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一名老兵,抢救一页红色的历史

2023/2/20 来源:不详

张正宪

初秋时节,一场珍贵的革命文物展,在素有“红色师范”美誉的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里揭幕。

发行于年至年的战斗勋章和纪念章,苏中抗战时的军号,新四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夏征农使用过的墨盒、子弹盒……多件红色文物,都来自秦龙清半个世纪的抢救和收藏,再现了鲜为人知的红十四军和新四军在南通三官殿地区浴血奋斗的光辉历史,也袒露出这名退役伤残老兵国家一等功臣深深的家国情怀。

还是在懵懂的少年时代,秦龙清就接受了红色文化的熏陶。曾参加过早期抗日战争的养父吴广汉,时常会给他讲一些与三官殿有关的革命故事。

将历史翻回到土地革命时期。年4月,根据中央指示,活动在江苏通海、如皋、泰兴地区的农民武装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这是江苏省境内唯一列入中央序列的红军部队。南通地区刘桥镇的“三官殿”,曾是周恩来指定的红十四军秘密指挥部。笔者聆听当年的抗日儿童团团长、如今已90高龄的张金华老人讲述:“我听父辈们说,当时,‘三官殿’模范学校的校长崔蜀江是周恩来在黄埔军校的同事,我党早期的地下党员。周恩来曾有密信给张爱萍、刘瑞龙,让他们到南通‘三官殿’找崔蜀江以督学为名开展工作,建立秘密指挥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则是苏中苏北新四军秘密指挥部。在那烽火连天军民英勇奋战的年代,陈毅、粟裕、张爱萍、刘瑞龙、夏征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留下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吴广汉十分珍惜这一段红色历史。他很早就开始留意珍藏相关物品,还手把手地教给小龙清收藏文物的方式,叮嘱他长大了要传承下去。秦龙清幼小的心灵里,就此埋下了一粒种子,生成着一个梦想。

文革期间破“四旧”,“三官殿”被毁。秦龙清谈起这段历史仍然痛惜不已。他和养父冒着风险保留下一些文物,“为使藏品免遭劫难,我们将部分藏品用防潮布包好,并配上石灰深埋在老家旁边的竹园里”。这些文物有“陈毅的短刀”、“张爱萍的砚台”、“新四军老战士的旧皮箱”,还有三官殿里留存的与红色历史相关的“青玉三面药师佛”、乾隆皇帝御赐的《妙法莲华经》,等等。“当年,这些文物为我党在长江北岸开展土地革命、筹建红十四军、成立秘密指挥部,为新四军抗日战争秘密指挥部的重大战略决策,传递了很多重要情报,保存过很多我党我军的重要机密。”

时光荏苒,秦龙清长大后参军入伍。一次在去国防工地途中,他偶然发现通信故障,工程爆破讯号无法发出。在气候和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秦龙清独自攀上高空排除故障,并及时发出工程爆破警报,避免了一起上万人伤亡的大事故。他因受电击从高空摔下,虽经奋力抢救脱离生命危险,腿部仍留下残疾,身体多处受伤。

年,秦龙清从部队退役。带着养父的嘱托,他就此专心踏上了一条漫长的红色收藏之路。

历史的硝烟早已随风而散。由于当年的保密性,知情者极少,加上时间久远,亲历者绝大多数已不在人世,更多的与“三官殿”相关的革命斗争细节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如何去打捞,去抢救?这个问号,始终缠绕在秦龙清的心头。他初心不改,却也未曾料到,肩起抢救和收藏的使命,竟需要后半生的付出。

秦龙清给笔者讲述了其中最难忘却的一节。

“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为了追寻一位抗日团长的史料,我不顾家人劝阻,拄着拐杖,背着行囊,拖着伤残的双腿,只身一人来到闽南山区访问。渴了喝点泉水,饿了吃点面饼,历时半个多月,终于走近抗日团长的老家。最后一段行程是爬山。实在太累,又有腿伤,万不得已在半山腰上一棵大树下靠了一夜,第二天天亮后在一名村民的帮助下终于成功登顶。这次探访,不仅获得了珍贵的史料,还带回了一个上有‘北上抗日’红字的白色瓷盘。后来下山时由于腿脚不便,加上山高坡陡,一不小心摔倒滚下,人也跌昏过去,幸亏被一棵树挡住才留得性命。这是我最为危险的一次收藏,现在想来,还有些后怕。”

