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史沿革第二十三期

2022/12/11 来源:不详

小孩得白癜风能治愈么 http://pf.39.net/bdfyy/zjft/150622/4643015.html

英国内战

苏格兰起义

(一)英国是欧洲资本主义摇篮之一,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时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显著特点是农业中资本主义因素发展比较早,农村与市场的联系比较密切。1~14世纪英国农村成为尼德兰南部的佛兰德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呢绒业的羊毛供给者,15世纪末16世纪初羊毛的价格进一步上涨,更加刺激养羊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贵族将农田改为牧场饲养羊群以谋取更多的利润。早在1世纪就已开始的圈地运动在英国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迅速展开,这一方面因为羊毛价格上涨,圈占土地饲养羊群更为有利可图。另一方面新大陆发现后大量金银从美洲流入欧洲引起“价格革命”,即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那些收取固定货币地租的贵族因货币贬值而收入相对减少,而那些采取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场的人收入却日益增加,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圈地运动产生重大的社会后果,它加速英国的封建农业向资本主义农业的转变。随着圈地运动的发展,英国农村中出现许多资本主义农场;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农村中出现一批与资本主义市场有密切联系的新贵族,新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利益,后来成为革命中的领导力量。17世纪初英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已经瓦解,农业越来越密切地与市场联系在一起。封建的土地经营已逐步转化为资本主义经营,从封建贵族地主中分化出一个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新贵族,他们在大规模的土地转手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土地和财富,成为英国社会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二)在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工商业也获得长足的发展,除了原有的工业部门(如羊毛加工业、炼铁业、采矿业和造船业)发展较快以外一些新的工业部门(如纺织业、丝织业、肥皂业等)也建立和发展起来,工业的进步促进商业的繁荣。新大陆发现后西方贸易中心由地中海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的贸易地位直线上升。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从而确立英国的海上优势,加速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让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包括城市中的工商业资本家、手工工场主、部分行会的行东和农村中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农场主)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封建专制王权不满,要求分享政治权利。17世纪初的英国农民仍然占全国居民的大多数,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农民分为自由农和公簿持有农。前者是在封建时代保持自由地位的农民的后裔,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其中多数人拥有必要的选举权资格。后者是从封建时代的农奴转化而来,他们虽然获得人身自由,但仍然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租用地主的土地。他们负担的封建义务较重,社会地位较低。农民是英国革命的主力军,是议会军的基本力量。手工工场工人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先驱,因受压迫最深而革命性最强,但在革命中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意识——清教产生。当时宗教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统治地位,自从亨利八世实行宗教改革以后英国国教成了国王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三)16世纪后半期“不奉从国教者”提出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余因素,其主张被称为“清教”,这些人被称为“清教徒”。清教徒提出不同于英国国教的新的教义、仪式和组织原则,其实质是反对封建统治的精神枷锁,因此清教徒一再遭到封建统治者的迫害。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继位为英王,称詹姆斯一世,从此开始英国历史上的斯图亚特王朝时代。在詹姆斯一世(~年在位)和查理一世(~年在位)统治时期国王加强封建统治,提倡“王权神授说”,多次解散议会,大肆迫害清教徒,千方百计搜刮民财,激起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满。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请愿书》重申未经议会批准不得任意征税,没有法律依据和法院判决不得任意逮捕任何人,不能剥夺其财产。查理一世为了得到议会的拨款勉强批准《权利请愿书》,但他随后又不经议会同意而继续征税。当议会号召抗税不交时查理一世就于年解散议会,此后11年间议会一直未再召开。在此期间以查理一世为首的统治者肆无忌惮地迫害清教徒并强行征收“船税”,英国人民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拒交“船税”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抗议运动。在此时刻发生苏格兰起义,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出现严重危机。苏格兰当时为一个独立的苏格兰王国,从詹姆斯成为英王后苏格兰与英国共有一个国王,但两国并没有合并,苏格兰有自己独立的议会和教会组织。

(四)年查理一世下令苏格兰采用稍加修改的英国国教祈祷书和英国国教祈祷仪式,这道命令引起苏格兰人普遍的愤慨。年苏格兰人起义并攻英国境内,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对付苏格兰起义军于年4月召开议会。但议会拒绝征税,反而提出权利问题。查理一世一气之下于5月初将其解散,这届议会存在不到1个月,史称“短期议会”。此时苏格兰起义军攻占英国北部大城纽卡斯尔等地,同时英国国内伦敦等地手工工人和城市平民发生暴动,东部爆发农民运动,各地人民纷纷递交请愿书要求召开议会。年10月查理一世与苏格兰人签订停战协定,但被迫答应每天付给苏格兰人镑的费用,直到签订和约为止。但就连这笔款项查理一世也没有,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被迫于年11月日召开新的议会讨论收税事宜,这届议会一直存在到年4月,史称“长期议会”。长期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革命的开始。苏格兰起义是英国国内的一次大规模起义,在英国国内政治矛盾已极端紧张的气氛中由于查理一世在苏格兰所推行的倒行逆施政策,爆发苏格兰人的起义,终于使查理一世走投无路,不得不结束个人统治而召开议会。苏格兰虽然自年以后与英国共有一个国王,但它仍然是一个独立的王国,有自己的独立议会和教会组织。

(五)但是查理一世根据劳德大主教的建议强迫苏格兰人接受英国的祈祷书,对反对者严加迫害。年当发现一个苏格兰的勋爵有一份反对采用新祈祷书的请愿书时,即下令以叛国罪加以逮捕。面对这样的局面时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去抵抗苏格兰人,不得不在年4月1日下令召集已停开11年的议会。但这届议会召开之后非但拒绝通过国王所需要的经费,反而提出议会应该享有的权利等问题。查理一世在气愤之下在5月初又将它解散,这届议会存在不到一个月,史称“短期议会”。苏格兰的起义不断扩大,公约派的军队在纽伯恩击败查理一世的军队,随后占领纽卡斯尔。在英国伦敦及许多地区发生骚乱,伦敦有1万多人签名递交请愿书要求召开议会。年9月查理一世在约克召开一个贵族“大委员会”,参加会议的贵族也要求召开议会。查理一世无力抵御苏格兰人的进攻,于10月间在里朋同苏格兰人订立停战协定。协定规定查理一世的政府每天应交付苏格兰人镑费用,另外须交给苏格兰人0万镑赔偿费。但即使这笔费用查理也无法筹措,他不得不在年11月日重新召开议会,这届议会以后断断续续存在到年,史称“长期议会”。“长期议会”召开后成了反对以查理一世为首的封建王党的领导中心,一般将它作为英国革命的开始。

埃奇山战役

(一)长期议会开幕后反对派议员猛烈抨击国王的政策,并先后逮捕国王的宠臣斯特拉福伯爵和劳德大主教,查理一世极力为他们辩护,但伦敦群众不断进行示威运动。慑于人民威力的国王被迫于1年5月签署斯特拉福的死刑判决书,两天后这个恶贯满盈的宠臣被吊死。议会还通过《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至少召开一次议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解散议会,它撤销封建专制的特权机构“星室法庭”、“北方委员会”和“最高法院”等。1年11月议会通过《大抗议书》,全文共条。它历数查理一世的暴行,要求国王保证工商业自由、政府对议会负责等。查理一世不仅拒绝批准《大抗议书》,并且宣布皮姆、汉普顿等反对派领袖为“叛逆”。2年1月他亲自率人来逮捕皮姆等人,但遭到伦敦群众的强烈反对。鉴于伦敦群众革命热情高涨,保王派势单力孤,查理一世于1月10日离开伦敦,北上约克城组织保王军队。8月22日查理一世在诺丁汉树起王军的旗帜,宣布讨伐议会的叛乱分子,挑起第一次内战。内战开始后英国分为两个阵营,支持国王的主要是封建贵族、英国国教上层僧侣以及部分同国王有密切联系的大资产阶级和官僚,他们大多是英国国教徒和天主教徒。站在议会一边的主要是新贵族、资产阶级、城市平民、手工业者和自耕农,他们大多为清教徒。从双方力量对比来看议会占有绝对优势,议会控制的地区为包括伦敦在内的东南部地区,这里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物产富饶、财源充足,全国税收的4/5以上来自这些地区。议会据有重要港口和海军舰队,可以截断国王军队与外界的海上联系。议会军人数较多(人),并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二)国王控制的地区为西部和北部地区,这里经济落后、人口稀少、财源不足,王军仅人,只有议会军的1/。但是在内战的前两年议会军却多次失利,王军却掌握战略主动权。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虽然议会军人多,但大都是民兵,没有经过军事训练。而国王军的士兵大多是忠心耿耿的职业军,战斗力自然强;二是在当时的英国百姓心中国王仍是威严的、尊贵的,所以很多人并未支援议会军,而是持观望态度;三是议会军官大多谨慎无能,比不上国王军官。2年9月9日议会军总司令埃塞克斯伯爵三世统率大军从伦敦向北进发,部队达到北安普敦后议会军已达到2万人,但是埃塞克斯并不是凭借优势兵力主动发起进攻,而是列阵扬威,等待国王“回心转意”。查理一世自知势单力薄,遂于9月1日离开诺丁汉前往保王势力强大的西南部,20日抵达什鲁斯伯里安营扎寨,埃塞克斯于9月2日也率军西行。在此期间形势发生很大的变化,国王在中西部的一些郡和威尔士招募不少士兵,封建地主、天主教贵族及其随从骑兵纷纷前来投军,王军数量大增。国王利用埃塞克斯消极等待之机于10月12日秘密离开什鲁斯伯里向伦敦进发,三天后埃塞克斯才得悉这一消息,匆匆回师追赶。10月22日议会军的先头部队在沃里克郡凯因顿附近的埃吉山追上王军,2日双方发生首次大规模交战。17世纪中期的英国内战中交战双方的主力都是贵族和地主,性质更类似于英国中世纪的男爵战争。

