浦的小儿子奈穆尔公爵当选,他威胁说:“奈穆尔接受王冠将导致欧洲战争。”在他的压力下维多利亚女王的舅舅利奥波德一世当选,成为安插在法国边界上的英国代理人。当议会于年通过议会选举修正法案(帕麦斯顿个人认为这一法案过分强调民主)时他发现欧洲独裁国家更加敌视英国,于是他的政策又向左摇摆。
(六)年的议会改革是十九世纪英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机,这次改革在原来的金融贵族与土地贵族的联盟中又加进工业资产阶级的上层部分。在政治舞台上托利党逐渐衰落,而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辉格党日益居于优势。当改革运动已不可遏止的时候帕麦斯顿的政治态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他脱离托利党明确投身到辉格党方面。他确信及时对蓬勃发展的工业资本作某些让步会使英国宪制更为有利,是防止普遍改革最可靠的手段。他说:”资产阶级将由不满宪法一变而为拥护宪法,因而宪法也就能大大加强和巩固。”三十年代以后帕麦斯顿热心于自由贸易和完全经济自由的原则支持年新济贫法,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大批廉价劳动力,积极促进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他又认为年议会改革以后建立起来的由土地贵族和工业资产阶级上层组成的两院制的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政治制度,因此他阻止任何沿着民主方向发展的革命运动。继格雷之后担任首相的梅尔本子爵被威廉四世革职,正如帕麦斯顿所说:“我们全都下台-,这种让托利党人重现掌权的企图不可能长久,这个国家不会容忍这样下去,现在我要到布罗兰兹去打猎。”使他那些过多劳累的官员不悦的是五个月后他又回到外交部,可是他失去议员席位,后来事实证明这不过是暂时挫折。他付给蒂弗顿的一位议员英镑使之辞职让位,从而他又代表这个选区重返议会,没有遭到反对。过了几年他致力于维护英国在伊比利亚半岛、土耳其和中东的利益,他的办法是投机取巧、恐吓与欺骗并用,总的来看这些办法是成功的。
(七)事业并没有占据他的全部生活,年55岁的帕麦斯顿与他的情妇、考珀伯爵52岁的遗孀结婚。他是个精力旺盛、工作勤奋、玩得痛快的人,而她则是一位精明娇媚的主妇,他们生活的非常幸福,除了都有一点反复无常的性情以外彼此之间还是相当忠诚的。然而帕麦斯顿的恶习还没有完全改掉。在他结婚的同一年里他在温莎破坏女王的一个侍女的贞操,维多利亚女王很震惊,阿尔伯特亲王更为震惊,更重要的是帕麦斯顿难以驾驭的政策惹恼女王,而且使首相约翰·罗素勋爵惊慌不安。帕麦斯顿被解职了,借口是他没有禀告女王就承认1年路易·波拿巴·拿破仑的军事政变,他在几个星期以后使罗素政府下台,从而报此仇。从年直到年逝世帕麦斯顿是每届辉格党政府的重要成员,1年之前他担任辉格党政府的外交大臣,2—年是阿伯丁内阁的内务大臣,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里除了—年很短时间外均为自由党内阁首相。帕麦斯顿政治生活的后5年中英国资产阶级在完成工业革命,之后大量侵占殖民地,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在世界范围内巩固和扩大英国工商业霸权地位。他无论在外交部或任内阁首相时几乎没有间断地支配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外交政策20余年,他的名言大家很熟:“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他是英国资产阶级掠夺野心的忠实体现者和代表人物。帕麦斯顿认为国家之间的利益是不可调和的,在中东中他说英国和法国就像两个男人追求着同一个女人,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主张充实英国的军事力量,建设一支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他把侵略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
