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好怎样活得更好更长105岁老人生
2023/6/23 来源:不详国内成立最早的白癜风医院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22080.html
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增加。从原始社会的15岁,到如今的70多岁,人们对时间和生命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强。
但百岁以上的老人,尤其是百岁以上还能保持理智和清醒,能够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分享给大家的老人,我们遇到的并不多。
樊登说,“百岁老人发自肺腑的每一句话,都是生命酿造出来的原浆。不需要讲道理,乖乖听着就好了。有一句话触动了心弦,就是我们的福分。”
日野原重明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他是日本提倡预防医学的第一人,年日本文化勋章的获得者。
老先生在岁时接受采访,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对死亡、生命、家庭、困难等的感知和体悟表达出来,整理成《活好:我这样活到岁》(以下简称《活好》)一书。
这本书是日野原重明先生最后的作品,是他与这个世界告别的最后的文字。在《活好》一书里,你仿佛能感受到一位老人将自己最深的感悟,用最真的感情娓娓道来,他告知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如何才能活得更好、活得更久。
本文从“活着——活好——但终究要面对死亡”这三方面,通过日野原重明老先生在《活好》中的回答,解释生命。
01要活着,就要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生活,本就是麻烦制造场,是困难的集结地。如果想要活着,就必须跨越这些沟沟坎坎,毕竟人生哪有坦途可言。
被问及“最悲伤的事”,出乎我意料的是日野原重明的回答。
他说,“没有考取医学部的升学班,我悔恨交加,哭了一晚上。实际上放榜时出了错,我的成绩是合格的。当我得知后,这简直是我这辈子最开心的时刻。”
我实在不能想象,一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怎么会认为“考试放榜”是自己最悲伤的事呢?
也许是因为年轻,经历的事还少,悲伤更加深刻,所以才会念念不忘吧。一悲一喜,日野原重明先生说,“悲伤和欢喜一定是都存在的。想哭就痛快淋漓大哭一场,哭着哭着,你会发现自己能够面对心中的悔恨和悲伤,你会发现前面一定有美好在等待着你。”
悲伤是一种情绪,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里,都会产生,轻微者可能会啜泣,严重者也许会崩溃。放在生命的长河中,悲伤也许只是我们面对的一个小困难,激不起更多的浪花。
除了日野原重明告诉我们,“悲伤之后还有欢喜,人生的路还长”这一层认知,所有的困难还有另一层意义:对自我的认知。
人是很脆弱的动物,悲伤又在生命中占据了很大的分量,这是一种常见而且不可控的困难。
一生中遇到的困难何其多,伴随困难而生的一定是悲伤、难过。倘若我们能处理好这种情绪,做到平静,甚至看到希望和喜悦,活着就不是问题。
“时间会缓和所有的悲伤,当你的悲哀被安抚以后,你就会因为认识过自我而感到满足。”
遇到困难更优的做法,是在这种情况下认识自己,向内挖掘。但我们能处理悲伤,能应对伤痛,就值得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了。
02活好而非活着,就要找到生命的意义
活着是最基本的,就像在马斯洛需求层次里,最底层的一定是衣食住行的物质需求,因为我们首先要保证自己还在这个世上。
但仅仅活着就够了吗?如果你想像日野原重明一样长寿,最好就是找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活生动起来,这样才能——活好。
“生命存在于我们能够支配的时间里。”
我们自己可以用时间,娱乐、消费,但时间过去了也就过去了。“葛优躺”很舒服,今天过了,明天过了,后天也许就无所谓了。
如果把时间尽可能用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得到的反馈是不一样的。也许是一张笑脸,也许是一声“谢谢”,也许是一个朋友,那一刻仿佛有鲜花在盛开。
戴锦华老师说,趋利避害是动物本性,人之所以能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他会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为,比如舍生取义,比如乌托邦式的冲动。
这种不理性,恰恰是值得历史记忆的。
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用在别人身上的。
现在,我们只能做到“认真用力的活着”,难道就没有价值,做不好“活好”这一层了吗?
稻盛和夫在做事情的时候,常问自己做到”动机至善,私心了无“了吗?他创办京瓷,创办第二电信,重振已经宣布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一路走来,初期艰苦,后期风光。
从小事做,从想做的事开始,只要有利他的思维,你的价值终有一天会得到认可。
活好,不是物质意义的好,而是内心真正的平静,是生命找到了它的归宿。
虽然不容易,但我们都可以尝试。
03不论如何,我们终究会面对死亡
人生百年,终究要面对的是死亡。
日野原重明先生在年12月29日开始接受采访,年7月18日结束了他在人世间的旅途。
年纪大,经历过风风雨雨,是更惧怕死亡,还是看淡生死?
同样百岁高龄的叶曼先生,被问及死亡,她说:我现在是时时可死,步步求生。
日野原重明先生说:单是被你问到这个问题我就已经怕要命了!但我还是喜欢活着,而且每天都要活得更好!
他们生命看得很重,是因为剩下的时间还有很多事要做;他们不惧怕死亡,是因为已经做过很多。
摆脱不了死亡的定数,就尽量在活的岁月里,及早去做自己想做的,让自己的人生充满璀璨的阳光,就不必一直盯着死亡。
《西藏生死书》里有一句话,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个方法处理死亡:忽略死亡,或者正视自己的死亡,藉着对于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减少死亡可能带来的痛苦。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有时候它是一瞬间的事,有时候又是一段走向死亡的过程。
面对的如果是亲人的死亡,日野原重明说,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另一种新的开始。
他妻子离世后,在日野原重明记忆里的音容笑貌更加鲜活,她并没有消失,而是换了一种方式镌刻在大脑深处。
而我们面对自己的死亡,必然会感受到未曾体味过的生命。与死亡近在咫尺,也会是一段新生已经埋下种子。
面对自己的死亡也好,面对亲人的死亡也好,都不必慌张。
如果因为亲人离世曾经痛苦,曾经嚎啕大哭,但你还是要相信,时间会成为另一剂良药。
说不定某个早上,拉开窗帘沐浴在阳光里,你会走出悲伤。请你相信并且耐心等待,美好的瞬间一定会出现。
《活好》这本书除了生命、生死之外,日野原重明先生还有对其他的一些想法和观点。
比如谈及什么是家人,他说,家人就是一起吃饭的人。
“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问你粥可温”,这就是家人。
谈及培养孩子,他说,上天已经赋予每个孩子特殊才能,家长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不要急躁的对孩子发脾气,不要揠苗助长,不要与别的孩子去比,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这本书集结了这位岁老人的生活、相处、做事等的智慧,值得去读。
因为,一个百岁老人,没理由浪费时间,没理由故弄玄虚。能有一句话触动我们的心弦,就是我们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