(三)作为国王的查理一世尝试进行集权统治,另一方则是争取私人财产安全和政治自由。引发英国内战的另一个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后所造成的货币革命,通货膨胀是这一时期欧洲国家的普遍现象,而统治阶层的享受消费和公共财政支出却有增无减。以英国为例,主要消费品的平均指数在年里飙升%。在都铎王朝末期一向自己养活自己的英国王室靠举债度日,玛丽女王死后还留给继任者伊丽莎白6.5万英镑的债务,等到伊丽莎白女王去世后她留给詹姆斯一世的债务已经涨到6.5万英镑,所以只有拥有立法权和增加税收权的议会才能解决王室的财政窘境。伊丽莎白女王在执政期间曾多次向议会求助,代价是损失自己的部分特权和少许尊严。但来自苏格兰的斯图亚特家族却没有都铎王朝的妥协艺术,詹姆斯一世声称议会无权作出任何决定,除非经过国王的同意。他解决财政危机的办法是强迫国民贷款和出售某些商品的专卖权,以及向伦敦城里的银行家伸手。由于不妥当的经济政策,詹姆斯搞得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怨声载道,而且没有改善王室的负债状况。年王子查理一世登基后因为囊中羞涩而试图获得议会的帮助,谁知议会不仅不想给钱,还要取消以往的商品专卖权。恼羞成怒的国王世便在年解散议会,开启11年的无议会时期。他激进地推行父亲的经济政策,把拒绝公债的富人逮捕入狱,多项商品专卖也影响社会底层。到了16世纪0年代末王室收入上升至40万英镑,足以满足王室和平时期的支出。

(四)如果查理一世一直不召开议会,他的统治或许不会迎来终结,但他在宗教层面上愚蠢做法却导致老家苏格兰的长老派叛乱。为了筹集镇压苏格兰人军费的他在年4月1日召开议会,要求议会同意增加税收,结果这次议会变成声讨国王暴行的舆论大会。不仅商人和地主们抱怨不断,不少贵族都开始诅咒查理一世。2年8月在伦敦派兵抓捕反对派首领无果后查理一世被迫逃离首都,他前往北方诺丁汉城堡后升起王旗,正式宣布与议会开战。起初追随国王来的不过是数百名王家卫队,但他的兵力扩张很快,因为在威尔士和北英格兰有不少传统的保王党阵地。那里的领主们纷纷响应查理的召唤,其中不乏很多在国外有服役经验的军官。议会也在抓紧时间在招兵买马,他们的大本营是伦敦和富庶的英格兰东南部,贵族们提供议会军队的大部分骑兵。有相当财产的市民和乡绅构成各郡民团的主力,一些雇佣骑手和狂热的清教徒分子也赶来为议会卖命,总的来说议会军的整体实力已经超过国王。2年10月22日查理一世率军抵达埃奇山,此前他已经迫使班伯里城的议会军投降,准备继续进军伦敦。麾下大将鲁珀特亲王的骑兵在一系列战斗中连战告捷,为国王的军队积累不少心理优势。当埃塞克斯伯爵的议会军也来到埃奇山下的平原布防后,查理一世决定在攻入伦敦前先解决掉支规模不小的议会军队。此时的王军的总兵力有11个步兵团和42个骑兵中队,分别是10名步兵和名骑兵以及其他名龙骑兵。根据参加过三十年战争的鲁珀特亲王建议,他们排出标准的瑞典步兵战术。

(五)总共有个王军步兵旅被部署在中央斜坡上,身后还有2个步兵旅作为预备队使用。每个营在交火前都呈T字形列队,让第一横队的火枪手可以在前进中躲避到长枪方阵背后,在抵达射击位置后火枪连才会在长枪兵的两侧展开6排纵深的射击队形。王军的长枪兵和火绳枪手的比例约为2:1,在最前面的三个步兵旅两侧有名龙骑兵负责警卫,由于组建仓促让王军的很多长枪兵也包括数千名手持长柄镰刀、干草叉、锄头的佃农。王军右翼的指挥官是鲁伯特亲王,他同时也指挥着1名精锐的骑兵。左翼由威尔莫特勋爵领导,他也需要同时指挥0名位于侧翼的骑兵。他们的计划是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形,让步兵在中央位置负责扛线,再从两翼进行标准的骑兵迂回战法,最终目的是把一场艰苦的阵地战变成简单轻松的击溃战。议会军的兵力略多于王军,拥有1名步兵和2名骑兵。由于麾下主力指挥官都源自伊丽莎白时代的民团或雇佣军,有过在尼德兰战场服役的经历,所以就顺理成章地布置荷兰战术。作为议会军统帅的埃塞克斯伯爵同样把大部分步兵部署在中央战线,两侧则是负责掩护的骑兵。议会的步兵横队有8排纵深的长枪兵,两侧是约和长枪兵同等数量的火绳枪手,由于具有数量优势的他们可以保持纵深的厚度。议会军不仅长枪兵披甲率高,火绳枪手也人人有剑。他们专门留出2个骑兵团,在最后方作为总预备使用。

(六)议会军的左翼部署在一块高地上,高地的左边有大片的树篱。兵力是24支骑兵中队和名火绳枪手以及门火炮,指挥官是詹姆斯-拉姆齐爵士。如果正对面的鲁珀特王子想要发动进攻,那么他将不得不翻越5-6道沟壑和水渠。议会军的右翼是个军骑兵团,他们则依仗一处安放16门火炮的炮兵阵地。由于王军占据有利地形,埃塞克斯伯爵也不准备发起主动进攻,他会耐心地等待对手出击,然后进行防御反击。在距离战场不远的地方还有个步兵团、11支骑兵中队和7门火炮的援军,正在伍斯特到埃奇山的路上。2年10月2日早上王军和议会军发生激烈的炮战,经过数小时的相互炮击后不耐烦的王军开始从坡上冲下来。根据主帅阿斯特利军政官命令国王军首先将战线推进半英里,但让埃塞克斯伯爵很疑惑的是对手就这样停滞不前。为了引诱王军进攻自己的防御阵地,他派出龙骑兵去骚扰王军的右翼。面对这样一小撮龙骑兵的挑衅时鲁伯特亲王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命令他麾下的骑兵小跑前进。议会军的龙骑兵迅速逃跑,将鲁伯特亲王引向议会军左翼。在那里议会军的下马骑兵和火绳枪手躲在树篱后面,准备用子弹欢迎他们。另一头的威尔莫特勋爵也不甘鲁珀特亲王之后,率领骑兵直扑议会军右翼。由于受到瑞典骑兵战术的影响,王军骑兵不采用流行的半回旋射击法,而是依靠冲锋和白刃战解决对手。

(七)他们的议会军对手则纷纷选择在马上射击,但因为当时的火枪技术和个人技艺过于糟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敌人小跑着翻越5-6道障碍,毫发无损地杀到自己的眼前。在距离议会军左翼阵地的0码处王军骑兵拔出手枪进行一轮齐射,然后他们双腿夹紧马腹,手握闪亮的宝剑和骑兵矛朝议会军飞驰而去。严格遵循荷兰训练的议会军骑兵勉强地又进行一轮无意义的齐射,随后便毫无悬念地被王军骑兵冲垮。在议会军右翼同样发生崩溃,威尔莫特勋爵的骑兵用同样的瑞典战术,轻松地夺取议会军的右翼火炮阵地。在短暂的交手后议会军已经损失两翼的骑兵和绝大部分火炮,胜利的天平秤似乎正完全倒向查理一世。兴高采烈的国王马上出动全部步兵,朝对面的议会军步兵压去。如果鲁珀特和威尔莫特能够适时收拢自己的骑兵,配合王军步兵,那么他们将从三个方向发起夹击,收获一场胜利。然而事与愿违,王军的骑兵缺乏瑞典同行们的严格纪律,在击溃敌人后就完全失控。骑士出身的老爷们对战役全局不管不顾,一味对着溃散的议会军骑兵发起追击,很快就脱离主战场达4英里之遥。更为糟糕的是王军骑兵在追击的过程中又发现议会军的辎重车,为了抢夺这些战利品许多人在原地发生激烈的争吵和斗殴。在中央战线上两支步兵部队也开始陷入僵持,装备低劣的王军在打鸡血的情况下连续发动几次进攻,但都被对手打退。

(八)有纵深厚度优势的议会步兵根本不为所动,并依靠装备和人数的优势逐渐占了上风。此时埃塞克斯伯爵适时地启用预备队,向侧翼投入两支完好无损的骑兵团。议会军步兵和骑兵齐心协力,向已经陷入苦战的王军步兵发起反击,两军随即停止射击而转入残酷的白刃战。王军在这种情况下非常不利,单薄的阵线被挤压得节节败退,眼看崩溃就近在眼前。查理一世虽然心急如焚却已经无计可施,就在刚刚为了增强鲁珀特亲王的力量,他已经派出最精锐的王家骑士,现却在落得无预备队可用的下场,他只能派出一批又一批信使去寻找自家军队的骑兵,可得到的消息更令他心情郁闷。幸好在议会军步兵攻击的过程中发生严重的相互践踏事件,由于不少人是没有军饷的民团造成一些前排的士兵不服从命令,停下脚步开始掠夺死者的战利品,而后方还在前进的友军便和前排的战友结结实实地撞在一起。趁着议会军混乱之机王军步兵重整队伍,又把对手赶回火炮前,他们也为此而耗尽最后的体力,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开始选择开溜。埃塞克斯伯爵把混乱镇压下其去,重组的议会军便继续向前推进。到了傍晚时分鲁珀特王子勉强收拢几百名骑兵,赶回来增援苦苦支撑的王军步兵。因为担心侧翼不稳让埃塞克斯伯爵也停止进攻,这才给了王军一个平手结局。但双方都不会对这样的结果感到满意,也不会愿意就此收手,漫长的英国内战就在这样的氛围下拉开序幕。

马斯顿荒原之战

(一)埃奇山战役中双方打成平局而未分胜负,议会军士兵伤亡较多,而王军军官损失较大。双方都声称获得胜利,国王利用议会军西撤之机集结部队,悄悄向伦敦进发。10月29日攻占牛津,11月12日攻占距伦敦只有7英里的布伦特福,首都告急。在此危急时刻伦敦多名由手工业者、学徒和城市平民组成的民兵队伍火速开往前线,并与埃塞克斯统率的议会军会合,使议会军人数大增、士气大振。查理一世因兵力有限被迫放弃进攻伦敦的计划,但埃塞克斯却下令不准追击,只能被动防守,查理一世得以从容退回牛津。王军就地过冬积蓄力量,准备来年再战。伦敦之危虽然解除,但年整个军事形势对议会军仍然十分不利。在北部的王军占领约克郡的几个大城市,南下进逼林肯郡。西部的王军把议会军赶出南威尔士,占领多塞特郡。7月26日鲁珀特亲王率王军攻占英国第二大海港城市布里斯托尔,掳获大批物资,并使该港成为王军的“军用仓库”,随后亲王又率军围攻议会军西部重镇格洛斯特。在西南部中沃勒将军指挥的议会军几乎全军覆没,同年秋王军兵分三路进攻伦敦,首都再次告急。这一次伦敦民兵再显神威,他们组成四个团队与埃塞克斯统率的议会军一起,横越绵亘西部的丘陵地带,于9月上旬解除王军对格洛斯特的包围。接着议会军与伦敦民兵回师救援伦敦,9月20日在纽伯里与王军发生激战,挫败王军的进攻,使伦敦再次转危为安。尽管如此至年底王军控制北部五个郡、西部各郡和威尔士以及中部的牛津郡和柏克郡,几乎占领/5的国土。