(八)帕麦斯顿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是强硬,恰如英国近代外交史专家韦伯斯特所言:“舰队是其外交的主要工具。”他以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和最发达的工业作后盾,帕麦斯顿在外交上常常表现得毫不妥协,甚至随时准备动武。那时唐·帕西菲科事件彻底而集中的体现帕麦斯顿的外交政策的主导思想,唐·帕西非科是葡萄牙犹太人,由于他出生在直布罗陀,因此是英国公民。曾任葡萄牙驻摩洛哥领事,驻希腊总领事,后再雅典任职。7年复活节期间一伙雅典暴徒在反犹骚乱中袭击他的住宅,拷打他的家人,他的房子也被火烧,警察坐视不救。帕西菲科要求希腊政府赔偿损失,而希腊政府拒绝对暴徒的罪行承担责任。帕西菲科遂前往英国求助,英国上院以其不过是个双重国籍的商人而拒绝受理。帕西菲科转而求助于帕麦斯顿,0年1月帕麦斯顿命令舰队去雅典示威,武力逼迫希腊政府赔偿帕西菲科6英镑的损失。他在下院发表一个长达四个半小时的演讲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古罗马人从会说我是罗马公民时就知道保护自己不受侮辱,英国臣民不论在那块土地上也应当确信,英国警惕的眼睛和强健的臂膀将保护他不受侵害和虐待。”这是一个成功的演讲,帕麦斯顿充当那个时代英国的代言人。他还以公民权利和自由卫护者的姿态,别有用心地攻击欧洲政府镇压8年革命的反动政策,从此以后他被英国的资产阶级誉为“民族英雄”。
(九)唐·帕西菲科事件是英国压制希腊的事件,7年英籍犹太商人唐·帕西菲科在雅典的住宅因反犹太人骚乱被焚,警察坐视不救。帕西菲科要求希腊政府赔偿,并得到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的支持。0年1月帕麦斯顿派海军封锁希腊沿海,胁迫希腊接受帕西菲科要求,结果希腊被迫付给其英镑赔偿。帕麦斯顿的帝国主义强权政策在英国议会上院受到指责,但在下院却得到支持,并对英国内外政策产生巨大影响。比雷埃夫斯封锁是19世纪下半期英、法等欧洲列强为压制希腊民族主义运动而采取的几次制裁行动,8年欧洲革命在希腊引起反响,时由英国控制的爱奥尼亚群岛爆发起义,要求与希腊合并。为加强对希腊的控制,遏止希腊民族的独立运动,0年1月英国政府利用“唐·帕西菲科事件”向希腊提出最后通牒,并派遣舰队封锁希腊主要港口、雅典外港比雷埃夫斯港,劫夺希腊商船。后因法国干预让英国被迫降低要求,月双方达成妥协,纠纷渐趋平息。4年希腊国王奥托一世乘克里米亚战争之机以保护基督教徒为名派军进攻色萨利和伊庇鲁斯,企图扩张领土。5月英法派军占领比雷埃夫斯港,迫使希军撤离,英法的占领直到7年才结束。年保加利亚合并东鲁米利亚后希腊要求补偿,与保、土发生冲突。年5—6月英军再次封锁比雷埃夫斯及希腊其他港口,迫使希腊退让。
(十)但与帕麦斯顿这篇蛊惑人心的演说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年他下令对居住在英国的各国政治流亡者进行迫害,要求司法当局暗中检查他们的来往信件,并把情况告诉给奥地利及其他国家的警察局,帮助外国警探追踪监视政治流亡者。帕麦斯顿制订对华侵略政策开始于18年底,他给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的两道训令是开辟商埠、推销鸦片、获得军事据点。年9月底接到义律有关林则徐禁烟的报告,他当即表示对付中国的惟一办法是先揍它一顿,然后再作解释。他说:“应当不仅使中国人见到大棒,而且还要先让他们在背上尝到它的滋味,然后他们才会向那个能够说服他们的唯一论据——大棒论据低头。”10月帕麦斯顿根据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英国烟贩们的报告,在内阁会议上排除众议,力主即刻派出军舰封锁中国沿海。0年6月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抵达天津白河后递交帕麦斯顿给清政府的照会,提出赔款、割地、通商等无理要求,迫使清政府订立包括割让香港在内的《穿鼻草约》。但是帕麦斯顿认为这个条约所得权益太少,遂撤换义律改派璞鼎查为全权公使。在璞鼎查上任之前帕麦斯顿给他一个详细训令,声言:“为了维持两国间持久的真诚谅解起见,中国政府把鸦片贸易置于一个正常合法的地位是极关重要的。”2年8月29日璞鼎查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穿鼻草约是鸦片战争中英国代表私拟的一份议和草约,0年6月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7月定海失陷,道光皇帝派琦善和英国人交涉。