谈到为何拼命也要收集整理“三官殿”的历史资料和红色文物时,秦龙清一再念叨的是,“我要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再不去抢救发掘,许多革命老人就不在了,这段历史可能就要被彻底埋没了”。秦龙清的执着感动了很多革命前辈的后代,他们捐献了父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些生活用品、衣物、照片等珍贵物品。

南通刘桥镇唯一在世的“三官殿”革命历史知情者、参与者,当年的儿童团长张金华,也是秦龙清重点寻访的人物之一。老人身体不好,又患过恶性肿瘤,秦龙清花了很长时间,一直陪着老人,帮他记录整理了3万多字的口述历史。

每当收集到一件红色文物,秦龙清都要对照历史背景、事件链接进行认真整理,建立档案。为此,他还阅读了大量史料和收藏知识,编写过十多万字的历史资料。半个世纪以来,秦龙清共收藏革命文物1余件,主要有兵器类、生活类、图片资料类、文字票据类和杂项类。看着他虽然满脸的沧桑,已见佝偻的双肩,但精神依然矍铄,眼神依然坚毅,拄着一根不离手的拐杖依然在四处奔走,笔者肃然起敬。那每一件藏品,链接着先辈多少奋斗,也凝结着老秦多少心血!

秦龙清搞红色收藏,吃了多少苦,投入多少钱,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走上了这条路,才知道这条路的艰辛,但在红色收藏的路上我是不会回头的。曾有人说我不务正业,也曾有人说我败家。”

“家里人是否支持?”面对笔者的提问,秦龙清回答是“倍感欣慰”。他指着一份份珍贵的红色文物,激动地表达:“我的苦苦坚持逐渐得到家人的理解,你们到我家采访时,老伴说的一句话让我挺高兴,都搞到这个程度了,还能不支持吗?再说,花钱也是花在正道上,值呀!儿子秦飞在学校当老师,一到节假日就帮我整理文物资料、建立数据库、拍图片。儿子说,这是我们一家子追寻的人生价值!”

秦龙清的义举,获得了当地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崇州区委宣传部全力协助开办了以南通三官殿光辉革命历史为主题的“南通地区抗战革命文物藏品展”;通州区政府积极统筹规划建设南通三官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专门设立南通三官殿革命历史博物馆,以传承学校红色基因,丰富、补充、拓展学校革命传统教育的资源和内涵。这一切,进一步拓宽了秦龙清收藏革命文物的视野,也更加坚定了秦龙清传承优秀文化的信心。

前后两次南通三官殿革命历史文物展,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观展中,在校读书的大学生刘金书心情振奋:“曾经以为历史遥远得像摸不着的天空,但张金华老人叙述、秦龙清的收藏品以及他的讲解把那段历史鲜活地拉到我们面前,同时给予我们以深切的期许——不能虚度青春年华,因为祖国的未来就在我们身上。”

南通大学青年教师曾泽薪、南通航运学院青年教师张慧慧,都是多次带领学生前来参观展览,并写下了很多心得体会。

秦龙清还特地介绍:“我的孙女秦子晴,是一名初中学生,这次‘南通三官殿革命历史博物馆抗战革命光辉历史展’正式开幕前,她就已悄悄前来参观多次,并写下了上千字的观后感,立志传承祖辈精神,将红色传统传承下去。”

几十年前,秦龙清幼小的心田埋下了一粒红色的种子。如今,他要亲手将红色的种子播撒进更多的青少年学子的心中,在他们更为灿烂的人生中开花、结果。

走进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里的展览厅,触摸的是一页不朽的历史;走近年近七旬的秦龙清老人,感受的是一颗永远的初心。

我们所体验的,是对一段红色记忆的收藏和抢救,是对一首壮阔史诗的留存和传唱,是对一种民族精神的尊崇和汲取。

我们要赓续的,是这一片土地丰饶深厚的底蕴,是这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活力,是这一脉红色文明绵延不绝的基因。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29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