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您仍在筑梦的路上

2022/12/1 来源:不详

能否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60318/4792664.html

巨星陨落,举国悲恸!谨以此文缅怀袁隆平院士的杰出贡献!

袁隆平,男,祖籍江西德安,年9月生于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曾任湖南省科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职。20世纪60年代初,袁隆平提出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年,他与研究团队成功地突破了两系杂交稻的技术瓶颈,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他的率领下,先后实现了超级稻亩产公斤、公斤、公斤、公斤的目标,正在向更高的目标进发。

目前,他的研究团队在“耐盐碱水稻”种植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沃尔夫奖等国际大奖20余项以及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年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01好学敏思的青少年时代

袁隆平年9月7日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袁隆平排行第二,父亲给他取了一个小名叫“二毛”,童年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的奋斗与成功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袁隆平的祖籍在江西德安县。德安位于钟毓灵秀的庐山脚下,袁隆平先祖世代躬耕于德安县城南郊坡上的青竹坂。到了19世纪中期,袁家开始弃农经商,迁居县城发展。由于经营有方,家境日盛。袁隆平的祖父袁盛鉴,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国时期曾当选为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历任德安县高等小学校长、农会会长,广东琼崖行政长官秘书长、文昌县县长等职。父亲袁兴烈任过县高等小学校长、督学。后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北平铁路局当高级职员,是一位具有爱国心、正直的知识分子。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江苏扬州人。华静贤慧善良,酷爱花卉。袁隆平年9月7日在北平(京)医院呱呱落地。父亲按照袁氏家族“字辈”的排列,为“隆”字辈,加上出生地为“北平”,给他取了一个优雅的名字:袁隆平。袁隆平兄弟五个,五人按年龄大小排序是:隆津、隆平、隆赣、隆德、隆湘。

婴儿时代的袁隆平(抱立者)与母亲、哥哥合影

袁隆平的生肖属马,幼年的他调皮好玩。在爷爷奶奶的眼中,袁隆平这匹“小马驹”长得不是那么顺眼,有时还显得笨手笨脚,经常把家里的碗和杯子掉在地上,穿的小长袍不是被扯破就是被火烧一个窟窿,屡遭长辈们的惩罚。但这匹“小马驹”可也爱动爱思考。

抗战爆发后,国难日益深重,他的老家的房屋也被日寇炸毁。少年袁隆平在随家迁徙、流浪中饱尝了时代的苦难。看到携家带口的人群,目睹横尸遍野的街巷,无数悲惨苍凉的景象抨击着他幼小的心灵。在短短几年的逃难生活中,他全家频繁搬迁,先后辗转到北京、武汉、南京、重庆等地。耳濡目染山河破碎的残酷现实,袁隆平立志要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列强欺辱的中国人。正是在这些志向的驱动下,从进入小学起,少年袁隆平就显示了好学勤思的性格。

他不仅学业成绩优异,而且志趣高远爱好广泛。他利用课余,读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思想活跃,喜欢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在初中的一堂数学课上,老师讲“有理数”。当老师讲到“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时,袁隆平觉得费解,于是他向老师提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数学老师也未思考过这个问题,一下子怔住了。年春天,袁隆平转学到博学中学,这所中学是战时从汉口转来重庆的,博学中学对英语要求很严,其它功课不及格可以补考,而英语不及格就必须留级。

在这里就读,勤提问是袁隆平的老“传统”。一次物理课上,老师讲到了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即E=MC(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C代表光速),袁隆平想到:E是能量,M是质量,C是光速,光速达每秒30万千米,所以很小的质量中就蕴藏着极大的能量,这一点还比较容易理解,但能量与光速的平方成正比却令人费解。于是,他举手向老师提出了“为什么物质的能量和光速的平方成正比”这样一个问题,对这个著名公式,一位中学物理教师要讲清其中含义的确勉为其难。

少年时代的袁隆平(左)

抗战胜利后,袁隆平随父亲工作变动到了汉口。年,全家迁往南京,袁隆平进入南京中央大学附中高中部学习。高中毕业时,他面临着升大学的选择,读什么专业呢?父亲希望儿子有出息,极力主张他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学习文理科,同时可留在身边不必远行。但令父母难以料想的是,袁隆平选择的是“重庆相辉农学院”。孩子要去学农,父母大跌眼镜,他们不明白孩子这近乎于“傻”的举动。在劝说无效后,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父亲笑着对他说:“俗话说,‘父望子成龙’,而我现在是望子成‘农’了。

后来袁隆平坦诚地说,那时想学农可能是一种激情和理想主义的冲动促成的。年10月的一天,袁隆平应邀在美国依阿华州大学为师生做了题为“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的报告。他说完,一位中国留学生提问道:“我们想知道,您从小就喜欢农业吗?”他回答说,我小时候去参观一家园艺场。我感觉田园很美,就想长大后学农了。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到又苦又穷又脏的场面,也许我也不会学农了。”台下的师生们大笑起来,为袁隆平的坦诚和直率而叫好,愈加觉得他可敬、可亲。

年春天,袁隆平顺利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一选择,决定了袁隆平的人生轨迹,这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件趣事和幸事。年,全国大学进行院系调整时,重庆相辉农学院与其它院校的相关专业合并后创建了西南农学院(现为西南大学),袁隆平与其他同学转入该院学习。

