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袁隆平,做一粒好种子丨鹤立鸡群的
2024/12/4 来源:不详编者按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生前常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生为这句话作了最好的注脚,他的高尚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为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高尚品格,湖南国际频道近日推出特别专栏——“学习袁隆平,做一粒好种子”,回顾袁隆平院士的光辉一生,致敬国之脊梁。
在分享自己的人生体会时,袁隆平将成功秘诀概括为“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他曾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既不在家又不在试验田,那我一定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袁隆平的勤奋,成就了杂交水稻的辉煌事业,也给他创造了许多机遇。一开始,袁隆平研究传统的系统选育,就是把田里边长得好的稻穗摘下来,繁殖下一代,从下一代中又挑选出好的,继续繁殖下去。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上完课后,像往常一样来到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里选种。突然,他在眼前一块早稻田中发现了一株形态特优的稻株“鹤立鸡群”,它的穗子特别大、籽粒饱满,稻穗像瀑布一样向下垂着。当时他挑了一穗,仔细地数籽粒,竟然有粒!他又数了数旁边的一株普通的稻穗,只有这特异稻株的一半。如果用这株稻子做种子,水稻产量就会亩产过千斤,可以增产一倍,那可不得了!
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满怀希望地把这株“鹤立群鸡”的稻种播洒在试验田里,天天如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观察和记录它们每一个细小的变化,渴望出现大幅增产的奇迹。但他渴望的奇迹并没有出现。当禾苗进入抽穗期时,抽穗早的早、迟的迟、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产量还没有普通水稻高,这样的结果让他大失所望。
▲年11月,袁隆平(右三)和同事李必湖(右一)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图源:新华社
不过,这瓢凉水也让袁隆平冷静思考了起来。他的脑海里闪现一个灵感: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纯系品种是不会分离的,它为什么会分离呢?这种性状参差不齐的表现,是不是就是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上所说的分离现象呢?袁隆平眼睛一亮,心中突然感到非常欣喜,因为只有杂交种才可能出现分离。也就是说,他一年前发现的那株“鹤立鸡群”稻就是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就这样,“天然杂交稻”这个崭新的概念出现在袁隆平的脑海里,继而推理出水稻有杂交优势,更促使他下定了要研究出人工杂交稻的决心。
▲袁隆平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结实情况。图源:新华社
从发现第一株雄性不育株,到三系配套成功,从两系法到第三代杂交水稻,袁隆平在探索科学高峰的道路上从未止步,为世界粮食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强调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监制/任帅
主编/谌伟春
编辑/李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