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丨能源国脉上的青春进行曲

2023/11/10 来源:不详

补骨脂注射液说明书 http://m.39.net/disease/a_9111527.html

离开一座海岛,奔赴最闪亮的青春

距离辽河油田多公里,跨越黄土高原与秦岭山脉,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工程陕西段,负责解决辽河油建公司所在标段现场难题的张亮,辗转于渭南、咸阳、宝鸡之间,已经数月没有好好休息了。

今年年初,在单位业务调整中,张亮成为该公司考试认证中心焊评组组长。但是,长年在项目上坚守的他,还是习惯大家称呼自己为一名普通的“电焊工”。

那一道道漂亮的焊口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编织成了一张能源国脉的巨网,就像曾经的张亮,和母亲坐在海边的码头“结绳穿贝”,编织自己的生活和梦想一样。

年,张亮出生在大连市石城岛,一座面积不足30平方公里的小海岛。守着6亩农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给了张亮中国农民的真挚和淳朴,渤海湾的海风却意外塑造了他内向的性格。

“努力学习,成为家中的顶梁柱!”这样一颗种子早早地在张亮的内心种下,静静地生根发芽。

在石城岛读完小学、初中后,张亮独自一人来到长海县大长山岛完成高中学业。“在南方,当电焊工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块钱。”高中毕业前,班主任曾这样告诉张亮。于是在年,成绩不是十分出色的张亮填报了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

“儿时起,我母亲身体就不好,父亲打零工一年也就有1万多块钱的收入。”为了赚取学杂费、生活费,张亮跟着母亲来到了一家海蛎子养殖场,打起了零工。

将约莫一米半长的绳子拧开,每隔一个拳头的距离,绑上一枚寄养着海蛎子苗的扇贝壳,然后再拧紧……从早上6点半忙到傍晚6点半,母子俩相对无言,就这样一直重复着手头的活儿。工钱不是很高,一天不到50块钱。

“开始不懂啥技巧,他们都用脚踩、搓,我就用手硬掰。”如今再回忆起那段经历,张亮说,“那时打的每一个绳结,挺像现在出自我手的一道道焊口。”

进入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后,张亮很出色,在校内各类比赛中总能独占鳌头。年,集团公司举办第一届学生组焊接职业技能竞赛,他以第5名的成绩为辽河油田公司摘得第一块集团公司电焊工奖牌。

一年后的毕业季,张亮正式成为辽河油田原总机械厂锅炉制造厂的一名电焊工。单位给他安排了一位名叫白宝丽的女师父。师父是车间的焊接技术能手。整个车间只有两个能焊接对流段的电焊工,她就是其中一个。

在行业里,电焊工被称为“最不露脸”的工作。对于自己的选择,张亮从没后悔。他说:“选择电焊就是选择艰辛,选择石油就是选择奉献。自己一定要争气!”

那一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各行各业的影响仍未消散,张亮所在的车间几乎无活可干,但他并没闲着。不善言辞的他鼓足勇气,征得领导同意后,找了些废弃管材,戴上焊帽、拿起焊条,一个人默默练习。平焊、立焊、横焊,一项一项练;站、仰、蹲、趴,一招一招学。凭着这股子韧劲,他不仅学会了当时所需的全部焊接技巧,并且成为车间第3个能焊接对流段的电焊工。

在机械厂的3年,张亮的焊口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年,张亮取得了东北石油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函授本科学历。

机遇总是垂青时刻准备的人。年,张亮在辽河油田焊接比赛中拿下第一名,并摘得中国石油电焊工职业技能竞赛铜牌,随后入职了素有“铁军”之称的辽河油建公司,一步一步登上了人生更大的舞台。

循着一条国脉,丈量最担当的青春

“月儿早已高挂,轰鸣依旧来不及想家。”终于结束了一天的紧张忙碌,走出焊棚,抬头仰望漫天星辰,张亮的思绪常常会飞到家乡的那座小岛。

老家的小院内,生长的牵牛花总会沿着篱笆向上攀爬,迎着朝阳,开出粉色、紫色、白色的小花,执着又倔强。张亮就像那一株牵牛花,循着能源国脉,不断丈量着最具担当的青春。

“在任何困难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都要打赢每一场硬仗。这是石油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张亮说。

年,辽河油建公司成功中标国家重点工程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这是国内首条同时采用超大口径、高钢级、高压力的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途经黑龙江、辽宁、山东等9个省(区、市)。极端严寒的天气,极其复杂的地理环境,中俄两国建设标准的不同,以及线路首次%采用全自动焊接工艺……这些对于彼时可以说是“焊接设备零了解、全自动焊接零人员、施工作业零经验”的辽河油建公司而言,挑战巨大。

当时年仅28岁、拥有中俄原油管道漠大线全自动焊接经验的张亮担当起了技术总监,负责全自动焊接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

白天研究如何调试参数、修理设备,晚上学习设备构造、焊接工艺、焊接原理,经过半个月的不懈努力,在调试出优异焊接参数的同时,张亮还编写了简单易懂的设备操作说明。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黑河—长岭段)试验段施工中,他指导的机组在所有参建单位中第一个完成标段任务,焊口合格率更是排名首位,一战打响了辽河全自动焊接的品牌。

年底,张亮又跟随项目来到了黑龙江省安达市工程北段。在茫茫白雪覆盖的黑土地上,窝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焊棚里焊接、调试,焊帽上结满了霜花,一哈气瞬间变成了冰晶。每天坚持至少工作14个小时,张亮在第5天成功调试出了最优焊接参数,领先全线23天。

随着“百口磨合期”顺利度过,项目施工进度稳步推进,张亮也不用再半夜返回临时租住的“小家”了。

为全身心投入工作,张亮带着妻儿在安达市租了一间小房子。早上4点半起床,做好家人的早餐和午饭,张亮便匆匆赶去乘坐前往施工现场的机组班车。晚上7时左右回家,儿子总会准点拿着拖鞋在门口等着张亮。

“开门后,他就会把鞋扔在地上,嘴里嚷嚷着叫我‘穿’。”能源国脉上,和家人在一起的小幸福让张亮卸下了满身疲惫,而他更为能和工友们合力建设伟大的祖国而骄傲和自豪。

经过近1年的奋战,机组以连续道焊口无返修、道焊口一次焊接合格率达98%的亮眼成绩单,圆满完成任务。此后,张亮指导的焊接机组又在中俄东线中段第三标段,创下了单机组日焊接41道、月焊接道焊口的全国纪录。

年,在中俄东线南段南通—甪直第三标段线路施工时,水网密布、道路纵横的地貌严重影响一次焊接合格率。张亮整天待在50多摄氏度的焊棚里,一边“洗桑拿”,一边干活,只为调试出最合适的焊接参数。最终,其所在机组在起步不佳的状态下完成逆袭,连续5个月焊接合格率、施工进度全线排名双第一。

5年间,沿着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四处奔走,张亮的手机地图中被焊花点亮的城市已经增长到53个。他指导的施工机组均被集团公司评为先进机组,并荣获中俄东线“全线标杆机组”称号;所在团队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参建的工程获评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全国优秀焊接工程一等奖。

握住一杆焊枪,淬炼最坚韧的青春

张亮的手机中依然保存着儿子6岁时发给他的一张图片。白色纸张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张亮”两个字。年、年、年等年份写得还算工整,只是后面的汉字对幼儿园的孩童而言太难。“集团公司最美青工”“集团公司技术能手”“辽宁工匠”“辽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便被潦草的符号替代了。

“爸爸,这是我给你发的证书,可别丢了。”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58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