(十二)0年11月~1年2月琦善和英国代表义律进行多次谈判,期间英国采取打谈结合的策略企图迫使琦善就范。1年1月英军兵分两路突袭虎门东西两面的沙角炮台(穿鼻炮台)和大角炮台,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最终伤亡过半、炮台失守。穿鼻战役后英气焰更炽,义律提出要割占香港,限期琦善答复。几天后义律以公告形式单方面抛出所谓“琦善-义律停战协定”,也即通常所说的《穿鼻草约》。义律在公告里伪称已与琦善达成并签订初步协定,主要内容有:香港本岛及港口割让与英国,清政府对香港商业应征收的一切正当捐税按在黄埔贸易例交纳;赔偿英万元,其中万元立即支付,余数按年平均支付,至6年付清;两国正式交往应基于平等地位;广州海关贸易应在中国新年后10日内开放等。在义律的威逼下琦善口头应允割让香港,而实际上琦善始终未在该条约上签字或加盖关防。义律为了制造欺人的假象以便给英方即将采取的军事占领提供合法借口,有意混淆视听。在公告发表的第五天英出兵强占香港,所谓的《穿鼻草约》是伪造的。道光皇帝得讯后决定对英宣战,并将琦善革职问罪,英政府对草约也未予批准。该草约开创中国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通过威逼讹诈的谈判手段达成不平等条约的恶例,由于琦善的妥协投降和英国的强盗行径,香港被占成为无法挽回的结果。此后英又经过一年多的持续侵略战争,最终用武力胁迫清朝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将抢夺来的侵略权益用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
(十三)《南京条约》以后的十多年中英国对华的经济渗透仍不能满足资本家的贪婪要求,登上首相宝座之后帕麦斯顿决定以武力支持修约,增进在华特权。亚罗号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年他任命埃尔金伯爵为全权专使,率军向中国进发。年英法两国在大沽战败,帕麦斯顿写信给外交大臣罗素说:“我们要派一支陆海军攻占北京,赶走中国皇帝,把我们的全权使节驻扎在那里,这是最适当的措施。”年英法联军先后攻占天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逼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剥削。到六十年代英国已操纵中国全部进口的4/5和出口的/5,这样帕麦斯顿通过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为英国资产阶级在远东地区争夺势力范围奠定基础。马克思评论帕麦斯顿政府时说:“战争已变成帕麦斯顿独裁的生命攸关的条件,他站在教士和鸦片走私商中间,跟圣洁的主教和邪恶的鸦片走私商在一起的还有大茶商。他们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从事鸦片贸易,因此热衷于取消与中国签订的现行条约。"在亚洲中帕麦斯顿的政策也是积极的,总的看起来是成功的,波斯人在战争中被打败,中国人也遭到挫折。英国选民剥夺布莱特和科布登在议会的席位,以表示对首相的赞许。7年发生印度兵变时帕麦斯顿怀着人道主义精神冷静地处理这场危机,而性质不同的另一场危机却使他下台。