(二)议会军之所以在内战初期多次失利,既有政治上的原因,又有军事上的原因。从政治上看,主要是由于掌握议会领导权的长老派动摇妥协,不愿与国王彻底决裂。他们满足于既得利益,企图通过战争迫使国王妥协和让步,而无意推翻王权。议会军统帅埃塞克斯等人消极怠战,只是想显示军威,以等待国王的让步。从军事上看,议会军因缺乏训练,人数虽众但军事素质较差;而王军主力骑兵部队多由作战经验丰富的贵族、骑士及其仆从组成,能征善战。而议会军将领多为优柔寡断、昏庸无能之辈,他们缺乏主动进攻精神,执行消极防御的战略,因而使议会军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在议会军节节失利的情况下,涌现出了杰出将领克伦威尔。奥利弗·克伦威尔出身于亨廷顿郡的新贵族家庭,年进入议会,1年参与起草《大抗议书》。内战一爆发,他组织了一支骑兵队,加入议会军,并参加了埃吉山之战。2年底,在克伦威尔的组织下,诺福克、萨福克、剑桥、埃塞克斯和赫里福德等东部五郡,组成“东部联盟”,共同对付王军。随后,林肯郡和亨廷顿郡也加入该联盟。到年6月,东部联盟军达到1.2万人,由曼彻斯特任司令,克伦威尔任副司令兼骑兵司令。这支军队主要由自耕农和手工业者组成,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深受群众欢迎,逐步发展为议会军的主力。当议会军在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屡遭败绩的时候,东部联盟军却于年5~10月在林肯郡的格兰瑟姆、盖恩斯伯勒和温斯比连战皆捷。

(三)战争进入4年,议会军的形势大有好转。早在年9月英国议会和苏格兰人签订《神圣同盟和公约》,苏格兰军队于4年1月越过边界攻入英国,利文伯爵率苏格兰军解放约克郡大部地区,并同斐迪南德·费尔法克斯指挥的议会军会师,与此同时东部联盟军收复林肯郡的大部地区。5月东部联盟军与上述两支军队会师。6月议会军开始围攻王军北部要塞约克城。为防止王军的“北方首都”约克城的陷落,查理一世命鲁珀特亲王率王军从兰开夏火速北上驰援约克城。6月底鲁珀特与纽卡斯尔指挥的约克城守军会合,议会军自动撤围向西撤退。7月初两军在马斯顿荒原发生内战以来首次大规模的会战,马斯顿荒原位于约克城以西7英里处,荒原东西长1.5英里,南部边缘是一条宽阔的深沟,沟南有一座长满灌木和黑麦的小高地。4年月王党部队在著名的骑兵统帅鲁珀特亲王的率领下攻陷林肯郡,5月议会军东部联盟部队在曼彻斯特伯爵的统帅下重新夺取林肯郡。6月议会军又和围攻约克城的名士兵会合,这支人的部队中就有克伦威尔的骑兵,还有费尔法克爵士的部队。这时国会军包围约克镇,国王查理一世命令鲁伯特王子前往约克镇解围。鲁珀特亲王的大军涌来迫使议会军撤退到马斯顿高地,并紧追国会军至马斯顿荒原,王党军队驻扎在高地下的一片荒原上。

(四)4年7月2日王军鲁珀特亲王率骑兵迅速占领整个荒原,国会军获悉后立即向荒原挺进。7月2日上午9时许鲁珀特率部来到荒原东端的一个村庄并迅速占领整个荒原,正在西撤的议会军获悉后立即调头迎击。14时左右议会军集结在沟南的小高地上,双方都按照步兵居中、骑兵两翼的原则进行部署。王军的部署是纽卡斯尔率步兵居中,鲁珀特亲王率骑兵位于右翼,戈林率骑兵在左翼。鲁珀特根据埃吉山的经验成梯次配置兵力,把前沿推向沟边,主力在后,以便实施防御和反击。议会军斐迪南德·费尔法克斯率步兵居中,克伦威尔率骑兵在左,托马斯·费尔法克斯率骑兵在右。王军在沟北,议会军在沟南列阵。时值炎夏,天气闷热,不时地下着阵雨。双方都等待着对方首先出击,直到18点阵地上仍然没有动静。鲁珀特的军队经过近1个月的跋涉显得疲惫不堪,鲁珀特和纽卡斯尔都认为当天不会发生战斗,并准备回后方用餐和休息。然而正当鲁珀特和纽卡斯尔准备度过一个平静的夜晚时,晚上7点国会军左翼骑兵首先冲下高地直扑敌军,接着中路步兵和右翼骑兵也投入战斗。克伦威尔指挥左翼东部联盟的全部骑兵,还有龙骑兵、苏格兰骑兵共人向王党军的右翼发起攻击。克伦威尔一马当先冲在前面,尽管受到王党部队的勇敢抵抗,但在议会军其他将领的声援下很快地击溃荒原上的王党右翼部队第一、第二线骑兵,鲁珀特落荒而逃。

(五)克伦威尔指挥左翼骑兵越过深沟,很快摧毁王军第1线骑兵。随后莱斯利率苏格兰骑兵投入战斗,冲垮鲁珀特的第2线骑兵。鲁珀特本人在苏格兰骑兵的追击下向约克城方向落荒而逃,总算保住性命。一个半小时后国会军左翼取得胜利,这是一次惨烈的短兵相接的肉搏战,战斗中克伦威尔的颈部被一颗子弹穿透,并从眼睛旁边穿过,使他的眼睛处于半失明状态,可是他仍旧坚持在战场上战斗。骑兵的攻击虽然得手,但其他方面的议会军却败得一塌糊涂、伤亡过半。中路步兵和右翼骑兵遭到王军步兵和骑兵的猛烈反击而步步后退,处境危急。费尔法克斯爵士率领攻击王党左翼的骑兵几乎全军覆灭,因为他率领的骑兵在迅速取得胜利时,跟进的部队由于荒原上的荆棘和坎坷的阻碍不能及时支援,反而被王党军又击垮。而中军也被王党部队击垮,几位将领无力再组织部队进行第二次战斗,甚至放弃战斗。议会军的苏格兰步兵则在王党军的围攻下坚守阵地战斗,克伦威尔毫不迟疑地从战场右翼穿过中部王党军的后方,突向左翼战场去挽救苏格兰的战友,有三个营的步兵也随着克伦威尔的骑兵重新投入战斗。王党部队正在追击议会军败兵的两个将军,见克伦威尔的军队出现于左翼的战场上便马上率王党骑兵来迎战。两军相遇在议会军将领费尔法克斯的骑兵刚刚被击败的地方,但他们遇到的却是克伦威尔。

(六)在此关键时刻克伦威尔命莱斯利率部追击鲁珀特的残部,他本人则率骑兵迂回到戈林的背后,由北向南发起进攻,一举击溃戈林骑兵。随后克伦威尔又集中兵力打击楔入议会军阵地中央的纽卡斯尔的王军步兵,大获全胜。晚上10点会战结束,王党部队被迅速地击溃。克伦威尔挥得胜之师马不停蹄地与苏格兰步兵一同向王党的步兵冲杀过去,王党军的一个仅次于鲁珀特亲王的将领战死,大部分王党军在夜色中逃散、撤走。王军投入1.5万人(骑兵0人),死亡人,被俘0余人。7月16日议会军乘胜占领约克城,王军的北方据点被摧毁。马斯顿荒原战役是英国内战的转折点,它扭转国会军连连失利的局面,从此掌握战争主动权。同时这次会战也是克伦威尔一生的转折点,他对取得会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克伦威尔指挥的骑兵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中取得胜利后最终树立克伦威尔的军威,他的部队从此也以“铁骑军”闻名全国。不久克伦威尔成立“新模范军”,克伦威尔的“铁骑军”成了核心,他自己后来也成了统帅。5年6月14日克伦威尔率“新模范军”大败王军,战役以胜利告终,以后的军事行动主要是肃清王党守军。6年5月国王查理秘密离开牛津投奔苏格兰人,第一次内战结束。由于马斯顿荒原战役的胜利直接导致第一次内战胜利结束并大大提升克伦威尔的威望,从而为后续一系列的运动及历史事件的发生奠定基础。

纳斯比战役

(一)马斯顿荒原之战后形势对议会军十分有利,议会军乘胜解放北部地区。王军士气低落,兵力薄弱,处境危殆。但是掌握议会军领导权的埃塞克斯、曼彻斯特等人昏庸无能,作战不力,使王军获得喘息之机。4年8~9月埃塞克斯奉命前往西南地区作战,由于孤军深入在康沃尔郡陷入王军包围,他的步兵遭到全歼,他本人从海上逃脱。同年10月27日国王率军进攻纽伯里,克伦威尔等人率军痛击王军的两翼,但坐镇中路的曼彻斯特却迟迟不肯出缶,使国王安然撤离战场返回牛津。两周后国王重整旗鼓,再次进攻纽伯里。这一次曼彻斯特拒绝协同打击王军,使国王又从容撤退。广大群众对议会军主要领导人埃塞克斯、曼彻斯特屡战不利、贻误战机十分不满,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军官对长老派将领把持军权、作战不力提出抗议。在4年11月10日唐宁顿堡召开的议会军军事会议上克伦威尔猛烈地抨击曼彻斯特等人的行为,他说议会军之所以陷入被动完全归咎于曼彻斯特伯爵,自马斯顿之战以来他就怕打胜仗,他就怕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胜仗。对此曼彻斯特辩解说:“如果我们把国王打败99次,他仍然是国王,在他之后他的子孙也仍然是国王。但是如果国王哪怕只打败我们一次,我们就将统统被绞死,我们的子孙将变为奴隶。”11月2日克伦威尔就这一问题向议会作了报告,在报告中他尖锐地抨击曼彻斯特所犯的错误,并称他为导致议会军失败的罪人。与此同时曼彻斯特则指责克伦威尔不服从命令,企图搞叛乱。议会就此展开辩论,长老派议员同情曼彻斯特,独立派议员则支持克伦威尔。后来在克伦威尔等独立派议员的强烈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下,议会被迫决定改组军队。

