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济天下精神永传承追记杂交水稻之父

2023/11/10 来源:不详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怎样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4414714911368070&wfr=spider&for=pc

◎记者夏子航

山河呜咽,举国同悲。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时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袁老倾其一生,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袁隆平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年获“改革先锋”称号,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际国内大奖。

一世辛劳,心忧苍生,躬耕不辍,壮心不已。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百姓们爱戴他,不光是因为他的勇于创新、坚毅执着、卓越贡献,还因为他的朴实无华、躬耕田野、自平凡中来的伟大,也因为他的家国情怀与风范传承。

5月24日10:00,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将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

5月22日,在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西南大学,学生们来到袁隆平雕塑前敬献鲜花、表达哀思

痛悼

“有些人,伟大到我们以为,他们没有生老病死。”

正因为此,当袁隆平离世的消息传来,世人震惊,举国悲恸。

5月22日,湖南长沙,细雨凄迷。医院的病房里,袁隆平的家人在病床边唱起了他最喜欢的《红莓花儿开》等歌曲,但,这些优美的旋律环绕,最终没能挽留住袁老的离去。

13时07分,令无数世人爱戴的袁隆平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与世长辞。袁老走得安详而平静。

“老爷子没有留下遗言,但他还能讲话时,念念不忘的还是杂交水稻事业,希望弟子们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把杂交水稻推广好。”医院的病房里,袁隆平家人告诉新华社记者。

今年初,“90后”的袁隆平,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从去年底起,袁隆平身体状况就不太好,“年纪越来越大了”。今年3月,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4月初,转到长沙住院治疗。

入院之初,袁隆平每天都要问医务人员同样的问题——“外面是晴天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

这是袁老多年的习惯。他心里一直记挂天气、记挂水稻。袁老有个孙女在小时候,一度以为自己的爷爷就是个“看天气预报的”。

住院期间,袁老还经常宽慰医务人员不要伤心,要记得吃饭:“你们不要为了我不吃饭呀,饭不能不吃呀。”

惜别

5月22日16时的长沙,乌云低垂,地面湿漉。袁隆平院士的灵车,医院缓缓驶出。车道两边,站满了大量自发前来送行的市民。

灵车驶上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由北往南缓行。不少市民在路旁纷纷随车奔跑,口中悲痛地大声高喊着:“袁爷爷,一路走好!”

车辆在营盘东路东行拐弯时,十字路口等待红绿灯的车辆,不约而同地长按车笛,笛声悲鸣,响彻云霄,为袁老送行。

场面震撼,让人泪目。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大批年轻的“90后”“00后”们,久久伫立在现场,不愿离去。傍晚时分,医院门口,不断有人前来,放下鲜花与字条,甚至还有水稻秧苗,以此向袁老致敬并缅怀哀思。

随后,在前往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中途,灵车在袁老长期生活工作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绕行一周,这里,有他生命所系的事业,还有他最亲爱的同事和学生。

5月22日下午至深夜,仍有大批群众前往医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长沙明阳山殡仪馆悼念袁隆平。

5月23日上午10时,距离长沙明阳山殡仪馆几公里处,记者在现场看到,成千上万从各地而来的群众,手持鲜花,步行前往。殡仪馆处,排队进入悼念的群众也几乎将道路站满,队伍绵延几公里,看不到头。

队伍中,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有跟随父母、稚气未脱的孩子,人人神情肃穆,心怀哀思。一位老人不断接到家人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是家人担心她身体的问候,而这位老人则不断告诉家人:“自己身体好得很,队伍就快进去了,一定要去悼念悼念。”

一个小朋友知道自己父亲第二天将去参加袁爷爷的追悼会,就对父亲说:“爸爸,我很遗憾不能去,请您代我向袁爷爷鞠躬。”

队伍中,还有不少外卖小哥,他们通过跑腿的方式,为一些无法到场吊唁的群众代为献花。

网络上,在袁隆平同志网络吊唁厅,截至5月23日21时,已有超过万名缅怀者献花致祭。

有人说,崇尚英雄的地方,才会产生英雄。

年8月19日,袁隆平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袁隆平超级稻第四期攻关示范片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一稻报国

