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2022/12/17 来源:不详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启发很大,受益匪浅。它让我思考什么是教育?

下面谈谈我的理解,与大家分享,共勉。

教育以传授知识还是内化素养为重,是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

一.教育是生命的乐章!

如何让知识的生命力和积极性得以体现和发展。我想从我生命中的老师说起。

我生命中的老师。

小学年级的时候我们学校来了一位高大、年轻、帅气的男老师。他是我记忆中印象最深刻和最喜欢的老师。

老师第一次来教室给我们写作业封皮,轮到我时他被人叫了出去。临走时他说了一句“对不起,一会儿给你写”。这句“对不起”让我喜欢上了这位老师。

从此,我常常追随着老师。我把我们家的柴火早早的抱到老师办公室给他烧火用;我希望老师来家访,只想多跟老师呆一会儿。

有一次,我的作业本上写了三个字“你最棒”。当时我不懂它的意思,咨询了姐姐才知道老师在夸我。这句“你最棒”成了我小学记忆中最灿烂的时光。

从此,老师走哪我跟哪。他带领男孩子踢足球我跟着;他打排球我跟着;他打乒乓球我就凑到案板最近的地方。老师看我喜欢就在空中用小木板教我打乒乓球。我追着飘忽不定的乒乓球满院子跑,跌跌撞撞,踉跄倒地,弄了我灰头土脸,但我就是喜欢。从此,乒乓球这项运动成了我终生的爱好。

我这位老师喜欢唱歌,参加榆林比赛被选中了,到榆林任教。老师临走时录了一盘我们唱歌的磁带,回放时唱的声音最响亮的那个人是我。这位常体富老师走后,要成为歌唱家,去榆林找老师是那时我定下的人生最大梦想。

进入初中,有点尖酸刻薄还爱嘲讽人的数学老师让我厌恶。所以,上数学课我常常睡觉,自然我的成绩一塌糊涂。上高中我被迫选择了文科。

庆幸我高中遇上了一群好老师。记得每次考完试,政治老师单独给我讲解题思路时的那股牛劲;记得历史老师一条主线贯通古今的睿智博闻。记得语文老师把我的诗歌作为范文念给同学们听时自己的窃喜;记得数学老师在理科班表扬我这个文科生时的幸福。

是老师的鼓励和关照让我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升学的可能,有了学生生涯时的高光时刻。这是老师给的力量。

老师的智慧浸润了我的成长;老师的肯定带给了我希望;老师的鼓励开启了我的梦想。

自己好似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那位“后进生费佳”。从不会算数、排斥算术到能解答算术应用题并升学。是老师点燃了费佳的学习热情,是老师让她体会了收获后的快乐,知道了勤奋的意义并为之而奋斗。

教育是生命的乐章!

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智力的成长;点亮学生的梦想,给予学生奋斗的力量。

感谢我生命中的老师。

之后,我也加入了老师的行列。

我成了一名老师。

我喜欢教师这份职业,它让我感受被学生尊重和认可的幸福与成就;它让我在学生取得成绩时欣喜若狂;它让我在学生泪雨婆娑的求助中体现老师的价值和分量。

一名曾经的政治老师,现在的历史老师。不是名师,不是教学能手,没有拿得出手的荣誉和勋章,可是,我就是喜欢老师这份职业。因为,我常常被孩子们的肯定塞有满满的幸福。

“老师,我爸是律师也没你讲得好,你可以当律师;老师,今天的课上的我们热血沸腾,浑身有劲。”“老师照顾好自己”每每的赞许和问候成了我坚持做老师的动力;每每学生作文中描写的那个杨美丽老师和肯定成了我要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坚守;每每毕业季的一个拥抱,一句保重成了我永葆激情的源泉。

当然,我有不被学生喜欢的时候。在高压教学态势下,学生的顶撞,一个情绪控制不好就会对学生进行过激的批评和严厉的训斥。这种被情绪左右的批评是学生最讨厌和不能接受的,会让学生陷入思想的叛逆,情绪的低落和学习的困难中。

所以说:

二.教育是一门讲究方法和艺术的活动。

教育不是硬塞式的、不是强迫式的、不是高压式的。教育是在合理的方法引导下,让学生学会学习,达成教学认知。

苏这样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苏对转变教学方式给了这样的提启:“获取知识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受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

为此,课堂教学中我尝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维整合将粗放的、碎片化的知识进行处理,让学生感悟历史的复杂性和历史进程的多样性。

讲《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时候,从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讨。铜的颜色是黄色的,为什么课文要称它为青铜器;从石器到耒耜再到青铜器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合文本、图片、地图册等教学资源进行探究,认识古人利用铜、锡、铅的准确比例打造青铜制品,经氧化颜色略带青色所以叫青铜器。

可见古人对化学,冶金,设计等有了很高的造诣,从中理解青铜器分布特点,铸造方法等;从青铜制品的图片赏析中感知青铜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自豪感在青铜文明的鉴赏中油然而生,进而感知大国重器的历史渊源。

当然,课堂教学中能有一件青铜器实物让学生直观触摸和感知效果会更好。

这样的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这节课后几个孩子在放学的路上还在争执一副“有关三星堆面具”的图片。一个孩子质问其他孩子:“那副面具连眼睛都不留老师还说他是打仗用的,眼睛看不见怎么拿去打仗呢”。

这许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观察的重要性吧:“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是的,教育要通过学生思想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种无法比拟的思考的乐趣和认识的享受。这样的教育才是触动学生心灵的教育。

课程改革最大的焦点是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应从“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素养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师要转变“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思考“用教材教”的方法以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记得届马毅班有两个孩子,一个叫丁克垚,一个叫韩清欢智力有些迟滞,成绩不好但他们很喜欢学历史,一次韩清欢历史考了70多分,选择题满分,我以为它是蒙的就指了几道难理解的题让他给我说说他的解题思路,孩子的思路跟我的不谋而合。说明孩子是经过了思考作答的。

就如苏霍姆林斯基启示我们“学习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会让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

知识的认知在探究中渗透,比教师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要好。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在技术革新中不断推进的。

所以说,教育更多的要:

三.教育要注重文化的传承。

以前我讲《远古的传说》注重黄帝、炎帝时期发生了哪些战争,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什么。这种教教材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了。

素质教育背景下,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构建历史时空观念,树立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所以,重讲《远古的传说》我通过两场战争的描述,引导学生对那个远古时代的认知。通过创设情景和材料研读让学生体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认识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各民族交流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从而,认识文化的历史渊源,培养学生文化和民族认同感。

以前讲抗日战争时我会直接给学生结论性的东西。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现在我会从中共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时的努力;从中共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贡献;从皖南事变后中共不失抗日大局保持与国民党的团结;从中共七大共产党为抗战胜利后走什么道路的未雨绸缪,并形成集体智慧的毛泽东思想等史实中实现论从史出。培养学生史料论证的核心素养,进而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中教师应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从中体悟文化教育的真谛。

教育的目的是在获取知识中提升认知,体悟其实质。

在教学尝试中,有了些许收获。去年中考60分满分学生考了45分的平均分,九年级班平均分达48分,三班的郭佳妮同学考了60分满分。第一次有学生中考历史得满分,还有些孩子接近60分满分,也许这就是内化为文化的体现。

成绩公布后王浩宇第一时间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21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