(二)4年12月19日下院首先通过《自抑法》,规定议会议员不得担任军职,于是埃塞克斯、曼彻斯特等人被迫交出军权。自抑法是第一次英国内战期间的议会法案,5年4月日通过。法案规定两院议员必须在四十天内辞去其年11月20日以来担任的军事和民政职务,法案的目的是解除长老派议员在军队中的领导职务,根据该法案埃塞克斯伯爵、曼彻斯特伯爵、威廉·沃勒等长老派军事领导人被解职。因法案通过时克伦威尔正追击王党军,故破例由克伦威尔继续担任军队领导职务,并任新模范军副司令,掌握议会军实权。5年1月下院又通过《新模范军法案》规定:建立一支人数为2.2万的新模范军,其中骑兵占1/;确定从国家预算中每月拨出4.5万镑以用于军需;任命托马斯·费尔法克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全军;全军实行统一的军服,统一的纪律,统一的编制;为保证足够的兵员,决定实行强迫募兵的原则等。这两项法案随后获得上院的批准。5年1月,下院又通过了《新模范军法案》,规定建立一支人数为2.2万的新模范军,其中骑兵约占1/;确定从国家预算中每月拨出4.5万镑,以用于军需;任命托马斯·费尔法克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全军;全军实行统一的军服,统一的纪律,统一的编制;为保证足够的兵员,决定实行强迫募兵的原则等。这两项法案随后获得了上院的批准。

(二)作为议员的克伦威尔本应辞去军职,但应总司令托马斯·费尔法克斯的坚决要求,议会同意任命他为副总司令兼骑兵司令。从此克伦威尔一身二任,在军队中代表议会,在议会中代表军队。以他为首的独立派掌握军队的实权,《新模范军法案》的实施在英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从此英国建立历史上第一支正规军队。它以克伦威尔的“铁骑军”为样板,以东部联盟军为基础,以新提拔的大批优秀军官为骨干。这支军队纪律严明、士气高昂、指挥统一、战术灵活,成为摧毁王军的核心力量。独立派掌握军权后一改过去被动防守、等待作战的消极战略,采取主动进攻、迫敌决战的战略。经过整编后的议会军力量大增,官兵都有一股强烈的求战意识。5年4月费尔法克斯主动出击,率兵进攻国王大本营牛津。国王为摆脱困境决定向东突围,并相机进袭伦敦,费尔法克斯立即下令撤围跟踪追击。6月12日议会军追击王军至北安普顿郡,距王军驻地仅8英里。第2天克伦威尔率部赶到与费尔法克斯会合,6月14日双方在纳斯比附近展开决战,这是一场命运攸关的会战,双方统帅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议会军集中1.4万人,其中骑兵人,而王军则拼凑人,其中骑兵人。纳斯比位于北安普顿郡的西北部,是一个古老的山村,有居民七八百人。议会军的辎重和给养都放在该村,村北1.5英里处有一个小高地,这是议会军的阵地。

(三)议会军在小高地上面北列阵,居中的是费尔法克斯统率的步兵,分为两线。骑兵置于左右两翼,克伦威尔在右,爱尔顿在左。在爱尔顿的极左侧还有0名龙骑兵。王军面南布阵,居中的是国王亲自指挥的步兵,左翼为兰代尔指挥的约克郡骑兵,右翼为鲁珀特和莫里斯指挥的骑兵。两军之间有一块不大的草原。14日清晨,议会军为诱使王军速战,根据克伦威尔的建议,从高地顶部稍微后撤。鲁珀特亲王亲自来到前沿侦察,发现议会军后撤。为防止议会军“逃脱”,便下令王军快速进攻。10时0分,王军全线出击。鲁珀特率骑兵直扑爱尔顿的骑兵阵地。爱尔顿率部奋起反击,但不幸他本人肩部和腿部都受到重伤,一度还落到王军手中,队伍大乱。但鲁珀特又犯起了老毛病,他追击爱尔顿的骑兵,一直追到纳斯比村,企图夺取议会军的辎重和给养,不料议会军的辎重有炮队保护。鲁珀特为攻占该村,浪费了极为宝贵的时间。与此同时,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右翼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高地上冲向正在爬坡的兰代尔的骑兵。费尔法克斯的步兵也与国王亲自指挥的步兵交上了手。克伦威尔的骑兵冲入敌阵,猛砍猛杀,将兰代尔的骑兵击溃。但王军步兵却向费尔法克斯的中路步兵发起了猛攻。费尔法克斯高擎战旗,率部拼命抵抗。王军攻势太猛,议会军步兵多缺乏战斗经验,开始后退。

(四)在此紧急关头中克伦威尔除留1个团继续监视兰代尔的残部外,集中其余的骑兵向王军步兵的侧后猛冲,王军步兵遭到前后夹击,他们顿时大乱而迅速溃散。鲁珀特攻占纳斯比村后匆匆返回战场,发现王军已溃不成军。他与国王会合后收集残部,企图再战。但议会军铺天盖地地冲杀过来,王军官兵吓得魂飞魄散而四散逃命。国王率领名骑兵向莱斯特逃去,此战王军伤亡和被俘5多人,其中包括多名军官,全部枪炮、军火、辎重、纠面军旗(包括国王本人的大旗)以及国王的私人书信和公文密件全落到议会军手里。在历时小时的会战中王军主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从此王军一蹶不振。纳斯比战役后议会军继续追击王军残部,5年9月收复布里斯托尔。至6年上半年王军盘踞的50个要塞先后向议会军投降。6年6月24日议会军攻占王军的大本营牛津。在此之前国王查理一世逃到苏格兰军队的驻地戈尔罕,被利文勋爵软禁起来。次年2月国王被苏格兰人引渡给英国议会,并被囚禁在纳斯比附近的赫姆比城堡中。7年月16日议会军攻占王军在威尔士的最后一个据点——哈莱克城堡,至此第一次内战以议会获胜而告终。

人民公约

(一)第1次内战结束后保王势力受到沉重的打击,革命阵营内各阶级、各政治集团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长老派控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议会,并把它作为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在经济上他们通过拍卖王党和教会的土地而捞取很大的好处,大批土地落入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之手。但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却没有改变,战争的负担主要转嫁到广大群众和中小资产阶级的头上,广大群众所迫切关心的土地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所以他们要求把革命进行到底,彻底废除封建枷锁。由于长老派控制着议会,独立派掌握着军队,两派之争主要表现为议会和军队的斗争。甚至在第1次内战结束之前议会就于7年2月通过解散军队的议案,它规定除保留一支人的军队外其余部队全部解散。消息传来引起广大士兵和一部分下级军官的不满,政府拒绝补发所欠薪饷更激起士兵的普遍愤怒。反映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激进派别——平等派的思想在士兵中广泛传播,该派代表人物约翰·李尔本从人民主权学说出发,主张取消一切封建特权、废除王权、实行普选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平等派思想的影响下军队士兵为保卫自身利益而组成“士兵鼓动员委员会”,作为团结和领导士兵的核心。平等派也译“平均派”,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领袖是小贵族家庭出身的约翰·李尔本(—7年)。7年10月平等派提出《人民公约》,政治上主张社会改革、取消上院、简化法院、实行普选制、建立共和国,经济上要求取消什一税、消费税和关税,取消专利和垄断,实行自由贸易,并反对圈地。

(二)在新模范军的下级官兵中有较多的拥护者,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革命过程中同掌权的独立派既斗争又联合,年被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镇压。平等派的思想主要反映在李尔本、奥弗顿、沃尔温等人的著作中,其理论基础是人民主权说和自然权利说。第一次内战期间平等派的思想已在伦敦和其他一些地区传播,6年从一个思想流派形成为一个政治派别。平等派主张未来的国家应该是共和国,废除王权和上议院,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下议院享有最高权力;扩大选举权,消灭专卖权和垄断,实行自由贸易;减轻赋税,取消什一税,消费税和关税;将被圈占的土地归还农民等。7年4月底在平等派思想影响下新模范军的士兵选出自己的代表——鼓动员与军官代表共同组成全军会议,同议会里长老派作斗争。7年8月6日军队开进伦敦,驱散议会里反对他们的长老派议员。接着军队里以克伦威尔为首的高级军官和平等派士兵之间的矛盾迅速上升,独立派高级军官主张建立立宪君主制,实行有财产资格限制的选举权。平等派的一些代表则主张建立一院制的共和国,实行成年男子普选权,双方相持不下,克伦威尔下令休会。11月15日在魏尔军事检阅时平等派士兵企图趁机起义,遭克伦威尔镇压,士兵阿诺德被当场枪决。

(三)8年第二次内战起独立派、平等派重新联合击败王党,年共和国成立后平等派继续为实现他们的理想与克伦威尔等新当权者作斗争。当年春平等派的士兵在伦敦和牛津郡发动起义,均遭到镇压。后来平等派分裂为许多小的派别,逐渐衰落。有些人走上神秘主义的宗教信仰道路,但平等派的人民主权和自然权利等学说对后世的激进民主思想具有一定影响。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为抗衡长老派控制的议会,表示答应士兵的要求,拒绝执行议会遣散军队的命令。军队官兵为防止国王与长老派勾结,于7年6月把国王从赫姆比城堡押到军队大本营纽马克特控制起来。克伦威尔为保持独立派对军队的领导权,成立以高级军官为主体,吸收士兵鼓动员参加的全军会议,代表全军讨论和决定重大问题。同年6月5日全军会议通过《庄严协约》和《军队声明》,以全军名义拒绝执行议会解散军队的命令,提出补发军队欠饷、实行政治改革等要求。8月6日在伦敦群众的支持下军队开进伦敦,许多长老派议员仓皇逃走,独立派掌握议会的实权。独立派是英国革命中清教徒的一个派别,它产生于16世纪末,主要包括公理会、浸理会等派别。主张信徒独立体会上帝的意旨,教堂各自独立,由全体信徒直接管理。各教堂之间只有联合性质,并无隶属关系,专业牧师由教堂全体信徒聘请。

(四)英国革命期间该教派逐渐演变为政治派别,它代表中等贵族和中等资产阶级的利益,态度较激进。在革命初期独立派与长老派联合,利用国会共同与国王作斗争。独立派领袖人物为克伦威尔,由于其在军事上的胜利,从而使独立派在国会中的地位大为加强。独立派主张建立共和国,后在各个问题上与长老派的分歧加剧。在长老派掌权时独立派和平等派联合行动,4年通过的《自抑法》迫使长老派的势力撤出军队,独立派掌握军队指挥权。8年进行的普莱德清洗,将长老派彻底清洗出国会,独立派掌握国会的领导权。并在平等派的推动下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取得内战的胜利。年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建立英吉利共和国,独立派执掌政权,把革命推向高峰。其间坚决打击王党分子的复辟活动,镇压平等派、掘土派的起义,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并积极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颁布《航海条例》,又在英荷战争中打败荷兰。年独立派建立以克伦威尔为“护国主”的军事独裁体制,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独立派日趋衰落,最终不复存在。航海法案又译作航海条例,是指1年10月,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吉利共和国议会通过第一个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法案,以后该法案不断修改完善,为此还引发与海上强国荷兰的战争。

