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田遭破坏秧苗被毁,为民奉献却被质疑半
2024/8/6 来源:不详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逝世,享年91岁。这位老人走完了他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哀思与伤痛,他从乱世中走来,在盛世中离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望一下袁老平平淡淡却又辉煌无比的一生。
袁隆平
年9月1日,一个新医院降生了,他就是袁隆平,袁兴烈的二儿子,由于降生于北平,在家中辈分属“隆”字辈,所以袁兴烈将儿子取名为隆平。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很有文化,从小就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高中毕业之后担任了小学老师,是一名贤良的知识女性。年幼的袁隆平喜欢听母亲讲故事,令他记忆犹新的是关于人的起源的故事,母亲给他讲了两个版本,一个是西方的亚当与夏娃,另一个是女娲造人,最后,母亲意味深长地告诉年幼的袁隆平,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归根到底,我们都是从黄土地中来的。母亲还告诉他,吃的粮食是从黄土地里长出来的,衣服是从黄土地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我们走路也要踏在黄土地上,袁隆平似懂非懂,但是对于脚下这片厚重的土地,幼年时期的袁隆平就抱有神圣的敬意。
袁隆平(左)母亲与大哥
袁隆平6岁的时候,他和母亲到汉口郊外的一个果园中游玩,扑面而来的是绿叶的清香和泥土的气息,放眼望去,翠绿的叶子点缀着各色水果,他第一眼见到就喜欢上了这个绿色的世界,他喜欢这大自然的气息,祥和,宁静,而且富饶。
这次郊游,给袁隆平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这种对大自然的向往隐隐之中决定了他今后的路途。
袁隆平是幸运的,他有一个温婉贤良的教师母亲,还有一个刚强坚毅的军人父亲,但同时,袁隆平又是不幸的,那个年代是一个黑暗的年代,中国这片土地上迎来了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
袁隆平父亲与母亲
袁隆平一家在战火中东奔西走,就像是风雨中的浮萍,年,一家人来到重庆。他的父亲因为积极抗日获得了提拔,家境也逐渐好转。年8月,袁隆平重新开始了他中断的小学学业。
当时的重庆虽然属于后方,但是还是免不了日军的袭击,从年2月开始,日军在重庆地区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
为了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老师经常带着学生们躲到郊外的壕沟中去上课,年幼的袁隆平就是在这简易的壕沟之中,学会了他永生难忘的抗日救亡歌曲。他见过炮弹爆炸,见过人们流离失所,甚至昨天还见过的人今天都不知所踪,千疮百孔的大地在袁隆平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就是在那个时候,他立下了一个朴素的梦想:长大了要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袁隆平
年8月,袁隆平考入重庆市复兴初级中学,他很兴奋,因为中学增加了新的课程,那就是代数与物理,对于喜欢思考与问问题的袁隆平来说,这些新学科就像是一个又一个的宝库等待着他探索,也正是有着这样一颗好奇求知的童心,他才能在后来枯燥的科研事业当中发掘出一个又一个的成果。
抗战胜利之后,父亲的工作又有变动,一家人在年重新迁回了汉口,袁隆平也跨入了高中,进入汉口博爱中学读书。年,一家人又迁居南京,袁隆平再次换了学校。
袁隆平
年,是袁隆平参加高考的年份,也是新中国成立的年份。父亲希望他报考南京中山大学,将来子承父业。但是此时的袁隆平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梦想,面对父亲的追问,他坚定地回答:“我想成为一名农业科学家。”父母一开始对袁隆平的选择表示困惑,但是在他们接二连三的追问下,他们惊讶地发现,袁隆平对每个问题都能对答如流,显然是考虑的非常清楚了,他们明白,儿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选择,开明的父母决定支持儿子的决定。
这年8月,袁隆平告别了家人,来到了重庆相辉学院。一年后,全国高等院校调整,相辉学院和其他几个大学的农学系合并,成为了一所新型的农业高等学府——西南农学院。袁隆平如饥似渴地从知识的海洋中疯狂吸取养料,然而这个时候,一件意料之外的事发生了。
袁隆平
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掀起了抗美援朝的浪潮,保家卫国成为每个热血男儿的梦想,袁隆平也不例外,年,袁隆平走进了重庆市征兵办公室,毅然决定投笔从戎,保家卫国。
由于从小喜欢游泳,袁隆平的体魄非常强健,他成为了西南农学院被录取的8名飞行员之一,就在袁隆平收拾行装向自己的母校告别之际,国务院作出决定,表示需要在校大学生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一律留校读书。袁隆平短暂的“英雄飞行员”梦没能如愿,但他没有气馁,壮志满怀地回到了农业研究上来。
四年的时光匆匆闪过,袁隆平毕业了,摆在他面前的是往哪里去的问题,重庆自然是他的首选,他小时候在这个地方度过了将近八年时光,大学又在这里生活了四年,他十分喜爱这个城市。
然而学校发出了号召,号召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说不挣扎那是骗人的,但是袁隆平思来想去还是再次告别了重庆,拿着毕业分配通知书来到了湖南,随后他被告知,自己将会前往湖南省最为偏僻的湘西安江农校,担任教师。袁隆平没有怨言,几经辗转来到了这个偏僻的小城,开始了长达20年的教学生涯。
袁隆平
教学的时候他也没有忘了研究,学校分给他的半亩自留地成为了他的试验田,最初他带着学生们进行无性杂交的实验,尽管培养出了各种奇花异果,但是袁隆平发现他们的性状根本无法传递给下一代,于是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实验理论与研究道路。
