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二十年21人来自北京,
2025/4/20 来源:不详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http://www.znlvye.com/今天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记者注意到,自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33名获奖者中,有21人来自北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每年不超过两人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21名获奖者来自北京截至年1月,共有33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的曾庆存院士,是第21位来自北京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曾庆存院士告诉北京日报记者:心情平静如常,又激动不已。平静的是“喜见国家强盛日,青灯伏案夜安心”,激动的是心血勤研对国家人民和大气科学的发展有些作用。感谢党和国家人民的栽培,感谢同志们对自己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帮助。北京地区单位主持完成的71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6项,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29.7%。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创新发展实现了瞩目的成就,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支撑了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个人奖金从50万涨到万从年1月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金从万涨到万。之前的奖金是万元,其中50万归个人,万元由获奖人自主选题,用作科学研究经费。从去年开始,不仅大奖获得者奖金提升到了万元,而且分配结构也进行改革,奖金全部归属个人支配,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奖金额度也同步提高50%。目前,已有刘永坦、钱七虎、曾庆存、黄旭华四名科学家获得万。据媒体报道,在去年得奖后,钱七虎院士将万元奖金全部捐献出来,用于慈善事业,在家乡昆山成立助学基金。据《科技日报》报道,今天在被问到万奖金如何花这个“俗”问题时,黄旭华说:“万我现在还没概念,我曾经和大家讲过,这个钱我不要,给了会变成我的负担,处理不好会惹祸。我会和单位好好商量一下,至少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给我们单位设立一个奖励基金。具体现在还没计划,不能夸海口。”历届国家最高科学奖年袁隆平(.9~)杂交水稻之父吴文俊(.5~.5)著名数学家年王选(.2~.2)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黄昆(.9~.7)物理学家年金怡濂(.9~)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年刘东生(.11~.3)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11~)航天技术专家年空缺年叶笃正(.2~.10)气象学家吴孟超(.8~)肝脏外科学家年李振声(.2~)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年闵恩泽(.2~.3)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吴征镒(.6~.6)植物学家年王忠诚(.12~.9)神经外科学家徐光宪(.11~.4)化学家年谷超豪(.5~.6)数学家孙家栋(.4~)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元勋年师昌绪(.11~.11)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王振义(.11~)内科血液学专家年吴良镛(.5~)建筑与城市规划专家谢家麟(.8~.2)加速器物理学家年郑哲敏(.10~)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王小谟(.11~)雷达工程专家年张存浩(.2~)物理化学家程开甲(.8~.11)核武器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元勋年于敏(.8~.1)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年空缺年赵忠贤(.1~)超导物理学家屠呦呦(.12~)中药学家(年诺贝尔医学奖)年王泽山(.9~)火炸药专家、含能材料学家侯云德(.7~)医学病毒学专家年刘永坦(.12~)雷达与信号处理专家钱七虎(.10~)防护工程专家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黄旭华院士手捧潜艇模型的肖像照片(年12月20日摄)。新华社发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正是他带领着我国一批科研人员隐姓埋名,刻苦攻坚,让中国人有了一柄不再受人威胁的“利剑”。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黄旭华“共和国勋章”。年,黄旭华生于广东海丰县。年,我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黄旭华秘密赴京,被任命为核潜艇研制总工程师。此后30年,他始终没有告诉家人工作内容,外界亲友更是完全不知道他在哪,在做些什么。唯一的联系方法就是一个编号为的内部信箱。直到年,他的事迹逐渐“曝光”,亲友们才得知原委。黄旭华在葫芦岛试验基地(年3月4日摄)。新华社发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曾顺道探视老母,95岁的母亲与儿子对视却无语凝噎。此时距离他们母子分别已有30年,62岁的黄旭华也已双鬓染上白发。黄旭华的父亲到去世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做什么。为了不受外国列强的欺凌,中国人必须研制出自己的核潜艇,但研制难度极大:没有人见过真正的核潜艇,他们仅有的实物材料是两只从国外带回来的儿童核潜艇玩具模型。即便如此,科研人员也一丝不苟开始了研究。通过计算、对比,他们发现玩具模型与搜集到的媒体资料数据吻合,这让所有人都信心大增。研制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是一次挑战。当时没有电脑,所有数据只能靠算盘和计算尺。常常为了一个数据,他们会日夜不停地计算,争分夺秒。终于,在黄旭华和所有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在科研试验过程中,黄旭华经常身先士卒。年,某新型号的潜艇在研制最后阶段必须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深潜试验,风险很大,任何一条焊缝,一条管道,一个阀门,若承受不起海水压力,都会造成艇废人亡。黄旭华不顾劝阻,执意要求一起进艇下潜。核潜艇开始是以50米、10米下潜,后来陆续5米、1米慢慢越潜越深,快到米时,潜艇顶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个位置咔咔作响。这样的声音在水下米深处令人毛骨悚然。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直至最后胜利。成功后,黄旭华兴奋地拿起笔写了几个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黄旭华亲自下潜米,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如今,中国核潜艇已经劈波斩浪,遨游在深蓝的大洋之中,为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气象预报事业“泰斗”曾庆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庆存是我国气象预报事业的泰斗,他在国际上首创了半隐式差分法,成功用于短期数值天气预报,开启了数值天气预报应用的先河。如今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支持下,我国的天气预报整体准确率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大大降低了气象灾害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损失。因为杰出的成就和贡献,年,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授予他该组织的最高奖—国际气象组织奖。曾庆存院士,著名大气动力学家、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家(年11月29日摄)。新华社发年,曾庆存出生在广东阳江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年,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之后又响应号召,改学气象学科。大学毕业之后,曾庆存被选派进入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习,师从著名气象学专家基别尔。也是在这里,他取得了在气象领域开展数值预报的巨大突破。当时,国外科学家们已经尝试开展数值预报,即根据大气动力学原理建立描述天气演变过程的方程组,输入观测资料作为初值,用计算机数值求解来预测未来天气。但预报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原始方程组包含需要计算的大气要素变量很多,例如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等等,又包含有涡旋和各种波动的运动过程,计算非常复杂。曾庆存几经失败,苦读冥思,终于悟通关键所在,首创出“半隐式差分法”数值预报。这项成果立即在莫斯科世界气象中心应用,预报准确率前所未有地提升到了61%。自此,数值预报才成为气象预报的主要方法。回国后,曾庆存又在气象卫星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年他发表了长达30万字的专著《大气红外遥测原理》,为利用卫星进行气象监测打下了理论基础。直到今天,这一理论都没有过时,确保我国的气象遥感技术处于全球领先的国家行列。如今,85岁高龄的曾庆存还坚守在科研一线。只要身体允许、没有出差,他几乎天天会去大气物理所的办公室,看看青年科研人的研究进度,听听他们的想法。他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