(五)但是航海条例也限制英国殖民地经济的发展,最后且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背景之一。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原因是法国-印第安战争(-)后期的美殖民地因当时经济和,英国对其施展政治压力而产生的后果。航海条约在、、6被更改,原因是当时的英国政府想进一步防止非法商人向外(非英国本土的国家)出售未经加工的货物(当时是违反"航海条例")。航海条例主要内容有:只有英国或其殖民地所拥有、制造的船只可以运装英国殖民地的货物;政府指定某些殖民地产品只准许贩运到英国本土或其他英国殖民地,包括如烟草、糖、棉花、靛青、毛皮等;其他国家的制造产品必须经由英国本土,而不能直接运销殖民地;限制殖民地生产与英国本土竞争的产品,如纺织品等。航海法案订立的目的在于保障英国本土的产业发展,并排除其他欧洲国家尤其是荷兰在贸易上的竞争,这是当时重商主义思想下的产物,也对于英国当时的经济的保护。但这样的限制对殖民地的人民来说不管在购买商品或贩卖产品上的十分不便,因此造成各殖民地(尤其英国北美殖民地人民)对此感到不满,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之一。到了十九世纪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逐渐采行自由贸易政策,因此在年废除大部分航海法案,至年所有的航海贸易的限制完全废除。

(六)7年8月1日独立派发表《军队建议纲目》,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并以此为基础与国王进行谈判,遭到国王的拒绝。独立派的政治主张完全忽视广大士兵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引起平等派的不满。士兵鼓动员发表自己的政治纲领《人民公约》,针锋相对地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在10月28日召开的帕特尼会议上两派进行激烈的辩论,11月9个团队的士兵帽子上贴着《人民公约》和“给人民自由,给士兵权利”的标语举行武装示威,在此情况下克伦威尔决定进行镇压。11月11日在全军会议上他以武力驱逐与会的士兵鼓动员,强令解散全军会议,其职能由军官组成的军事委员会取代。《人民公约》是7年英国内战期间平等派士兵代表根据约翰·李尔本的思想提出的自己的政治纲领,李尔本生活在英国革命的年代,当时各种思潮冲破神权思想和君权思想的束缚而广泛传播。李尔本根据自然权利说提出人民主权的思想,他所谓的自然权利包含生命、财产不可侵犯和信仰、言论的自由以及政治的平等,而“政治平等”是他的主张的核心。他坚持认为每一个男人和女人在他(她)们的禀性、尊严和权利方面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没有统治别人的天然的权力。6年11月李尔本在《贵族执政剖析》一书中断定贵族是征服者威廉的部下的后裔,威廉的这些部下曾经用暴力夺取土地,夺取统治英国人民的政权,并且自封为公爵、伯爵、男爵。李尔本认为最高的权力属于人民,而不是属于国王,不是属于议会,也不是属于少数富人。

(七)为了保证人民的权利,李尔本要求成立共和国,废除君主制和上院(贵族院)。他认为只有由人民选出来的下院才能代表人民。他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出版自由。李尔本的这些要求都是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他的政治理想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稍后李尔本还提出废除专卖制度,取消什一税,减轻“中间居民和贫民”的租税负担等等,这些大胆的主张深深地刺痛上层有产者。6年上议院再次把他投入监狱,事实上在6年6月在李尔本与部分独立派人士之间就产生不和谐因素,他觉得自己被背叛,也许就是这时发展他的激进思想。但这时他的呼吁等还只是针对上院的,诉诸下院的最高权力。虽然这时他对下院有了看法,在听审前去找上院的朋友不找下院的朋友。这时候平均派也成为一个不同的派别开始出现,7月7日奥弗顿和伍尔文发表《数千市民的抗议书》,慢慢地他对下院也失去信心。6年6月开始就有这些想法,到7年6月他甚至也怀疑他最亲密的盟友亨利·马腾的忠诚。后来长老派的"反革命"失败,7年8月军队开往伦敦,9月5日克伦威尔到伦敦塔与李尔本会面,但关系已经无法弥合。据说克伦威尔问李尔本他怎么回与自己最好的朋友闹翻,而且成为议会的大敌。李尔本回应说他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与朋友闹翻。

(八)但他伤心地目睹他看作朋友的人们不但离开他,也脱离他们最初的原则,他们无法修复关系的原因可能在于议会独立派自身发生分裂。马腾与"王党独立派"分裂,独立派大人物觉得不再有必要迎合马腾对李尔本的支持,这次分裂也导致马腾与李尔本的复合。该年11月他被释放,这引起上院的震惊,因为他们说事先并没得到这一消息,出狱后他开始组织和动员人写《人民公约》。7年英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革命阵营对王党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控制长期国会的长老派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上层的政策,人民仍然政治上无权,经济困难,法律上毫无保障。第一次内战的胜利对他们来讲仅仅是进一步革命的开始,李尔本的主张在不同程度上符合下层人民的利益,为他们深入革命的要求提供思想武器。7年在李尔本及其战友的周围形成一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激进的民主派别——平等派,得到城市手工业者、商人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以及农村的富裕农民的支持,他们聚精会神地阅读、热烈地讨论李尔本的著作。月15日他们曾以“千百万庶民”的名义向下院呈交贯穿李尔本政治、经济主张的请愿书,李尔本的信徒们还在士兵中进行工作。中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治代表、英国革命中独立派的领袖克伦威尔当然绝不是一个民主主义者,他与长老派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立意要利用人民大众的力量在战场上打败国王,他的军事措施在客观上为工农大众进入军队开方便之门。

(九)5年建立起来的新模范军主要是由自耕农、城市手工业者、工匠、学徒所构成,中、下级军官也多来自于中、下层,他们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休戚相关。早在第一次内战时期李尔本的小册子《致友人书的副本》、《为英国生而具有的权力辩护》等都深受士兵们的喜爱,李尔本关于英国社会等级制始自征服者威廉入侵的理论也已牢牢地在士兵中间生根,因此新模范军的建立为李尔本思想的传播找到新的阵地。李尔本的政治主张激发士兵的革命热忱,加深士兵的革命要求,使新模范军成为争取在英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骨干力量,打败王党的军队,夺取第一次内战的胜利。7年8月6日新模范军进入伦敦,国会实权落到独立派手中,军队对长老派的胜利使军队中独立派与平等派的矛盾表面化。10月底至11月初在伦敦附近的帕特尼举行的全军会议上独立派认为目的已经达到,力图在保留君主制和上院的基础上按照财产资格选举新国会。平等派士兵代表根据李尔本的思想提出自己的政治纲领——《人民公约》,力主废除国王,取消上院,实现普选权,表明平等派与独立派在最根本的政治制度问题上的严重分歧。后来只是由于面临王党发动新战争的威胁,独立派才被迫与平等派和解,并答应战后实行《人民公约》。

(十)随着第二次内战的胜利如何处置国王的问题便突出起来,9月11日李尔本起草一份请愿书,签字者四万余人,以平等派的名义递交给国会。请愿书中特别谴责国会与国王进行谈判,他提出要惩办国王及内战的一切罪犯,要求确立政治上的平等及建立共和国。之后平等派又在居民中进行广泛宣传,许多郡州的居民都举行大会支持李尔本的主张。在群情激昂的形势下独立派的统帅部不得不向左右大局的士兵和群众让步,被迫在年1月0日将国王查理·斯图亚特作为“昏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的敌人”而处死。一星期后下院通过两个法案,一个法案是取消作为“苛政的羽翼”的上院,下院被宣布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另一个法案是取消国王的统治。这样从年2月起英国便不仅在实际上,而且在法律上成为没有国王、没有上院的共和国。李尔本领导的平等派的斗争促使英国革命的发展大大超出独立派的主张,但是年建立的共和国政权掌握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他们步长老派的后尘,拒绝实行任何民主改革。李尔本又投身于新的战斗,早在8年12月李尔本就发表名为《保卫共同权利和自由》的小册子,严厉斥责克伦威尔等人的背信弃义。年2月26日李尔本又写《揭发英国的新枷锁》小册子,无情地抨击独立派共和国。他向国会建议再次实行5年新颁布的“自抑法”,要求现任国会议员辞掉军队中的职位,以防独立派新贵们利用其军政大权建立军事独裁。

(十一)月26日李尔本又发表《揭发英国的新枷锁第二部份》,这是前一个小册子的续篇,是对独立派背叛行为的进一步揭露。他谴责新的统治者在增进人民福利方面无所作为,要求对那些把官爵赠给亲友,搞裙带关系的人进行审判。他质询军政界的当权者在拍卖教会和王党土地时,利用职权廉价抢购的行为。他认为国家的信用遭到破坏,人民陷于饥饿。他敦促下院从速审查《人民公约》并付诸实施,长期国会不但不听从李尔本的劝告,反而在月28日宣布李尔本等人犯“叛国罪”将其逮捕,监禁在伦敦塔。鉴于李尔本的影响时议会给伦敦塔增派兵力防止越狱,并严格限制与其接触的人数。李尔本及其战友在狱中继续坚持斗争,5月1日李尔本等人签署发表《人民公约》的全文,这次发表的《人民公约》是以前《人民公约》思想原则进一步的发展,它是几年来平等派在斗争中积累形成的纲领性文件。文件针对克伦威尔等人的独断专行,提出立法权和行政分立,反对行政粗暴干预司法工作的主张。李尔本是最早提出“分权”学说的思想家之一,这个原则在十八世纪以后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7月18日李尔本曾一度交保获释,8月10日他发表在狱中写好的小册子《弹劾克伦威尔及其女婿爱尔顿的叛国行为》。李尔本以尖锐的笔锋抨击克伦威尔企图借军队的力量而成为“被选的国王”,他呼吁伦敦的群众起来进行斗争,9月27日国务会议逮捕李尔本。

