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火了,没有一个甄学家是无辜

2023/1/26 来源:不详

《甄嬛传》与甄学家一起,给这个百无聊赖的时代提供了强有力的娱乐兴奋剂。

当代人的电子榨菜是什么?如果答案只有一个,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会是:《甄嬛传》。

最近,“温太医”张晓龙去央美开礼仪讲座,手速快抢到票的幸运儿们齐刷刷把头像换成了剧中人物,主持人卢老师则默默换上了太后头像。好比“甄学家”们搞团建的盛况,引得张晓龙本人也入乡随俗,道了声“祝各位小主万福金安”。

与之相应的是,有16位人均62岁的阿姨为圆戏瘾,到横店包剧组翻拍老年版《甄嬛传》,其中一位阿姨还带上了自己的爱人演皇上。虽然因版权原因剧方要求下架该视频,但哪个年轻人看了视频不会叹上一句:“阿姨们真可爱。”

就像《红楼梦》有“红学家”,《甄嬛传》的深度爱好者也拥有自己的特定称号——“甄学家”“甄学十级学者”。他们不仅熟记剧情,能精准说出哪一集对应哪一段故事,甚至连台词都能倒背如流。

今年是《甄嬛传》开播第11年。甄嬛和她的朋友们、敌人们仍然“活跃”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

甄学家们娴熟地玩梗造梗,定义着社交媒体的话题,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中文互联网的语言。十余年过去,国产剧的高峰似乎还停在《甄嬛传》上,可以说,没有一个甄学家是“无辜”的。

而人物众多、细节丰富的《甄嬛传》在为他们提供“挖宝藏”般追剧体验的同时,也悄悄影响或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有人把76集电视剧从头到尾刷了N遍,有人将《甄嬛传》写进了博士论文,有人把解说、二创《甄嬛传》发展成主业,还有人通过这部剧找到最亲密的友谊。

甄学家的存在,已经脱离了《甄嬛传》本身,成为一种特别的现象,一股可供细细品读的“新浪潮”。

甄学十级学者,为爱发电的快乐

每天中午,波特和室友从食堂打饭回来,必须把iPad架在桌子上,点开历史播放记录里的《甄嬛传》然后开吃。这是绝不能打破的仪式感。当熟悉的台词在宿舍响起,只要有一个人接下去,大家就忍不住讨论起剧情,房间里充满快活的空气,“因为大学寝室四个人都看过”。

00后的波特是名资深甄嬛传十级学者。十年前《甄嬛传》在电视上热播时,她还是小学生,觉得看宫斗戏好沉重。没想到上中学以后,她偶然点开一集,一发不可收拾。配着搞笑犀利的弹幕,几天就把整部剧看完了。

看完剧以后,她还买了原著小说、改编漫画,以及一套蓝光画质的《甄嬛传》全集光盘。

在“甄学”圈子里,波特算得上一名“百事通”,哪对同人CP糖最甜,哪位太太产的粮最好吃,她掌握得一清二楚。今年2月,她在微博上创建了

甄嬛传圈隔空传话bot,接受来自甄学家们的投稿。这个账号相当于“甄学”圈子各类资讯和二创的一块小集散地。她和一位朋友每天至少花两个小时打理,为爱发电。

初中的时候,波特喜欢清俊的果郡王。合婚庚帖、冰雪降温、剪纸小像……这些情节都太浪漫了,简直浓缩了少女对男朋友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果嬛”的结局走向也颇让她意难平。

不过,14岁和20岁看剧的感受有了变化。波特回过头看,承认“果嬛”如果代入到现实,这样纯粹的爱情代价未免太高。她勾勒出一个关于爱情的理性轮廓——“谈恋爱之前首先保证自己的独立性,无论在事业上,还是情感里,不做他人的替代品。”

同为00后的小贾也喜欢看《甄嬛传》,最吸引他的是宏大世界观下对人物角色及关系的刻画。“就像《红楼梦》的‘红学’一样,《甄嬛传》的‘甄学’同样博大精深,并且更加可视化。”

线上交流中,小贾昵称为“孙答应的赤色鸳鸯肚兜”,玩梗信手拈来:“我证明,我就是那个肚兜儿,狂徒哥哥,快把我挂起来……”

现实里,他是名正读大三的法学生,对待爱好也严谨认真。今年春天开学以后,他萌发了在学校建立“甄学研究中心”的想法。从初创兴趣小组到寻找指导老师,再到准备答辩,最后立项通过,全由他一人筹划完成。

