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记录袁隆平在江苏房子里面有

2023/2/22 来源:不详

交汇点讯22日中午噩耗传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图片来自新华社

袁隆平与江苏也有很深合作。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熟分中心暨端木银熙水稻育种研究推广研究中心,便是袁隆平在华东地区设置的唯一分中心。中心成立时(年10月18日),袁隆平曾站在常熟“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常优09-3”试验田头,捧着沉甸甸、金灿灿的大粒稻穗,袁隆平说:“好啊,这个杂交粳稻有望突破亩产公斤。”

这位当时81岁的老人有着惊人的体力,除去睡眠,在常熟仅露面1个半小时,便旋风般离去。在从常熟去上海虹桥机场的路上,新华日报记者获得了宝贵的独家采访时间,得以与“中国杂交稻之父”对话。

以下为专访全文:

9月19日,“中国杂交稻之父”袁隆平指导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籼稻试验田平均亩产.6公斤,创我国大面积水稻亩产最高纪录,举世瞩目。10月18日,站在常熟“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常优09-3”试验田头,捧着沉甸甸、金灿灿的大粒稻穗,袁隆平说:“好啊,这个杂交粳稻有望突破亩产公斤。”这一天,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熟分中心暨端木银熙水稻育种研究推广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这是袁隆平在华东地区设置的唯一分中心。这位81岁的老人有着惊人的体力,除去睡眠,在常熟仅露面1个半小时,便旋风般离去。在从常熟去上海虹桥机场的路上,本报记者获得了宝贵的独家采访时间,得以与“中国杂交稻之父”对话。

“房子里有什么看头?下田。”

上午9:40,袁隆平来到常熟分中心。刚刚走进大楼,他忽然止住脚步:“房子里面有什么看头?实验室都差不多嘛,下田。”

天高云淡,秋风送爽,试验田果然与一般稻田风景不同。秆高、穗大、颗粒饱满的杂交粳稻已进入收获季节,稻浪金黄,煞是好看。走在田间,袁隆平面部表情有了微妙变化,一块块田看过去,像看到自家孩子般亲近,脸上忍不住漾出笑意。64岁的端木银熙陪在袁隆平身边,边看边聊,遇到1米宽沟渠,袁隆平一个箭步跨过去。中国杂交稻技术全球领先,但是其他育种专家因为与袁隆平处于同一个时代,都只能被冠以“袁隆平式的人物”。常熟农科所的端木银熙便被称为“江苏袁隆平”。

端木团队经过30多年的努力,完成数十项创新成果,育种技术处于国内先进行列。他们的育成品种在全国各地已累计推广万亩,增产10亿多公斤,增收16.2亿元。“我们有20多个杂交粳稻的组合,其中常优1-5号五个组合都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字号’。现在测算出来,有8个品种亩产是超公斤的。”

“籽黄秆子青,我们湖南话讲就是色相好。”袁隆平摸着稻穗说。亩产公斤、公斤……越往深处走,试验田产量越高。“田里多好,房子里有什么看头。”袁隆平忍不住又感慨。“下面有两块田是接近公斤的。”“公斤哩,去看。”袁隆平招呼他的助手们。站在“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常优09-3”田边,袁隆平仔细向技术人员询问穗数、颖花数、结实率、粒重、阴雨多长、有没有台风……“起码还有半个月才能熟。算一下呢,可以啦,有望超公斤。今年你们才搞两三亩,争取明年搞百亩”。离开这里时,秘书特地为他折下一枝沉甸甸的公斤攻关杂交粳稻稻穗,带回湖南。

杂交粳稻亩产也要攻克公斤,进军公斤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全国有6个分中心,为什么要在常熟建立分中心?

袁隆平说,主要是要发展杂交粳稻。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粳稻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年我们在天津开杂交水稻大会时,全国杂交粳稻的面积不到万亩。当时提出的目标是要在五年之内发展到0万亩,每亩增产公斤。任务到现在没有完成,还只有多万亩。”

袁隆平交给常熟分中心三个任务。一是,在长江中下游进一步扩大杂交粳稻,为实现全国种0万亩杂交粳稻、每亩增产公斤作贡献;二是,攻关亩产公斤,向公斤迈进。“攻关以后要推广应用,希望能覆盖整个长江中下游。示范田亩产公斤,大面积生产能够达到亩产公斤。”第三,要争取三分地养活一个人。

事实上,在过去多年的交流与合作中,袁隆平早已与端木银熙结缘。年,端木就参与了袁隆平的科研课题“超级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在海南三亚,他们的育种试验田只隔了一条窄窄的田埂。早上,二人常常在田头碰面,相视一笑后各自开始工作。“作为一个县级农科所,常熟农科所非常好,我非常满意。加入我们中心,对常熟大有好处,今后他们会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国家级项目。这对他们会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超级科技明星“粉丝”无处不在

“袁老师,我在深圳工作,正在这里等飞机,跟你问个好。”研究超级稻的袁隆平,同样是超级明星。在常熟田头,他被摄像机包围;在上海虹桥机场,有人上来主动握手、问好、致敬,还有人尾随惊呼:“是袁隆平吗?他太伟大了!”

袁隆平匆匆忙忙赶回长沙,是因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南苏丹共和国领导人要见他。在这个贫困的新国度里,解决温饱是个大问题。“我年纪大了,不能跑到南苏丹去帮他们,我的助手肯定会去。”从美国到非洲,都有袁隆平的杂交稻,去年在国外种到5多万亩,今年达到多万亩。袁隆平派出了他团队的邓小林担任中国援非项目的总顾问,去年仅提供给马达加斯加的杂交水稻种子就有56吨,今年吨。“中国13亿人口温饱没有问题了,但是全世界还有10亿人吃不饱饭,我们要用中国好的经验、品种、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问题。”袁隆平团队无疑已是中国最成功、最亮眼的农技团队。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邓华凤说,中心是一个老中青结合的团队,创新能力非常强。袁隆平是标杆,下面有“八大金刚”(40年以上水稻研究经历)、“十三太保”(20年以上水稻研究经历),拥有30多名博士,都是从事10年以上水稻育种的人员。经常有外国公司来中心高薪挖人,邓华凤也经常面临这种诱惑。“我们不离开,都是被袁老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身处光环之中,袁隆平却没忘让记者呼吁:现在基层农技人员、农技推广站问题很多。很多新技术、新品种都要靠县、乡一级的农技站去推广,但农技人员工作辛苦,工资不高,地位也低,国家应该在这个方面扶持一下,待遇提高一点,经费多给一点,为他们创造好的条件。

新华日报记者李仲勋王晓映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29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