(十二)对李尔本的逮捕激怒人民群众,至4月间先后有10万人签名的请愿书送交议会,强烈要求释放他。人民运动的巨大声势迫使国会于4月11日决定尽速将被捕者送交“最高法院刑事裁判所”裁决,从10月24日起连续三天对李尔本进行审判。李尔本在审判中表现异常勇敢、善辩以及具有渊博的法学知识,他否认审判的合理性,拒绝脱帽,要求给他以完全的答辩自由。他对法院的控告逐一进行驳斥,使法官陷入张口结舌、无以对答的境地。检察长以为可以抓住李尔本揭发政府的小册子作为把柄借以定罪,要求在法庭上宣读,结果反而使法庭变成宣传李尔本思想,控告克伦威尔的场所。李尔本博得旁听群众更大的同情与拥护,最后审判官不得不宣判李尔本无罪,在场群众发出暴风雨般欢呼声达半小时之久,李尔本不愧是一位热情而勇敢的民主主义战士。0年夏克伦威尔与李尔本关系似乎解冻,1年他再度遇到问题,马腾帮忙也不管用。2年1月李尔本被罚0镑,逐出英国。6月他返回英国,反对放逐令的合法性。年6月21日审判,但没说他与王党勾结,只说他非法进入国家。李尔本把审判推迟到7月1日,但这段时间不仅平等派争取到时间,对政府来说也是。执政当局畏惧其影响,下令监禁李尔本于伦敦塔,后迁移至泽西岛。直到他逝世前才获得自由,结束他长期的、时断时续的囹圄生活。他在晚年感到幻想破灭,开始滋长和平主义思想,加入教友派。平等派运动在年以后也渐趋于低潮,到了克伦威尔实行军事独裁的护国时期(—0年)则在政治舞台上消失。

王军卷土重来

(一)革命阵营内部的分裂给国王和保王党人以可乘之机,7年11月11日查理一世从纽马克特逃往南方的怀特岛,他一面同长老派谈判,一面又秘密同苏格兰人谈判并缔结秘约。同时加紧煽动各地王党叛乱,以挑起新的战争。8年2月保王党人在西南部发动叛乱,第2次内战爆发。大敌当前革命阵营各党派重新谋求团结,克伦威尔答应战胜王军后实行《人民公约》,将查理一世交付法庭审判,革命阵营的团结保证第2次内战的胜利。战争在威尔士、东部和北部个地区进行,5月日克伦威尔亲率议会军精锐部队5个团近0人出征威尔士,议会军迅速攻占丹比、齐普斯托等地。至5月底叛军被迫退至港口城市彭布鲁克,企图负隅顽抗。克伦威尔对该城进行几次强攻,但因城防工事坚固均未得手。最后议会军调来重炮猛轰叛军工事,终于于7月11日攻克彭布鲁克,顽固的保王党人、要塞司令波耶尔被迫投降。与此同时费尔法克斯率7个团向肯特郡进军,6月1日在梅德斯通大败叛军,接着横穿肯特郡扫荡叛军各孤立据点。戈林率领叛军四千人企图袭击伦敦,但响应者寥寥无几。戈林被迫调头北上埃塞克斯郡与查尔斯·卢卡斯爵士指挥的叛军会合,一起开往科尔彻斯特,但遭到费尔法克斯等人统率的议会军的围攻,直到8月底东部各地的叛军才被彻底击败。

(二)正当议会军分头平息叛乱之时强大的苏格兰军队对英国构成巨大威胁,苏格兰人在第1次内战中曾是英国议会军的盟友,但是随着英国革命的深入发展,苏格兰长老派右翼转而支持查理一世。8年4月苏格兰议会向英国议会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允许国王返回伦敦,解散独立派和其他民主教派等。苏格兰人企图乘议会军被牵制在南威尔士和英格兰东部之机挥师南下直奔伦敦,把查理一世重新扶上王位。但汉密尔顿指挥的苏格兰军主力多为新征入伍的士兵,他们训练差、装备缺,加之门罗指挥的另一支苏格兰军未能及时与之会合,因此苏格兰军队推进速度十分缓慢,克伦威尔因此赢得时间。克伦威尔攻占彭布鲁克后立即率六千人的精锐部队挥师北上迎击苏格兰军,这是一次漫长而艰苦的行军。行军途中大雨滂沱,士兵衣衫不整,靴袜磨破,但他们却毫无怨言。他们深知他们是为正义事业而战,为反对专制王权而战。他们冒雨前进,从广漠荒凉的威尔士草原来到满布矿坑的北部山区。7月27日克伦威尔的先头部队与兰伯特指挥的北部骑兵会合,8月5日克伦威尔抵达诺丁汉,8日进入约克郡的道恩凯斯特。12日在里兹和约克城之间与兰伯特会师,比预定时间提前6天,两军会合后议会军总人数达到人。

(三)与此同时苏格兰军队则沿西部大道,经坎伯兰、威斯特摩兰和兰开夏向南推进。由于部队行动迟缓,2.4万多人的兵力散布在里布尔河谷,南北伸展十五六英里。当时克伦威尔的军队就在附近,而且正在准备发动进攻,但汉密尔顿公爵却固执地认为克伦威尔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赶到这里。8月16日他把大本营迁到里布尔河以北的普雷斯顿,8月17日克伦威尔首先向位于苏格兰军左侧的英国王军兰代尔部发起猛攻,兰代尔率部依托有利地形进行顽抗,同时请求汉密尔顿增援。但汉密尔顿的援军迟迟未到,经过4个小时的激战议会军终于击溃王军,克伦威尔乘胜直扑苏格兰军。当时苏格兰军正在匆匆抢渡里布尔河,多数人已经过河,只有汉密尔顿率两团步兵、几营骑兵在河右岸掩护。克伦威尔立即率兵将河右岸的敌军击溃,并渡河追击。次日晨议会军继续追击苏格兰军,在距普雷斯顿15英里处的威根追上苏格兰军,克伦威尔立即率部插入敌阵,将其后卫部队切成数段并分而歼之。议会军连战皆捷后士气大振,19日又继续穷追敌军,苏格兰军虽人数居多但连战皆败而无心恋战。汉密尔顿率部退至沃林顿附近,企图依托一条地形有利的山隘突然杀个回马枪,双方进行苏格兰军入侵以来最激烈的战斗。结果克伦威尔军夺取山隘,随后又夺占沃林顿附近默西河上一座桥梁。苏格兰军因退路被断而陷入一片混乱,大部人马投降,汉密尔顿率少数残余退往斯特拉福德郡。

(四)克伦威尔把追歼汉密尔顿的任务交给兰伯特,他本人则率部北上跟踪监视退往边境的门罗指挥的另一支苏格兰军。8月25日汉密尔顿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向兰伯特投降,至此第2次内战以英国议会军粉碎苏格兰军和王军的进攻而告结束。英国内战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专制王权之间的大搏斗,通过战争封建腐朽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专制王权被推翻,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确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统治地位。第2次内战结束后根据议会的判决,查理一世于年1月0日被处死刑。同年2月议会通过决议废除上院和王权,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至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顶点。英国内战在英国军事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是英国近代正规陆军创建之始,战争中创立的新模范军是新型的资产阶级军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支正规陆军。新模范军在许多方面具有近代正规军的特色,军费由国家预算拨款,保证军需物资的供应和官兵薪饷的支付;实行统一军服,统一编制,统一纪律;由总司令对全军实施统一的指挥等等。议会颁布的强制募兵制是近代征兵制的雏形,它保证新模范军有充足的兵源。在战争中议会军在克伦威尔等人的指挥下实行积极、进攻、力争主动的战略,依靠广大民众的支持先后击败王军和苏格兰入侵军,保证革命的胜利。

(五)新贵族和资产阶级虽然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和在英国内战中起到领导作用,但广大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则是革命的主力军,他们不仅是新模范军的基础,而且还以组织民兵、自发武装等形式给议会军以巨大的支援。英国内战中涌现出的杰出将领克伦威尔等人在骑兵战术的运用上颇有创新主要表现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以骑兵实施长途奔袭。第2次英国内战中苏格兰军利用英国议会军被牵制在南威尔士和英格兰东部之机企图挥师南下直取伦敦,当时议会军处境极为不利。克伦威尔在攻占彭布鲁克后率精锐骑兵从南威尔士直奔英国北部,经过近1个月的长途行军突然出现于苏格兰军的翼侧,迫其陷入被动;另一方面是骑兵横队战术的创新,骑兵横队战术是三十年战争期间由瑞典人创造的。其主要特点是将骑兵列成三四排的横队,对敌军翼侧实施快速迂回,以一次猛烈的突击击溃敌军。这一战术曾经在三十年战争中被广泛运用,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其缺陷是一次冲锋结束后胜利者就四散追击或奔向敌方营地去掳取物资和辎重。骑兵在一次冲锋胜利后就难以重新聚拢,形不成新的突击拳头。而克伦威尔的骑兵经过严格的训练虽然也采用横队战术,但他们所依靠的是优势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一次冲击。他们在训练中学会听令止步、旋转,成一个集团或几个小队作战,成为灵活而又坚强的战斗群体。在战斗中他们快速而又有条不紊地向敌冲击,胜利后能重新集结起来,向敌步兵或另一侧敌骑兵实施侧后攻击。在马斯顿草原之战和纳斯比之战中,克伦威尔的骑兵战术与鲁珀特亲王的骑兵战术形成鲜明的对照。

(六)议会军之所以能战胜王军和苏格兰入侵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议会军一方进行的是正义战争,力量对比上占优势等客观原因之外,议会决定创建正规军和克伦威尔等将领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等主观因素也起到重要的作用。8年9月克伦威尔去世,此后在高级军官和议会之间展开争夺权力的斗争,国内政局动荡。驻扎在苏格兰的蒙克将军率军回到伦敦,并与亡命法国的查理·斯图亚特达成复辟协议。0年4月4日查理发表《布雷达宣言》,表示宣言发布后40天之内向国王表示效忠的一切革命参加者,可予宽大赦免。布雷达宣言是0年查理·斯图亚特在荷兰发表的宣言,17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处死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英国成立共和国。8年9月日“护国主”克伦威尔病逝,其子理查·克伦威尔继任护国主,政权为一些高级军官所控制。国会中长老派议员和新贵族不满军官会议独揽大权,密谋与越往法国的查理之子复辟帝制。0年2月他们利用驻防苏格兰的暗藏工党分子蒙克将军的军事力量控制政局,并派蒙克与查理·斯图亚特进行谈判。0年4月4日蒙克与查理·斯图亚特达成协议,查理·斯图亚特在荷兰发表《布雷达宣言》,宣言中提出项承诺:对于在革命期间所发生的土地和财产变动予以保障;大赦一切革命的参加者;保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此宣言是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让步,5月8日国会宣布查理·斯图亚特为英国国王。0年5月查理回到伦敦登位,即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年查理二世死后其弟詹姆斯继位,即詹姆斯二世。年辉格党和托利党发动光荣革命废黜詹姆斯二世,迎接其女儿玛丽和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到英国来,尊为英国女王及国王(即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并确立君主立宪君主制。