(十四)一个名叫奥希尼的意大利人向拿破仑三世投了一枚炸弹,当时发现他与伦敦的意大利难民有联系,还发现做那颗炸弹的炸药是英国制造的。帕麦斯顿制定一个反谋杀法案,他在下院被击败并辞职。他从年到年在野一年时间,当他再度执政时已是75岁的老人,但他的精力相当充沛。能从他在皮卡迪利的家骑着灰马到唐宁街,能在下院他的位置上坐到深夜,如有必要就在办公室吃饭睡觉。在79岁高龄时他作为一切离婚案的两被告之一受到传讯,而且打赢这场官司。他的政策证明他的观点基本未变,他试图阻止法国人开凿苏伊士运河,反对土地遗产税和扩大劳动阶层的公民权。在最后这个问题上他的财政大臣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转给他大批的辞职书,以致他说他担心这些人会在布罗德兰兹他家的烟囱里防火。2年帕麦斯顿被女王的丈夫罢官。约翰·罗素勋爵随后下台,德比伯爵当了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当了财政大臣。那年年终之前在大选中保守党战胜辉格党人,帕麦斯顿进了阿伯丁伯爵的政府就任内政大臣,女王对这一任命疑虑甚多,然而事实证明帕麦斯顿的政绩不算太坏。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的“东方问题”在十九世纪成了欧洲外交的主题,土耳其及其囊括的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和北非等属地居于欧洲大陆通往中近东和亚洲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异常重要。巴尔干和地中海地区有丰富的煤、铁、棉花等资源,是一个有利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把奥斯曼帝国看成是它向中近东扩张的对象和与老沙皇争夺的焦点,十九世纪上半期以来英俄两国在上述地区有着根本的利害冲突。
(十五)年由于土耳其苏丹的一个强大的藩臣埃及帕夏穆罕默德·阿里起来反对自己的宗主,英俄两国在东方问题上的矛盾曾一度尖锐化,后来矛盾虽然暂时获得解决。但是在欧洲8年革命后俄罗斯帝国利用各国对刚刚过去的革命余悸未消的心理,重又把侵略矛头指向君士坦丁堡。英国是不能同意沙俄占领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个海峡的,这时帕麦斯顿在阿伯丁内阁中担任内务大臣,他从对俄外交的失利中认识到只有采取强硬措施才能使尼古拉一世沙皇“控制其傲慢、节制其无礼。为了加剧和俄国斗争的他举起反对沙皇专制主义,支持土耳其完整和独立的民主旗号。他说:“俄国侵害奥斯曼帝国的独立,破坏它的完整。一定要采用一切手段使俄国放弃它的主张,取消它的侵略行动。”同时他一再对不想使英俄矛盾尖锐化的阿伯丁伯爵施加压力,迫使阿伯丁改组内阁,任命在帕麦斯顿影响之下的克林顿担任外交大臣,帕麦斯顿的朋友斯特莱福特·坎宁为英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在他的支持下斯特莱福特·坎宁向伦敦抄送俄国致土耳其照会电文,并把俄国有权“提出报告”一语改为“发布命令”,于是引起内阁哗然,加强主战派在内阁中的力量。年10月克里米亚战争爆发,11月8日俄军在锡诺普海战中击溃土耳其舰队,这一事件使英国社会上反俄情绪更加高涨。12月15日帕麦斯顿突然宣布辞职,挑起社会上攻击内阁的浪潮,说内阁排挤真正的爱国者。阿伯丁被迫请求他重返内阁,这次重返使内阁完全掌握在他手中,成为内阁的思想主宰者。4年月27、28日,英法先后正式对俄宣战,站在土耳其一边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十六)在战争表现其灾难性后阿伯丁政府经过一次不信任投票垮台,70岁的帕麦斯顿于年就任首相。约翰·布赖特说:“这个老骗子终于达到他无耻野心长期以来所追求的大目标。”帕麦斯顿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促使政府卷入一场它不能进行的战争,他有点轻率的性格使他自以为他能打赢这场战争,这些都是事实。帕麦斯顿洋洋得意的说:“如果过去有人问我什么事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我会说这就是我当首相。阿伯丁还在,德比是另一个大党的领袖,约翰·罗素是另一个党的领袖。然而仅仅经过10天左右,他们都像稻草一样被风吹倒,因此我现在能在唐宁街写作。”他接管掌握政策的权利,经过一场指挥不当的战争实现过的去的和平。6年月20日签订巴黎和约,他告诉巴黎和会的首席谈判代表克拉伦顿:“懦夫得不到淑女的青睐。”和会通过标志着英国外交一大胜利,俄国同意把黑海划为非军事区。礼炮在伦敦轰响,女王将他对首相的不信任远远抛在脑后,并授予他嘉德勋章。和约并没有使奥斯曼帝国从胜利中得到什么好处,相反由于庞大的军费开支而向英法借债,英法的资本更加紧向土耳其渗透,土耳其更加衰弱。帕麦斯顿曾在年11月1日给阿伯丁的信中说:“我们支持土耳其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短短数语清楚地道出他维护土耳其的完整和独立却是为了加强英国在近东的地位。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帕麦斯顿唯恐美国北部资产阶级胜利,将会使它成为英国争夺世界市场的劲敌。而英国将丧失南部棉花供应地,便不惜采用种种手段插手美国的内战,支持南方奴隶主的分裂活动。
