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回路转听课笔记跟孩子一起读袁爷爷做
2025/1/13 来源:不详家长要给自己补上一课
——跟孩子一起读袁爷爷做一粒种子的故事
作者:悉昙
袁爷爷走了,他生前常说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令人敬仰。袁隆平在给母亲的《妈妈,稻子熟了》一封信中写道:“他们说,我用一颗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你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那“当代神农”这粒种子是怎样种下的呢?其实,袁隆平不是天生农民,恰恰相反,他家世相当好,祖父大家族出身,袁父曾是校长,袁母出生富商家庭,是一位新社会的知识青年。有人说袁妈妈才是鸡娃届真正的扛把子,这话不假,小袁从小就德智体全面发展哦。
袁隆平还在咿呀学语时,母亲就一面操持家务,一面读英语给他听。袁老没留过学,却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和妈妈的英语启蒙是分不开的。除此,袁妈妈还“鸡”了小袁拉小提琴和游泳,小袁还差点被选入国家游泳队呢。袁隆平工作要去偏远地方实习,母亲难过,他安慰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有一年秋收,袁母带着袁隆平兄弟去神农洞祭拜。6岁的小袁见百姓虔诚祈祷,问为什么。妈妈说,因为神农教人们种出粮食,多年前,人们终日食肉,饱受疾苦,神农氏种五谷为民解忧,大家才爱戴他。袁隆平恭敬地向神农像行了礼,在他心中,第一次种下了为民解忧,学习农业的种子。
科研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袁老也屡屡失败。初期,他培育的杂交水稻,长势喜人,但产量只增加在稻草上,便有人说风凉话,“可惜人不吃稻草,要吃稻草就好了。”面对失败,袁隆平却从中看到了希望,既然稻草能增产,稻谷也可以。经过改进,终于培育出了亩产公斤的优质杂交水稻。
袁妈妈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读尼采,讲“失败是成功之母”。袁老在《妈妈,稻子熟了》中写道:“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成名后,国际上有多家机构高薪聘请袁隆平出国工作,都被他谢绝了。这跟袁老的人生观有很大关系,他常记得母亲讲的一则哲理故事。一只胖狐狸觅食时见到一群雏鸡,垂涎欲滴,它找到围栏一个洞,可洞口太小,于是绝食5天饿瘦了穿过去。吃光了雏鸡,却发现又胖了出不去,无奈,再绝食5天饿瘦自己。结果,回到围栏外的,依旧是原来那只狐狸。当时的小袁不解其意,长大后才明白母亲是告诉他,要学会节制自己的贪欲。
袁老一生简朴,但在慈善捐款上却从不吝啬,将所获的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全捐给了科技奖励基金会。一次采访中,他坦言:“我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
袁隆平德才兼备,袁妈妈可谓“鸡娃”的典范呀!为什么袁妈妈“种”出来的是稻子,有人养出来的是稗子呢?爱伦老师一句说透了现代家庭教育问题,“重分数,轻品德教育,重享受,轻实践”。许多家长只求高分,对孩子不良习惯、品性一再放任,啥都一手包办,让孩子高分低能,吃不了苦,连自食其力都成了问题。
爱伦老师多次提到,现在教育之路错了,父母把孩子朝着名人方向去打造。培养名人的道路就是不断地给他鲜花和掌声,特殊的地位和环境,难副其实的钱财名利。而培养一个平常人呢,就是要教他自食其力,学会奉献和愿意吃亏,甘做人梯、公仆和铺路石……
袁老被称为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不下田就不带。“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他说,“只要有追求、有理想、有希望,就不会觉得苦。有信念,乐在苦中。”年,他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受元首接见。第二天他又回到试验田,他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袁爷爷就是这样努力地做一粒好种子,90岁还坚持每天下田呢。爱伦老师说的没错呀,“奉献是成长的真正滋养”。
然而,现在家长总让孩子去争夺光环,却很少教导孩子如何奉献担当,勇于面对挫败。近年高校研究生、博士生患忧郁症不少,不堪压力轻生的事件屡见不鲜,令人惋惜。
袁老说自己是幸运的,“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是在做人方面”。在袁妈妈看来,“孩子的智商如同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宝库的钥匙。”在当今育儿焦虑时代,家长天天带娃忙补习,辛苦“鸡娃”,孩子却厌学了、抑郁了。唉!教育没有心法作导航,难免失败呀。袁妈妈把握了其中密钥,先“鸡”德行,后“鸡”知识,自然成材哦。
袁爷爷90岁时寄语年轻人:“应该有理想。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要为实现理想去奋斗,你真正努力奋斗了,自然会有回报的。”正如爱伦老师常说,“我们要做一粒种子,不要做一个商品,把自己给卖了”。
袁爷爷用自己一生的故事给我们上了最宝贵的一课,育人如同播种,以德培育,它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长成一棵大树,生生不息。爱伦老师也常说,“每个人要做一颗善的种子”。也许我们该问问自己,我要做一粒好种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