奥利弗·克伦威尔

(一)奥利弗·克伦威尔(年4月25日—8年9月日)出生于英国亨廷登郡,英吉利共和国首位护国主(年5月—8年9月日在任),英国政治家、军事家、宗教领袖。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独立派的首领。曾逼迫英国君主退位,解散国会,并转英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英吉利共和国,出任护国公,成为英国事实上的国家元首。年4月25日奥利弗·克伦威尔出生于亨廷登郡的一个中等贵族家庭,克伦威尔家族在当地算是很有名望的世家大族,其祖父亨利·克伦威尔曾受封“黄金骑士勋章”,与其同名的伯父也曾受封勋爵。当年克伦威尔首次以亨廷登议员的身份进入下议院时,他的家族当中还有另外九个人在英国国会中担任议员。不过克伦威尔的父亲和克伦威尔本人都不是家族之中的长子,并没有继承到爵位。虽然克伦威尔从未提到自己是一名清教徒,但关克伦威尔自幼的所有教育皆是清教徒式的,他家乡学校校长同时也是教区牧师比尔德是对其思想形成有影响的重要人物之一。克伦威尔17岁时进入剑桥大学西德尼·苏赛克斯学院就读,当时学院的院长为沃德。沃德为当时英国出名的清教分子,在他主持之下的西德尼·苏赛克斯学院甚至被坎特伯雷大主教劳德指控为“清教主义的温床”,克伦威尔就是在这种充满浓厚清教主义的环境当中就学成长的。

(二)克伦威尔在剑桥就读仅仅一年时间便因为父丧而返乡,年迎娶伊丽莎白·布契尔为妻并迁出亨廷登郡,原因可能是由于负担不了庞大的家计,这个时期也有他的宗教信仰变得更加虔诚的记载。年他继承伯父理查德·克伦威尔的遗产后经济状况才有所改善,紧接着在同一年他第一次当选为国会议员,展开他政治生涯的第一步。克伦威尔在第一次担任国会议员的任期当中并无太多的建树,仅仅有他对宗教事务作过几次发言的记载。国会解散之后他回到原本朴实的生活,不过开始热心参与地方政治事务,前述他率领沼泽地区居民向贵族抗争的事件就发生在此期间。这使得他在地方上的声望越来越高,也因此使他在年第二次获选担任议员之职,并开始活跃于政坛。在他的青年时期英国被各教派之间的纠纷弄得动荡不安,在任的国王信仰并且想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克伦威尔自己是一个农场主和乡绅,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年他被选进议会但是为期不长,因为翌年国王查理一世就决定解散议会独自一人统治国家,直到年在对苏格兰人作战需要资金的情况下才召集一个新议会,克伦威尔又当选为议员。新议会强烈要求国王不再实行专制统治,反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封建统治,参与起草《大抗议书》等文献。但是查理一世不甘屈从议会,于是2年在忠实于国王和忠实于议会的军队之间爆发一场战争。克伦威尔站在议会一边,他返回亨廷顿组织一支骑兵队同国王作战。2年8月第一次内战爆发后克伦威尔组建60人的骑兵队,10月参加埃奇丘陵之战。

(三)年月晋上校,5—10月率部参加格兰瑟姆、盖恩斯伯勒和温斯比之战,连战皆捷。同年参与组建东部联盟军,4年1月擢升为中将,任东部联盟军骑兵司令。7月在马斯顿草原之战中击败王党军扭转战局,其部队被誉为“铁骑军”。但是由于缺乏统一指挥未能乘胜追击,因而坐失战机。由埃塞克斯伯爵指挥的一支议会军却在西南地区被王党击溃,鉴于严重的军事斗争事实,不得不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来加强议会军的战斗力。作为中等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代表的独立派领导人克伦威尔就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他为了吸收那些具有反封建王党决心的人到军队中来,很注意从农村中那些笃信清教的中下层农民中招募士兵,还任命一些下层社会出身的人担任中下层指挥官。12月克伦威尔向议会提出军队改组方案,主张废除雇佣兵制,实行募兵制,建立编制完备、指挥统一的正规军。5年4月克伦威尔任新模范军副总司令兼骑兵司令,6月1日克伦威尔率部赶到纳斯比与托马斯·费尔法克斯会合。6月14日双方在纳斯比附近展开决战,清晨议会军为诱使王军速战,根据克伦威尔的建议从高地顶部稍微后撤。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右翼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高地上冲向正在爬坡的兰代尔的骑兵,费尔法克斯的步兵也与国王亲自指挥的步兵交上手。克伦威尔的骑兵冲入敌阵猛砍猛杀,将兰代尔的骑兵击溃。

(四)但王军步兵却向费尔法克斯的中路步兵发起猛攻,费尔法克斯高擎战旗率部拚命抵抗。王军攻势太猛,而且议会军步兵多缺乏战斗经验,被迫开始后退。在此紧急关头中克伦威尔除留1个团继续监视兰代尔的残部外,集中其余的骑兵向王军步兵的侧后猛冲。王军步兵遭到前后夹击而顿时大乱,因此迅速溃散。鲁珀特攻占纳斯比村后匆匆返回战场,发现王军已溃不成军。他与国王会合后收集残部企图再战,但议会军铺天盖地地冲杀过来,王军官兵吓得魂飞魄散而四散逃命。王军主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从此王军一蹶不振。6年战争结束后查理一世成了阶下之囚,而克伦威尔则被认为是议会方面最成功的将军。但是和平并没有到来,因为内部发生分裂,各派别间存在着根本的分歧,还因为国王对此了如指掌而未有求和之意。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为抗衡长老派控制的议会,表示答应士兵的要求,拒绝执行议会遣散军队的命令。军队官兵为防止国王与长老派勾结,于7年6月把国王从赫姆比城堡押到军队大本营纽马克特控制起来。克伦威尔为保持独立派对军队的领导权成立以高级军官为主体,吸收士兵鼓动员参加的全军会议,代表全军讨论和决定重大问题。同年6月5日全军会议通过《庄严协约》和《军队声明》,以全军名义拒绝执行议会解散军队的命令,提出补发军队欠饷、实行政治改革等要求。8月6日在伦敦群众的支持下军队开进伦敦,许多长老派议员仓皇逃走,独立派掌握议会的实权。

(五)7年8月1日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发表《军队建议纲目》,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并以此为基础与国王进行谈判,但遭到国王的拒绝。独立派的政治主张完全忽视广大士兵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引起平等派的不满。士兵鼓动员发表自己的政治纲领《人民公约》,针锋相对地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在10月28日召开的帕特尼会议上两派进行激烈的辩论,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反对平等派的议会下院掌权和普选的主张,极力为上院和国王辩护,史称“普特尼辩论”。普特尼辩论是英国革命时期独立派高级军官和平等派进行的一场辩论,为解决两派围绕未来国家政治制度问题产生的分歧,7年10月28日在伦敦郊外的普特尼教堂举行全军会议,就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展开讨论。参加者主要有独立派高级军官克伦威尔和艾尔顿,平等派代表雷因波罗、塞克斯比、魏尔德曼和皮蒂等,争论的焦点是国家政权形式和普选权。首先围绕国家政权形式问题展开,独立派主张保留国王和上院,认为由国王和上院组成的政府是世界上最公正的政府,《人民公约》的原则会导致流血斗争和内战,取消君主制将导致国家的崩溃。平等派一致要求废除君主制和上院,由人民和人民选举的下院行使最高权力。在选举权问题上平等派坚持普选权的原则,认为生而为英国人的全体居民都应享有“自然权利”,如果没有发言权也就没有服从政府的义务。独立派则竭力反对普选权原则,认为选举权应有财产资格限制,实行普选权会造成对私有财产的威胁。两派分歧难以调和,未获结果。11月8日克伦威尔下令中止会议,因互相不能容忍导致15日的魏尔事件。

(六)魏尔事件是英国革命时期独立派高级军官镇压平等派士兵的事件,7年11月15日平等派利用军事统帅部指定七个团队在魏尔集会举行军事检阅的机会,另发动两个团队参加举行示威。其中罗伯特·李尔本团队的士兵们把《人民公约》中的口号“给英国以自由”“给士兵以权利”贴在帽子上,雷因波罗手持《人民公约》冲向费尔法克斯但未成功。因未作充分的准备,罗伯特·李尔本团队未得其他团队支持,克伦威尔乘机逮捕为首者。共有十四名平等派成员被捕,其中三名被判处死刑。平等派受到严重打击。11月9个团队的士兵帽子上贴着《人民公约》和“给人民自由,给士兵权利”的标语举行武装示威。在此情况下克伦威尔决定进行镇压。11月11日在全军会议上他以武力驱逐与会的士兵鼓动员,强令解散全军会议,其职能由军官组成的军事委员会取代。革命阵营内部的分裂给国王和保王党人以可乘之机,7年11月11日查理一世从纽马克特逃往南方的怀特岛。他一面同长老派谈判,一面又秘密同苏格兰人谈判,并缔结秘约。同时加紧煽动各地王党叛乱,以挑起新的战争。8年2月保王党人在西南部发动叛乱,第二次英国内战爆发。大敌当前革命阵营各党派重新谋求团结,克伦威尔答应战胜王军后实行《人民公约》,将查理一世交付法庭审判,革命阵营的团结保证第二次内战的胜利。

(六)战争在威尔士、东部和北部三个地区进行,5月日克伦威尔亲率议会军精锐部队5个团(0人)出征威尔士,议会军迅速攻占丹比、齐普斯托等地。至5月底叛军被迫退至港口城市彭布鲁克,企图负隅顽抗。克伦威尔对该城进行几次强攻,但因城防工事坚固均未得手。最后议会军调来重炮猛轰叛军工事,终于于7月11日攻克彭布鲁克,顽固的保王党人、要塞司令波耶尔被迫投降。正当议会军分头平息叛乱之时强大的苏格兰军队对英国构成巨大威胁,苏格兰人企图乘议会军被牵制在南威尔士和英格兰东部之机挥师南下直奔伦敦,把查理一世重新扶上王位。但詹姆士·汉密尔顿指挥的苏格兰军主力,因此苏格兰军队推进速度十分缓慢,克伦威尔因此赢得时间。克伦威尔攻占彭布鲁克后立即率六千人的精锐部队挥师北上迎击苏格兰军,7月27日克伦威尔的先头部队与兰伯特指挥的北部骑兵会合。8月5日克伦威尔抵达诺丁汉,8日进入约克郡的道恩凯斯特,12日在利兹和约克之间与兰伯特会师,比预定时间提前6天。两军会合后议会军总人数达到人,与此同时苏格兰军队则沿西部大道,经坎伯兰、威斯特摩兰和兰开夏向南推进。当时克伦威尔的军队就在附近,而且正在准备发动进攻,但汉密尔顿公爵却固执地认为克伦威尔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赶到这里。8月16日他把大本营迁到里布尔河以北的普雷斯顿,普雷斯顿战役爆发。

