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的

2023/5/3 来源:不详

自古以来,温饱问题都是人们生存的底线。几十年来,我国由“吃不饱”到“吃饱”,再到“吃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这将近14亿人的日常口腹之欲是如何被满足的?这要从一粒粒种子说起。

袁隆平:让所有人不再挨饿

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时年48岁的袁隆平因成功研制“三系配套”杂交水稻站在领奖台上,接受了国家领导人的颁奖。在这之前,袁隆平的研究工作是在重重阻力下进行的,而自此之后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则是乘着科技的春风一路向前。

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由于自己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亲身体会到了挨饿的滋味,因此,袁隆平钟情于水稻研究的初衷其实很简单:不让自己饿着,不让农民兄弟饿着。在当时,水稻杂交还属于世界难题:水稻属于雌雄同花,由它们自行交配出的种子质量无法保障。只有培育或找出一种没有雄蕊(或雄蕊退化)的稻株,再用其他稻株(如野稻)雄蕊进行杂交,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和高产量的水稻。年7月,在袁隆平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实习农场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经过人工授粉,这株没有雄蕊的水稻结出了数百粒种子。

年袁隆平创新性地提出“三系配套”杂交水稻理论。“三系配套”是指3种具有特殊“能力”的水稻组合生产出的杂交水稻。其一就是没有雄蕊或雄蕊退化的母稻株——不育系;其二是能与不育系授粉并结实,使不育系的后代仍保持其雄性不育特性的水稻——保持系;其三是一种让不育系恢复正常功能的水稻——恢复系,此系与不育系杂交后,新产生的杂交稻种子能自交结实,供稻田大量生产应用。袁隆平用“三系配套”培育的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稻“南优2号”在试种时亩产比以前翻了一倍。为了解决“三系配套”杂交水稻育种周期长、效率低、成本高的缺点,经过数年的努力,袁隆平与助手李必湖、石明松等研制出比“三系配套”更先进的“两系法”。两系法仅仅通过不育系和恢复系就能达到留种和高产两个目的。这得益于石明松发现的一种“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这种神奇的水稻在夏天时雄性不育,秋天时雄性又恢复正常。利用这一特性,在日照长、温度高的夏季让它与恢复系杂交生产杂交稻种子,从而达到田间大量种植、提高产量的目的;而在日照短、温度低的秋季,它又可自行接种,实现自身留种的功能。两系法不但降低了种子成本,而且其平均产量比“三系配套”增长5%~10%。年至年,我国通过“三系配套”与“两系法”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亿千克,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年,袁隆平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虽然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达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但他并没停止前进的步伐,多年来袁隆平一直为了实现“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人类不再挨饿”的梦想而努力。

李振声:小麦与偃麦草的“爱情故事”

当杂交稻让南方人吃上饱饭时,北方也出现了一位科学家,他让吃惯面食的北方人也解决了温饱问题,他就是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院士。

年,李振声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之后便到中国科学院北京遗传选种实验馆工作。年,为了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李振声奔赴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所,从事研究工作。当时,我国的小麦正遭遇着历史上最严重的小麦条锈病,小麦严重减产,这让李振声决定把自己的研究方向从牧草改为小麦改良,希望自己能为农民培育出抗病力强的小麦。

根据多年对牧草的研究,李振声发现长穗偃麦草的抗病能力特别强。那么,能不能通过小麦与长穗偃麦草的杂交来培育一种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呢?于是,李振声开始

对小麦远缘杂交进行研究。为了解决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和后代“疯狂分离”的难题,李振声带领课题组作了大量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年,他们在实验田发现了生命力顽强的“小偃55-6”,经过两次杂交,李振声带领课题组终于育成有相对持久的抗病性、高产、稳产的优质小麦品种——小偃6号。小偃6号作为骨干品种在陕西种植长达16年以上,年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超过50个,累计推广超过3亿亩,增产小麦超过75亿千克。为了快速将外源优良基因导入小麦,李振声等建立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39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