(十七)年11月8日美国军舰“圣查辛托号”舰长自英国“特伦特号”邮船上逮捕邦联(指南方奴隶主政府)的两个密使,以帕麦斯顿为首的英国政府利用“特伦特号”事件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英军开赴加拿大待命。后来只是由于英国工人阶级的干预,才使帕麦斯顿进行军事干涉的企图没有得逞。年7月英国为美国南方建造的巡洋舰“阿拉巴马”号下水,到年为止这艘军舰在海上击沉北方的联邦政府船只65艘之多。年9月14日帕麦斯顿作出最后的决定,写信给外交大臣约翰·罗素,建议正式承认邦联。正是在这个时候亚伯拉罕·林肯政府决定废除奴隶制,迫于舆论的压力让承认南部邦联的问题才从英国内阁议事日程上取消。年波兰王国起义时帕麦斯顿为了削弱俄国支持波兰人民的起义,于4月17日向俄罗斯帝国提出措词强烈的照会。法国也给俄国发出类似的照会,但是英法的几次照会接连遭到俄国的拒绝,沙俄政府变本加厉地对起义进行镇压。当波兰问题解决无望时帕麦斯顿让罗素写了一个宣战式的照会,声称俄国既然破坏自己对波兰的义务,那就没有任何权利来继续统治它。意味深长的是这个照会并没有交给俄国外长哥尔查可夫,而是很快地使法国人知道电文内容。帕麦斯顿这样做是为了装出一种进攻的姿态,唆使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与沙皇俄国作战,其目的在于削弱英国这两个危险的竞争者,以实现他维持欧洲均势的愿望。但是这个杜勒伊宫的斯蒂克芬却拒绝战争,罗素和他后面的帕麦斯顿因此而陷入困境。
(十八)这时他们来了一个度的大转弯,9月26日罗素公开叫嚷:“无论是英国的义务,还是英国的荣誉和利益,都不能迫使我们为了波兰而与俄国作战。”当波兰起义完全被镇压下去以后帕麦斯顿在下院大声疾呼地说,英俄为波兰而开战这种思想本身就是一种“神经错乱”。他一再断言如果在波兰人当中有谁相信这种战争的可能性,只能怪“波兰人的近视”。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上他也犯了错误,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毗邻丹麦,归丹麦王室所有,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片土地应该属于德意志邦联。新上任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提议将石勒苏益格直接合并到他的王国中,但这个提议遭到德意志人的强烈反对。帕麦斯顿勋爵曾诙谐地评价全欧洲只有三个人能明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的复杂性,一位是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但他已经归天了;一位是德国教授,但他已经发疯了;还有一个就是帕麦斯顿本人,但他已经忘记了。他以战争威胁普鲁士,然而俾斯麦不怕威胁,反而将了他一军。他冷静的忍受这次挫折,他对他的外交大臣说:“我没有办法对付20万军队。”科布登说:“帕麦斯顿喜欢铤而走险和显示他能如何机敏的化险为夷。”帕麦斯顿的内阁同僚西德尼·赫伯特说:“帕麦斯顿能够以决不受损害的姿态在任何人面前晃着他的拳头,以表明他并不害怕,一旦对方真要较量时他就溜之大吉。”这就是对帕麦斯顿的绝妙写照。年10月帕麦斯顿由于骑马时着凉而去世,他只差两天就满81岁。
英缅战争
贡榜王朝