年春季,袁隆平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那就是水稻纯系育种和人工杂交实验。在袁隆平看来,民以食为天,稻米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袁隆平
其实杂交水稻这个课题,早在年就被美国人提出过,甚至在上个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世界上的诸多科学家先后开展过杂交水稻的研究,但是他们都失败了,因为这个课题耗时太长,难度太大。袁隆平不信这个邪,实践出真知,他打理好自己的半亩地,将稻种播了下去,展开了最初的实验。
袁隆平每天都会来这里做记录,看着一株株碧绿的稻秧,她发自内心地感到兴奋。就是在这半亩自留地中,他发现了一株奇异的水稻,这一株正是天然杂交稻。袁隆平将这个稻株结出的稻种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次年,将它们再次培育。
袁隆平
他满怀期待地呵护着幼苗,但令他大失所望的是:这些水稻和当初鹤立鸡群的水稻相比,性状发生了明显的分离,无一例外,没有任何一株赶上它的前代。
袁隆平很快便调整好情绪,开始对这些后代稻株的性状进行详细的记载,接着就是反复的统计,计算,他惊喜地发现,这些稻株的性状完全符合国际上孟德尔学说的分离规律,只不过因为那一株杂交稻并非是纯种杂交水稻,所以性状才出现了分离。
这个结论让人兴奋,这意味着,杂交水稻在农业生产当中存在巨大优势,而他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要找到纯种的杂交水稻。从这时起,杂交水稻成为了袁隆平毕生不懈追求的事业。
袁隆平
年,袁隆平遇到了他的妻子——邓哲,次年,两人在袁隆平的单身宿舍中举行了简朴的婚礼。邓哲对袁老来说,是伴侣,更是他事业的支持者。
年,两人开始顶着烈日在稻田中一株一株地翻看,寻找雄性不育株,在漫天遍野的稻田中寻找不育株无异于大海捞针,他们翻看了超过14万株正在扬花的稻穗,也才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袁老视若珍宝,展开了漫长的培育工作。
袁隆平与妻子
年,袁隆平在《科学通讯》上发表了名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论文,这篇论文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引起了国内外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年初,湖南省委将“水稻雄性不育”正式列入省级科研项目,袁隆平也得到了正式的工作支持,并且有了两个学生作为自己的助手。
之后依旧是漫长的实验,年,袁隆平带着两个学生满怀希望地将幼苗播种,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这个过程漫长且枯燥,但袁隆平每天都兴致勃勃。然而总有人居心叵测,5月19日,当袁隆平来到自己的试验田的时候,却发现,昨晚还好好的试验田一夜之间变得一片狼藉,秧苗被一扫而光,试验田中只剩下深深浅浅的脚印。
袁隆平呆住了,眼中的泪水似乎就要夺眶而出,他想要怒吼,却始终没有说什么,他踉踉跄跄地迈入试验田,开始寻找幸存的秧苗,终于在一滩污泥中,他发现了五株半埋着的试验秧苗。袁隆平小心翼翼地将他们捧回家中,开始悉心照料,总算是救回了这五株秧苗。
这还不算,那些用心险恶的人发现袁隆平没有被击倒,便开始散播谣言,说袁隆平以科研为名,骗取名利,连续几年不出成果,没有办法向上面交代,就自毁秧苗,为的是给自己台阶下。袁隆平没有反驳什么,但是在诋毁当中,他的杂交水稻试验不得不暂停。
后来,湖南省委领导对水稻雄性不育的科研项目提高了重视程度,在农科院成立了“湖南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协作组”,抽派了若干人支持袁隆平的科研项目,以加快科研进度。袁隆平为了赶进度,带着科研团队前往海南,那里是我国的天然大温室,人称育种者的天堂。
也正是在这里,袁隆平迸发出了走远缘杂交,跳出人工培育雄性不育系小圈子的灵感,走上了寻找野生雄性不育株的道路,年,袁隆平找到了那株野生雄性不育株,兴奋地将其命名为野败,从此杂交水稻的研究步入了新阶段。
袁隆平
袁老艰难探索出来的杂交水稻之路尽管变得明朗了许多,但还是十分漫长,看不到尽头。年,“三系”杂交稻配套成功,之后又经过一年又一年的培育、实验,终于在年,袁隆平正式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之后,杂交水稻技术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这些过程说起来很短,但对袁老来说,这是几十年的距离,是长达半个世纪的努力。
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四年之后,第一期每亩公斤的目标实现,随后便是年公斤,年公斤,年公斤的三连跳。
袁隆平
年,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斤攻关测产在湖南衡南县启动,结果令人惊喜,双季杂交稻亩产达到了.76公斤,袁老90岁的生日愿望,也在这一刻实现。
袁老曾经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稻田,奉献给了国家与人民,我们难以想象,更难以感受袁老在奋进的过程中遇到过多少挫折,遇到过多少诋毁,但是天灾人祸都吓不倒他,更难不住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袁老坚持了下来,并且取得了成功。
5月22日,袁老走完了他的一生,永远地离开了他守护一生的黄土地,我们多么希望这不是真的,然而事实就是这么残酷,这位不曾向挫折低头的老人,终究败给了岁月,他不是保家卫国的战士,却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他来的时候,饿殍遍野,走的时候,稻米满仓。
袁老,安心睡吧,再也不要担心有人吃不饱饭,再也不要担心有人买不起粮,您的担子,由我们接下,您的愿望,我们帮您完成,您是英雄,国家和人民将永远铭记,袁老,走好。
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