在大学期间,袁隆平主修专业是遗传育种学。当时遗传学有两大流派:西方的孟德尔、摩尔根学派和前苏联李森科学派。由于中国与前苏联特殊的“兄弟”关系,中国遗传学的教学和科研的主流是李森科的遗传学。但年轻的袁隆平在课堂之余,认真研读孟德尔、摩尔根的学说,这对袁隆平创新思想、学术观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四年的大学生涯,袁隆平打下了扎实的功底,提高了创造思维,为进军科学前沿作了较好的能量储备。年,他曾报名参加空军飞行员的招考,成为学院8名合格的人选之一。后上级决定,在校大学生因国家经济建设的急需而继续留校学习。

年,袁隆平大学毕业。他毅然决定,服从祖国分配,来到湖南黔阳县(现为洪江市)安江农校当教师。他报到后,被分配到文史教研组,最初教学任务是教俄语。一年后,他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干起了自己的本行,讲授植物学、遗传育种学等基础课课程。一次他与同校老师下乡劳动,在回校的路上,肚子饿了想买点东西充饥,可只能买到萝卜菜汤。袁隆平深有感触地对同事说:“缺粮问题一直困扰人类,我是学农的,见到这种情况深感惭愧。”从此时起,他萌动了让“中国人有饭吃,让世界的人有饭吃”的信念和决心,想去解决人类诞生以来就面临的生存问题。

安江农校执教(年在麦田)

教学之余,袁隆平开始在制定科研目标,第一个是搞红薯嫁接;第二个研究高产水稻。

年,他以红薯为对象,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个科研的目标。红薯在南方属于杂粮,主要种植于山地。在农村素有“红薯半年粮”的说法。他把“月光花”嫁接到红薯上,希冀得到上面结籽,下面结薯的新型无性杂种,这样上面的种子可以繁殖,节省种薯,提高产量。年,他嫁接的“月光花红薯”获得了大丰收,其中最大的一蔸“红薯王”达到了13.5公斤,地上也结了种子。在那刮高产风的大跃进年代,而袁隆平的货真价实的“高产卫星”,得到了肯定和赞扬,还被邀请出席在湖南武冈县召开的全国农民育种家现场会。可第二年,他将那些种子播种,可是长出来的仍是“月光花”,地下却失去了往日的光景。他感到迷茫、开始怀疑“无性杂交”的一贯正确性。

02杂交水稻创新的四部曲

转向杂交水稻研究,源于他亲身经历的几件事:一次是下乡支农讲课。袁隆平给农民讲授“红薯育种和栽培技术”课,来听的人寥寥无几。而另一位教师讲授“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农民挤满了教室。他悄悄问农民是什么原因。农民告诉他,水稻是主粮。而红薯是杂粮,吃了不经饿,吃多了还反胃。农民的回答惊醒了他。第二件事是他经历20世纪60年代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他有时饿得无力走路,无神看书,拖着浮肿的身躯,坚持上课和科研。第三件事是在他一次去支援春耕,一位姓向的农民对他说:“‘施肥不如勤换种’,听说你喜欢搞科学实验,如果能研究出亩产公斤、公斤甚至公斤的新稻种,我们就可告别饥荒,结束苦日子了。”这几次经历,对袁隆平这位学遗传育种的教师来说,启迪很大。他决定以水稻育种为研究对象,于是开始并成功演绎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四部曲。

首先是成功实现了三系杂交稻的配套。

20世纪60年代初,水稻矮化研究取得突破,解决了高秆水稻易倒伏和低产的问题,总产提高20%左右,被誉为“第一次绿色革命”。此时,刚30岁出头的袁隆平也曾想通过常规稻选育干一番事业,他调查后发现,常规稻选育方法增产的优势有限,如何培育出更加高产优质的稻种呢?他想到了杂种优势。

袁隆平认为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他在查阅中外资料中,得知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洛特和邓恩出版的《细胞遗传学》一书中认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是没有杂交优势的。权威的结论使国际上许多研究人员望而却步,这使得袁隆平感到迷茫。困惑之时,他发现了另一种现象:那是年盛夏7月的一个下午,在试验田中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子,其株高穗大粒多,他兴奋地作了标记。秋收时,他从这稻株上得到多粒壮谷。他想,这株稻子应是杂交后代,才有如此优势。他于是推论“遗传学的经典理论是一个典型的形式逻辑理论,没有实验根据”。再联想到玉米这个异花授粉作物的杂种优势已在生产中成功应用,他觉得杂种优势应该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水稻也是一样。他决心独立前行。

袁隆平借鉴杂交玉米和杂交高粱选育的路子,去查找水稻中的“雄性不育株”。从年到年间,袁隆平从4个品种中发现了6株雄性不育株。年10月,袁隆平撰写出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于年2月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论文的发表,冲击了权威“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论断,为袁隆平大胆创新提供了支撑力。他随之拟定了一个科学培育“杂交水稻”的技术路线,称为“三系配套方法”,这三系的名称是“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杂交水稻的培育方式是:首先,找到雄性不育株,即母禾;其次,找到一种特殊水稻品种作父本,即保持系,用父本给母禾授粉,使其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特征;第三,选择一个稻种与不育系杂交,使其后代恢复生育能力,叫恢复系。不育系通过恢复系产生杂交种子,这种具有杂种优势的种子种植于大田就可产生高产效应。

年袁隆平在试验田介绍雄性不育水稻

杂交水稻研究刚刚起锚便遇上了“文革”,但幸运的,这希望的火苗得到了国家科委和湖南省科技厅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20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