(一)贡榜王朝(年~年)是缅甸最后一个王朝,这个王朝初期被引入一个扩张主义时代,一度称霸中南半岛并四度击退中国军队。但后来被英国打败后便一蹶不振,年被大英帝国兼并,标志着长达余年的缅甸主权国家的消失。贡榜王朝因在年由缅族领袖雍籍牙(缅名阿郎帕耶)在贡榜(今瑞波)创建故名,18世纪中期以前在东吁王朝统治下的缅甸已经四分五裂,在阿瓦北部的掸邦各首领在中国的宗主权庇护下横行,在南部的孟人死灰复燃。年孟族占领东吁王朝的首都阿瓦后曾向雍籍牙劝降,雍籍牙拒不投降,以贡榜为基地一举击溃孟族大军的进攻。从此军威大振,各地首领纷来归顺,雍籍牙被拥戴为王,王朝建立。雍籍牙在年攻占阿瓦后6~7年又连续攻占卑谬、大光(今仰光)和白古,统一下缅甸。雍籍牙认识他的权利在于他能否使国家归于统一,于是不断北进,终于迫使掸邦各首领臣服与他。随后雍籍牙继续东进,攻打泰国首都阿瑜陀耶,但因受伤撤围,最后死在半路,但此时除阿拉干外已基本上完成缅甸的统一。雍籍牙在位时为缅甸的复兴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行法治,下令编著各种缅文法典,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第三代王孟驳继位(~年)后于7年攻克暹罗王都,但未能长期保有该地。他长期用兵,侵入掸邦和老挝王国,还攻打印度的曼尼普尔王国。他的势力扩大引来中国军队的干涉,发展成清缅战争,虽然他四次打退中国清王朝的军队,但实力被大大消耗。8~年暹罗人民在郑信的领导下起义,把缅军全部逐出暹罗国土。
(二)贡榜王朝因多次远征曼尼普尔,不断对暹罗用兵,使农业受到严重破坏,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宫廷内部又不断发生争夺王位的政变。第6代王孟云执政时(~)企图重新征服阿瑜陀耶,但多次交战都遭到失败。他还将国都迁到附近的阿布拉马拉,兴修翁民梨和难陀湖等水利工程,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他在发扬本国古代文化的同时也注意吸收外来文化,派遣留学生到印度去学习研究有关医学和各种科学,使缅甸的文化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中缅两国使节往来频繁,孟云时期是贡榜王朝的黄金时代。年阿拉干并入缅甸后英国竭力煽动阿拉干脱离缅甸,唆使逃亡到孟加拉的阿拉干武装部队经常在边境制造纠纷,挑起武装冲突。在孟云之孙和继承人猛概统治期间英国东印度阿美士德总督于4年发动第一次英缅战争,迫使缅甸割地赔款,此后缅甸领土逐渐被蚕食,权利不断被削弱。沙耶瓦底和其子蒲甘都是软弱的君王,内政和外交均少成就,在2年由达尔豪西伯爵发动的第二次英缅战争中被英国东印度公司抢去南部大片领土。敏东王执政(~年)时曾力图挽回颓势,但未能成功。他是个开明的统治者,举行第五届佛经结集大会,又实行种种改革措施,史称敏东改革。他和英属缅甸的摩擦,主要是他对英国的宗主权和专横的不满。在他儿子锡袍王统治时期的年英国发动第三次英缅战争,占领曼德勒,国王锡袍被俘,贡榜王朝灭亡。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缅甸贡榜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发生深刻危机,国王孟云(—年在位)对外用兵征暹罗(—年),使国内生产遭到破坏。
(三)年缅甸雍籍牙王朝兴起后不断向外扩张领土,导致双方的尖锐对立。9年缅王雍籍牙率兵侵入泰国,次年包围阿瑜陀耶城,因缅王突然死去而退兵。4年缅王孟驳进占泰国北部,5年发动全面进攻。7年4月在围攻一年两个月后缅军攻陷阿瑜陀耶城,掠走大批居民及财物,并将城市烧毁。7年底泰军将领达信率军反攻逐走缅军,恢复泰国的独立。8~年泰缅多次交战,泰国渐次收复北部的清迈和南部马来半岛一带的领土,缅甸夺回土瓦、丹那沙林一带。年双方主力决战泰国南部的北碧(干乍那武里),缅军大败。以后战争逐渐演变成局部的边境冲突,影响和范围日益缩小。4年第一次英缅战争(见英缅战争)爆发后缅甸开始沦为殖民地,泰缅战争遂告终止。封建主阶级横征暴敛和各民族之间的纷争,致使财源枯竭导致社会不宁、饿殍盈野,朝廷的内讧更加深封建统治的危机。年阿拉干起义被镇压后城镇毁弃、杂草丛生,所能得见者唯凄凉、荒漠、疫病与死亡。伊江三角洲原是最肥沃的地区之一,至19世纪初成为一虎啸象鸣之荒野,然而封建贵族的采地不仅保持而且扩大。朝政腐败,当局横征暴敛,官吏不法、贪污让人民遭受压迫和剥削。税收负担沉重,每罗比按市价可买大米88磅,而每户须纳税罗比。政府以严刑峻法惩办穷苦人民,但是治安却极混乱,刑典虽重,盗贼未尝稍减。居民难以安睡,旅行于缅中大道时,尤以携枪不可。由于生活极为困苦,各族人民经常起义反抗,腐朽的王朝受到严重威胁。因不甘奴役,时思脱离苦海,民常叛变,是以国中扰攘,无时或已,政局永不安定。而缅王无法可治,居常惴惴于地方叛乱,灌注全神于维持君权,以图自存而已。