年10月,在一场关于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会议上,袁隆平对记者说,他有两个大梦想:一个是杂交水稻继续走向更高产,实现“禾下乘凉梦”;另一个则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这是他一直的梦,也是一直的理想。

终其一生,袁隆平一稻报国。他想过参军报国、体育报国,但最终选择了以一串串饱满的稻穗报国。

“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因此高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袁隆平说,新中国成立前,自己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这令他痛心不已。年,他报考了西南农学院。

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经过几年时间,他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

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让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

年,农业部正式立项了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公斤目标于年实现。随后便是年公斤、年公斤、年公斤的“三连跳”。

年届九旬,追梦不止。

“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袁隆平如此说道。

今年5月初,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发布消息称,袁隆平“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品种今年在三亚种植了50亩地进行高产攻关,5月9日,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为首的专家组对这片攻关地进行测产验收。在随机选取3块田进行全田机收测产后,最终成绩揭晓:平均亩产.83公斤。

这是热带地区首次实现超级稻大面积种植亩产超公斤。

据介绍,“超优千号”是袁隆平指导研发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自在三亚试种以来,连续几年其亩产都在不断刷新产量纪录。这一品种有望助力袁隆平最新提出的双季稻亩产斤目标的实现。

为让中国人“端牢饭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斤攻关目标,并于年12月20日在三亚召开了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斤项目启动会,成立了以袁隆平为首席科学家的项目攻关领导小组。

年,斤工程在海南省安排了7个攻关点,设计早稻亩产量公斤,品种为“超优千号”,4月至6月收割;设计晚稻亩产量公斤,品种为“叁优一号”,10月至11月收割。

双季稻亩产斤目标,已是不远。

“宝藏90后”

在很多人眼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同时是一位“宝藏90后”。

水稻一直都像是他的“孩子”。袁隆平家的后院,紧挨着试验田,即使晋级“90后”了,一天也要看上三四回。

年9月,在出发去北京领共和国勋章奖之前,他还专门来到稻田跟水稻道别:“你们都乖乖的,我过几天就回来啦。”

除终其一生的科研精神与奉献初心外,袁隆平“宝藏爷爷”与“90后梗王”的一面,也备受爱戴。

他会拉小提琴,多数时间忙于科研的他,会抽空练习小提琴,也会跳踢踏舞。

为了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和更多国际友人沟通,他苦练英语。

他还会常常和固定的牌友做“脑力锻炼”——打打麻将。

问他为啥不带博士生,他给出的原因是:要修改论文,麻烦得很。

当被问及“您觉得您帅不帅”时,他回答:Handsome(帅)。

袁老终生简朴。有一次,他与夫人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

在90岁生日的前一天,他特地穿上一身新衣服,光顾了常去的那家理发店,理了个帅帅的发型,理完发后还笑称自己又年轻了5岁。

90岁生日当天,面对生日蛋糕,他也不忘把第一口蛋糕喂给自己的夫人。

5月22日,群众自发前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为袁隆平院士送行

精神传承

对年轻人的勉励,袁老从未吝啬。他一直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多次寄语、勉励年轻一代奋发有为。

他对年轻人说:“理想要高雅,不要专门向钱看,赚钱应该要赚,但要能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

他还有一句名言:“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袁隆平在国际上获得的大奖奖金,几乎都捐赠给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扶持年轻一代发展。

年9月,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学生们向袁隆平请教其“成功的秘诀”,袁隆平通过以视频方式回信:“有人问我,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想我没有什么秘诀,我的体会是8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年,袁隆平寄语年轻人:“我希望更多青年从事现代农业!青年农民是国家的希望,现代农业研究需要更多的知识青年。”

袁老给世界最好的礼物,不仅有杂交水稻,还有他传承的宝贵精神。

袁隆平当年写给母亲的信《妈妈,稻子熟了》,感人至深,令人泪目。

他在信中写道: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精神“种子”,代代传承!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文来源:光明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58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