(七)双方进行苏格兰军入侵以来最激烈的战斗,结果克伦威尔军夺取山隘,随后又夺占沃林顿附近默西河上一座桥梁。苏格兰军因退路被断而陷入一片混乱,大部人马投降,汉密尔顿率少数残余退往斯特拉福德郡。克伦威尔把追歼汉密尔顿的任务交给兰伯特,他本人则率部北上跟踪监视退往边境的门罗指挥的另一支苏格兰军。8月25日汉密尔顿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向兰伯特投降,至此第二次内战以英国议会军粉碎苏格兰军和王军的进攻而告结束。普雷斯顿战役是第二次英国内战中的一次战役,年7月汉密尔顿公爵率领的苏格兰军入侵英格兰北部,由朗格代尔等指挥的王党军队协同叛乱。克伦威尔率新模范军北上迎击,于8月16日到达普雷斯顿。他利用汉密尔顿和朗格代尔两军分散在里布尔河两岸的弱点,决定对敌军进行各个击破。8月17日克伦威尔发动进攻,他令其军队插入朗格代尔和汉密尔顿两支队伍之间。首先以全力击溃朗格代尔,并于翌日占领里布尔河北岸,切断汉密尔顿北退之路,歼灭苏格兰军主力。随后又进行追击俘敌一万,活捉朗格代尔和汉密尔顿,此战役奠定议会军最后胜利的基础。由于英国内战已经结束,建立一个新政府的时机应该到来,但是还存在着实行立宪政体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克伦威尔的有生之年从未得到解决。这位清教徒将军能够领导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军队赢得胜利,但是他的威望却不足以解决他的支持者中间存在着的社会冲突,不足以使他们对一部新宪法取得一致意见。这些社会冲突和宗教冲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宗教冲突使新教徒内部四分五裂并同罗马天主教划清界限。

(八)当克伦威尔开始执政时年组成的议会所保留的成员都属于一个数目不多、无代表性、过于激进的少数派,即所谓的残余议会。起初克伦威尔想要通过谈判来进行新的选举,但是当谈判破裂时他就用武力解散残余议会(年4月20日)。从那时起直到8年克伦威尔去世为止,曾先后成立和解散三个不同的议会,采用两部不同的宪法,但都未能发挥作用。在此整个期间克伦威尔靠军队的支持来维系统治,实际上他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但是他多次试图建立民主政体和坚持拒绝别人给他加冕,其目的是表明他不想实行独裁统治,他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的支持者们创建不出一种切实可行的政体。从年到8年间克伦威尔使用护国主的头衔统治着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在4年9月召开的议会中有些议员企图限制克伦威尔和军队的权力,克伦威尔于5年1月解散议会。5年月克伦威尔在镇压一次保王党的叛乱后将全国划分为11个军区,各由一名少将统治。7年5月25日议会向克伦威尔提出《恭顺的请愿和建议书》,主张恢复君主制和上议院,由克伦威尔当国王,议员由他直接任命,削减国务会议的权限等。克伦威尔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由于害怕高级军官的反对,未敢接受国王的称号,但同意其他要求。8年初克伦威尔再次解散议会,进一步加强独裁统治。

(九)2年英国内战爆发时国会只掌握一些地方民兵,议会军因为军队质量不够高,一再丧失战机,甚至王军险些攻入伦敦。紧急情况下克伦威尔自己出钱组建一支骑兵,兵源主要是信奉清教的自耕农。这支军队以纪律严明、战斗热情高著称,其士气远远超过查理一世所率王军,为日后的胜利打下基础。4年末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中取得的有利战果由于长老派的将领指挥议会军不利,两次放跑国王,给了王军喘息之机。这引发广大群众的不满,独立派的主要将领奥利弗·克伦威尔在议会上弹劾长老派的将领。克伦威尔还说除非国会加强军事实力,否则战争永远不会结束。在独立派议员的支持下以及广大群众的压力下,议会开始改组军队。4年这支军队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中大败王军,使得战局出现转折,这支军队还获得“铁骑军”的称号。4年12月19日下院首先通过《自抑法》,规定议会议员不得担任军职,这样埃塞克斯、曼彻斯特等人被迫交出军权。5年1月下院又通过《新模范军法案》,规定建立一支人数为2.2万的新模范军,其中骑兵约占1/,统一指挥全军;全军实行统一的军服,统一的纪律,统一的编制;为保证足够的兵员,决定实行强迫募兵的原则等。这两项法案随后获得上院的批准,由此英国历史上第一支正规军成立。克伦威尔在托马斯·费尔法克斯的强烈要求下兼任副总司令、骑兵司令,因此克伦威尔是《自抑法》下惟一在军队和议会中同时有职务的人,这使得独立派掌握军队的实权。当新军由克伦威尔统率时在邓巴战役和伍斯特战役中取得两次巨大胜利,年共和国在英国成立后新模范军成为镇压人民运动的工具。

(十)邓巴战役是英国内战中的战役,英国内战中克伦威尔率领国会派军队1.4万人与大卫·莱斯利率领的苏格兰保王派军队2.7万人于0年9月日在邓巴进行的一次战斗。由于莱斯利错误地决定离开邓巴附近高地上的一个坚固阵地,前去攻打国会派军队,结果反被克伦威尔率部击溃。此次战斗中国会派军队仅伤亡0人,而苏格兰保王派军队伤亡人、被俘人。伍斯特战役是英国革命时期平定苏格兰王党叛乱的一次战役,1年春在邓巴战役中被击溃的苏格兰人重组军队,8月在查理·斯图亚特(即后来的查理二世)率领下攻入英格兰。正在苏格兰作战的克伦威尔闻讯掉头追击,在9月日邓巴战役周年之日率军向盘踞在英格兰中部城市伍斯特的苏格兰军发动强攻。经三小时激战被围的苏格兰军队几乎全部被歼,死者三千,俘虏九千,全部军官被俘。查理·斯图亚特出逃,后克伦威尔将苏格兰并入英国,4年4月发布合并的命令,苏格兰议会被取消,在英国议会里增添三十个议席给苏格兰的代表。年英国内战以王党的彻底失败告终,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以独立派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排斥了长老派而执掌政权。然而爱尔兰已成为起义者、国外王党分子和欧洲敌对国反对共和国的跳板和基地,这样对于英国新的统治者来说征服爱尔兰已成刻不容缓的事情。

(十一)年月5日克伦威尔被任命为远征军总司令和爱尔兰总督,8月1日克伦威尔率领1.2万精兵分乘10艘船舰向都柏林进军。8月15日克伦威尔在都柏林登陆,稍事休整后即引兵北上,于9月日包围德罗赫达。城陷后克伦威尔下令将城内投降之敌以及男女居民全部杀光,大屠杀整整进行两天,死难者达名人,卡林福德和纽里的守军不战而降。10月克伦威尔挥兵南下夺取另一要塞韦克斯福德,克伦威尔部队攻入城内,在大街和广场上有俘虏被他们屠杀。克伦威尔乘胜攻克新罗斯、瓦特福、科克等城镇,年底爱尔兰的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都落入共和国军队手中。战争进入0年后克伦威尔又取得一系列胜利,月在攻下基尔肯尼后“天主教联盟”被迫解散。但是爱尔兰人并没有放弃斗争,他们利用英国人进军爱尔兰内陆所遇到的山地和沼泽的困难处境同英军展开英勇的游击战,特别是5月克伦威尔攻打克朗梅尔时吃了一个大败仗,名英国官兵被歼灭。克伦威尔无论在英格兰还是在爱尔兰的战场还从未遇到这样大的损失,克朗梅尔战役结束后英军在爱尔兰的胜利大局基本奠定。这时英国与苏格兰的关系极度紧张,克伦威尔奉召于5月26日回国,他的后继者继续向爱尔兰腹地进军。1年6月北方重镇累特尼被攻陷,2年5月西部重镇戈尔韦也陷入英军手中,至此爱尔兰全境基本被英军控制。

(十二)由于爱尔兰被英国征服,复辟势力企图利用爱尔兰达到复辟的阴谋破灭,于是他们又与苏格兰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得知这个消息后0年7月克伦威尔远征苏格兰,到2年5月苏格兰人停止抵抗,4年苏格兰被合并于英国。征服苏格兰意味着英国复辟势力又一次被挫败。查理一世的被处死像征着英国内战迈入一个新纪元,即没有国王的时代来临。克伦威尔率领着国会中的独立派和军队中的平等派将国王送上断头台,他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是该选择什么样的政体来统治这个国家。关于政体的选择并非这时才第一次提出来讨论,在7年的普特尼会议时独立派和平等派之间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这个问题,当时查理一世尚在,克伦威尔的独立派希望由国会对王权加以制衡,进而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而平等派则希望废除君主制,但对于废除君主之后英国应采什么政体,平等派的意见并不太一致,但所有平等派都一致坚持废止王权和进行普选。第二次内战爆发后克伦威尔放弃他原本坚持的护卫王权立场,转向和军队中的平等派合作共同对抗查理一世。但克伦威尔的政治主张并没有转向,仍然认为君主立宪制度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政体。与平等派的妥协只是他的权宜之计,以致于在处死查理一世后克伦威尔并没有按照人民协定中的建议解散国会重新进行全国普选,而是暂时性地建立起一个名为国务会议的机构来接掌原本属于国王的行政权。国务会议原本是克伦威尔在“建议事项”中的构想,这个国务会议由克伦威尔暂时担任议长,而成员由原本的下议院中选出。

(十三)年12月17日克伦威尔依照政府组织法成为统治英格兰、苏格兰以及爱尔兰的护国主,政府组织法规定护国主为终身职,国会依然存在,在第一任国会选出之前则由护国主和他所推选的国务会议成员进行统治。清洗事件之后国会中留下来的议员都是属于独立派的,因此国务会议事实上就是由克伦威尔和独立派把持的。克伦威尔在将虔诚的人们统一起来的这个终极目标当中被包含于内的不只是他本身所属的清教徒教派,还有其它各种教派甚至是犹太人,这种统一和中世纪所谓的“基督教共和国”理论有些不同。基督教共和国所寄望的是世界由单一政治实体和单一宗教所构成,是一种政治和宗教皆达到统一的状况,而克伦威尔所谓的统一则是单纯希望信仰各个不同教派的人能在政治方面达成统一,而非要求宗教上的统一。而且克伦威尔并不希望这种统一依靠的是武力和强迫,而应依靠智慧以及理性。克伦威尔对于信仰当中的“形式”,也就是教会组织、仪式等并不太重视,他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21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