(四)地理大发现后西方殖民势力开始全球性扩张,包括缅甸在内的东方成为西方殖民者扩张的目标。葡、荷、英、法等国相继至缅甸南部组织公司、要求通商,并开始以各种方式介入缅甸。在16世纪初的东吁王朝时期以葡萄牙人为主的西方殖民者就已涉足缅甸,但在与缅甸封建王朝的较量中败下阵来,东吁王朝保持自己的国家独立与政治完整。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为提高,并改变社会经济结构。至英缅战争前夕英国已由一个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奠定成为“世界工厂”的基础,并逐渐取得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强国。随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到来开始掌权的工业资产阶级更加疯狂进行海外扩张,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以便推销廉价商品和掠夺原料。年英国贸易部对现存商业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简化关税手续,降低原料和制造品的进口税,取消对出口的一切限制。工业资产阶级夺新殖民地的野心更为滋长,由于年英国消灭马拉特联邦后完全控制整个印度,与孟加拉毗邻的缅甸则成为英国下一步征服的目标。英国对缅甸的侵略活动由来已久,7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在沙廉建立商馆,年侵占尼格莱斯岛,后被雍籍牙收复。18世纪40年代英、法都插手干涉缅甸的内争,英国帮助缅族人与得到法国支援的孟族人交战。到年间英国先后六次派出使者到缅活动,企图诱迫缅甸签订不平等条约,但始终没有得逞。
(五)英国对缅甸的侵略活动如此频繁和紧迫,因为法国在同一时期也加紧向中南半岛渗透,特别是在越南因帮助阮映与西山义军作战让法国人的势力大增。英、法在控制海运、争夺殖民地及势力范围上长期存在矛盾,尤其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两国的斗争更为加剧。缅甸在经济上和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有丰富的柚木和矿产以及面积广大的稻田,更重要的是缅甸西部和西北部与中国接壤,以孟加拉作基地的英军可从陆路穿过缅甸进犯中国的后门,而尚未控制马六甲海峡的英国对这条捷径更感兴趣,英国把缅甸看作通向中国西南后大门的通道。拿破仑战争后期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法国海上势力大为削弱。英国却接管马六甲,年又强占新加坡,控制经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至南中国海和逞罗湾的航线,从而为进军中南半岛和侵略整个东南亚提供海上优势。19世纪20年代英国人已在马来半岛南部站住脚,它占领槟榔屿(年)、马六甲(年)和新加坡(4年),于年建立“海峡殖民地”。与此同时英国殖民者侵占印度的半壁河山,于是英国人便把侵占缅甸提到日程。海峡殖民地是英国在-年间对位于马来半岛的三个重要港口和马来群岛各殖民地的管理建制,最初由新加坡、槟城和马六甲(麻六甲)三个英属港口组成,因此被当时当地华人称为三洲府。
(六)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期英国在马六甲海峡的殖民地,包括槟榔屿、新加坡、马六甲和拉布安。年至4年间英国先后侵占槟榔屿、新加坡和马六甲,分别派遣行政官员进行单独统治,隶属英国东印度公司。年为强化对槟榔屿、新加坡和马六甲的殖民统治又将这三个殖民地合并为海峡殖民地,以槟榔屿为首府(后又移至新加坡),隶属印度马德拉斯省。6年拉布安被割让给英国,7年又将海峡殖民地改为皇家直辖殖民地,由英国殖民地部直接管理。年拉布安并入海峡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控制海峡殖民地。