他在小红书上分享了这一消息,吸引到非常多的年轻甄学家。线上群顺理成章建立,不到一周就有四千多人加入。“她们只要一聊起《甄嬛传》,似乎就可以聊一整天。宝娟到底是谁的人,果郡王出事是谁干的,剪秋有没有打开食盒下毒……”

聊起《甄嬛传》的众多经典角色,小贾最欣赏沈眉庄。

剧里,沈眉庄是典型的“高门贵女”,各种才学天赋技能点满,极具气节,视甄嬛为“莫逆之交”。令他颇为赞赏的是一个细节。“眉庄每次下跪,都是挺直了身子的。她只有一次跪的时候弯下了身子,就是在求太后让甄嬛进宫。”

而对安陵容的印象反转,来自后知后觉的理解与共情:“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像安陵容,家庭、出身、颜值等都很普通,但还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一些技能与成长。”

小贾自己也在不同人生阶段,遭遇过“三人友谊”的尴尬。重温甄嬛、沈眉庄与安陵容的相处片段时,他总会想起三人中相对边缘的自己。

我何德何能,让你们愿意为我花时间

大部分网友都更喜欢甄嬛回宫后复仇的剧情,杨凯也不例外。他最喜欢的情节就是“滴血验亲”。理由是这场戏够爽够精彩,“好像打了场逆风翻盘的仗,释放了内心的压力”。

28岁的杨凯是清华大学传播学专业的一名博士生。他计划这学期一门课的期末论文,课题就是研究“嬛学十级青年学者”。

他曾采访过一位受众。对方说,自己做饭、运动、等公交、吃饭时的背景音均是《甄嬛传》,他觉得这种沉浸式追剧很有意思。因为对剧情足够熟悉,就不用特别费脑子。“一听到甄嬛的声音,人的大脑潜意识会放松,就像白噪音一样。”也有甄学家说,睡前在电脑上随便点开一集《甄嬛传》,定时45分钟后自动关机,这样睡眠会有安全感。

让杨凯意外的是,他发现身边有很多男性在追《甄嬛传》。他们通常是受周围的人安利,然后入坑。“现在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很多人可能没有共同的语言。《甄嬛传》从里面脱颖而出,变成一个大家的共同话题所在。”

甄学家里流传着一句话:“没有只看过一遍《甄嬛传》的人,只有看了零遍和无数遍。”除剧情令人上头以外,也有网友表示,只看一遍的话,常常因为回忆不起细节,而无法参与朋友的讨论。

杨凯曾读到一篇模仿学术期刊的文章,把《甄嬛传》里的剧情做成各种论文的题目,如《飞驰的冰刀与安稳的人生——冰嬉盛典与安嫔命运浮沉》《试论滴血验亲中明暗双映的双重叙事进程》。

“这种话语体系明显是学术圈的。虽然没有统计,但我感觉甄学家们的学历普遍比较高。”杨凯的判断与我们接触到的不同平台甄学家情况相符——他们都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这群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受众,反过来会更容易产出优秀的二创作品,促成《甄嬛传》的再传播与发酵。

戏外,演员的配合也是《甄嬛传》产生长尾效应的原因。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年初的知乎晚会上,伴随着熟悉的配乐,十年后的“安陵容”再次亮相。安陵容的扮演者陶昕然根据知友的脑洞创作,重新演绎了安陵容的反转人生。

录制现场,她最后穿上了皇后的华服,回望大屏幕,看到知友“麻辣菊花小团子”撰写的67章小说《甄嬛传之安陵容重生》,这位36岁的演员掩面而泣。“我只是一个演员,我何德何能。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就是有人愿意为你花时间。”

那一刻她流露出的真情,比任何套话都来得动人,也让许多甄学家跟着落泪。当他们为此投入的时间、精力与热爱,被他们所爱的演员喜爱和珍重,他们仿佛也就拥有了名为“值得”的勋章,可以骄傲地挂在胸口。

被《甄嬛传》养活的“挖宝人”

比如对UP主“求求扣扣困困”(以下简称“求求”)来说,他创作生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莫过于沈眉庄的扮演者斓曦、曹琴默的扮演者陈思斯曾给他的视频点过赞。“因为演员也是这个角色的创作者,你作为一个解读者得到了创作者的认可,是件非常幸福快乐的事情。”因为演员的点赞之举,他的视频也获得了更多人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26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