海峡殖民地的总督由英王委任,并兼任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的总督,是英属马来亚最高长官,总揽司法、行政、军事诸大权。总督驻新加坡,各地政务由总督任命的驻扎官或顾问负责执行。总督下面设有立法会议与行政会议,总督是这两个会议的议长,有权否决会议的决议和直接颁布法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政府发表白皮书,把马来联邦、马来属邦以及海峡殖民地中的槟榔屿、马六甲等11个邦组成马来亚联盟,由英王任命的总督统治。年纳闽与北婆罗洲合并,新加坡则作为单独的殖民地从马来亚分离出来,年海峡殖民地成为马来亚联合邦的一部分。
(七)4年荷兰为了获得整个苏门答腊岛的统治权与英国签订4年英荷条约,在条约中荷兰将马来半岛上的马六甲割与英国,以换取英国放弃苏门答腊上的明古连地区。而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年决定整合在马来亚的三个港口属地——新加坡、槟城和马六甲组成海峡殖民地,首府初时设于槟城,年迁往新加坡。7年4月1日英伦政府殖民地部正式接管海峡殖民地,并将其划入英国皇家殖民地之列,总督驻守于新加坡。印度洋上的圣诞岛和科科斯群岛划归海峡殖民地管辖,海峡殖民地总督兼任英国驻马来亚和汶莱这两个英保护国的高级专员。年10月0日北婆罗洲沙巴的纳闽港也划归海峡殖民地,在二次大战期间海峡殖民地除了科科斯群岛外都被日军占领,而科科斯群岛则划归锡兰代管。二战过后海峡殖民地各个港口重归英国统治,在战后初期英国对各港口施行军法统治。年4月1日英国宣布解散海峡殖民地,新加坡成为独立的一个英国皇家殖民地,并管辖科科斯群岛和圣诞岛,直至两岛分别于年和年划归澳大利亚。槟城与马六甲便和马来亚联盟的九个州合组为马来亚联合邦,纳闽则于同年7月15日划归英属北婆罗洲,成为后来马来西亚沙巴州的一部分。马来亚联合邦成立于年2月,是英国殖民政府在今马来西亚半岛设立的联合邦,该联合邦的一切统治权由英王委任高级专员掌握,并对当地人民实行高压统治。
(八)年英国宣布马来亚联合邦实行“部分自治”,年8月1日英国同意“马来亚联合邦”在英联邦内独立。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与沙巴、砂拉越、新加坡组成马来西亚,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在马来西亚半岛恢复殖民统治,年至年期间英国殖民政府尝试把9个马来州属与2个海峡殖民地(华人较多的槟城与马六甲)合并为马来亚联邦,即一个在英国国王统领下的英国皇家殖民地,并且把新加坡划分出来成为单独的直辖殖民地。此举遭到马来民族主义者的强烈反对,马来亚联邦最终于年解散。年英国将之重新组成为马来亚联合邦,并恢复马来统治者的原有的象征地位。在联邦里马来州属依然是英国的保护国,而槟城与马六甲依旧是英国的殖民地,与此前的马来亚联邦一样联邦并不包括新加坡在内。此前新加坡曾被考虑成为马来亚的一部份,年8月1日马来亚联合邦获得独立并成为英联邦的一员,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11个州属和新加坡、砂拉越与英属北婆罗洲(今沙巴)组成新的国家即马来西亚。后来在5年8月9日马来西亚国会以:0票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新加坡州成为独立国家即新加坡共和国。
(九)马来联邦(5年-年)是英国在马来半岛的殖民政体之一,由半岛上四个接受英国保护的马来王朝(雪兰莪、森美兰、霹雳和彭亨)组成,首府吉隆坡。马来联邦自《邦咯条约》开始逐步为英国控制,马来联邦的外交和防务由英国负责,内政方面除涉及马来习俗和伊斯兰教的事务外都须听从英国派出参政司的的意见,年4月1日与马来属邦、海峡殖民地(新加坡除外)统一成为马来亚联邦。《邦咯条约》或称《年邦咯协定》,是年1月20日由海峡殖民地总督克拉克与霹雳的马来酋长和当时的两大华人会党领袖在英国军舰HMSPluto所签订的条约,主要的目的是解决霹雳纠纷对海峡殖民地的经济影响,同时也使英国放弃对马来各邦所采取的不干涉政策,继而让英国有机会机会参与马来半岛各邦的事务。霹雳是马来半岛重要的锡产区,在19世纪20年代时英国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