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再无袁隆平
2025/4/22 来源:不详“我本根植于红土地,沐浴着阳光,而后甘愿将沉甸甸的稻穗奉献给人民。”——袁隆平出品
商业大咖研究院中国最大的“米粉”袁隆平,走了!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他,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去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曾这样写道。刚刚,新华社也这样发文评价他,并建议为袁隆平院士逝世降半旗致哀:袁隆平先生的贡献是为全人类做出的贡献,是世界性的贡献。他的去世是全世界的一大损失。建议以高规格的纪念,缅怀感恩这位老人作出的杰出贡献。从泥土中来,到泥土中去!珍惜粮食,是对他最好的告慰;继承他的精神,也是最好的缅怀!01袁老虽然已经91岁高龄,却一直认为他是“只有下田才最快乐”。今年初依旧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活跃在带学生、做科研的第一线。11天前也就是5月9号,袁老才刚刚又为祖国献上了一份大礼:“袁隆平”团队的“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在三亚验收,平均亩产高达.83公斤。5月14日,再传捷报。年早造“杂交水稻双季亩产斤”崖州湾科技城坝头村试验示范点测产验收,经过专家组严格测产,该试验示范点种植的“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5公斤。对此,袁老仍不满意,他的远期目标是双季稻亩产公斤。“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觉得身体还可以,脑瓜子还没糊,所以说我还可以继续工作,我还可以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90后’一直搞到就是‘后’。”“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袁老一生的梦想。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遗憾的是袁老匆匆撒手人寰,与他的梦想擦肩而过。当微风吹过稻田的时候,我们会想起一位顶着烈日暴晒,耕于田间地头的淳朴农民。有记者采访袁隆平院士,90岁的袁老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是粮食的重要性。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我都亲眼见过。大家都没有饭吃,叫花子过去讨饭,饭都没有,你讨谁?”“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家都吃不饱饭,饥荒饿死人,我都亲眼见过。”袁隆平院士眼中是心有余悸。记者追问道:“那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一次发生?”“不可能了。”袁院士语重心长,说了两遍。说完,袁老长舒了一口气,是如释重负,也是满满的欣慰。02“试想一下,这人世间倘若没有庄稼味,而是充斥着铁血味、硝烟味,该是多么可怕!”十九岁的袁隆平在面对选择专业时,掷地有声,回答得很干脆:“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年8月,袁隆平告别了南京,也告别了父母,走进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即现在的西南大学。4年之后,袁隆平又一次面临了选择:我该到哪里去?这一次选择,成为改变华夏杂交水稻历史的重要转折点。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袁隆平的脑海里不断回荡着母亲说过的话:“土地是生命之源。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多少仁人志士浴血沙场,他们演绎了多少壮怀激烈的历史篇章,都与国土紧紧相连,国土是最神圣的。”于是他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写下一行大字: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年,被分配到偏远又穷苦的黔阳县的青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开启了时长20个春秋的教学生涯。年7月,在农校担任教员期间,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发现了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这株水稻尝试产生杂交品种并证明,这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就是天然的杂交水稻,有明显的杂交优势。从那时起袁隆平便立下了以农业科学技术,以高产的杂交水稻,击败笼罩在华夏大地的饥饿威胁。水稻杂种优势现象,早先美国人就在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发现水稻的雄性不育现象,但几乎所有国家的研究都停滞在理论层面。有人说,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水稻杂种,曾有不少国家科学家研究过,但并未成功,并无优势。根据实践,袁老以科学的胆识和眼光,无惧“这是对遗传学无知”的嘲笑,投身这一研究,即便是在验收中水稻减产,稻草增产的情况下,也继续坚持。当时,杂交水稻是世界性难题,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袁隆平却坚信,“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03在《袁隆平口述自传》一书中,袁隆平提到:“小时候亲眼目睹了中国饱受日寇的欺凌,我深深感到中国应该强大起来。特别是新中国诞生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也要做一番事业,为中国人民争一口气,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这是最大的心愿。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应该有担子。”他研究水稻的初心,不为自己,只为赶走饥饿,为华夏十四万万百姓有口温饱饭吃。袁隆平辗转云南、海南和广东,顶着烈日的暴晒,踩着泥泞,不放过田埂间的任何一处角落,只为寻找合适的日照条件,寻找合适的天然杂交水稻。他连续7年,在外渡过的春节,即便自己的两个儿子出生,他也不在产房外等待,而是在地里。年的冬天,袁隆平和助手在总结6年经验教训时,突然意识到:试验用做母本的不育材料都是栽培稻。他恍然大悟,迅速调整研究方案,提出“远缘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的新思路。有了想法,三系杂交稻的理论逐渐有了骨血。在年11月23日这一天,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南红农场附近的沼泽里发现著名的“野败”,找到关键性的一颗种子。万事俱备的情况下,袁隆平及其助手在年公布了我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二九南1号”。第二年,三系配套全面成功,第一代杂交水稻“南优2号”面世。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平均增产20%,农民的饭碗,变得沉甸甸,在那个饥荒可以饿死人的年代,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名字被广为传唱。数十年来,袁老通过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不仅确保了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也为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赞誉说,这是人类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每当人们问起袁老为何会有如今的成就时,袁老总会说出四个词: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他却始终忘记自身难能可贵的坚持。袁老,总会忘记。人们不会记怀!04“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这是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的评价。“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是农民朋友的赞誉。“为‘稻粱谋’,为民生计,袁老无愧侠之大者、国之仁士”这是人民网刊载的结尾。成就与尊荣的背后,恰是脚踏实地的奋斗、敢为人先的创新、鞠躬尽瘁的坚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即便是在获得国家最高荣誉的当天,袁老还下地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制种情况,拿着水稻说:“花开得好好”。袁老常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试验田的路上”。这是多么一位可爱的老人啊。对于年轻人,袁老也寄予厚望。袁老曾在某文化访谈节目中说:“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而要为实现你的理想去奋斗。”袁隆平叮嘱年轻学生,要有自己的理想,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当你真正有了成绩、有了贡献,会有回报的。”在参加湖南农业大学级新生开学典礼时,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做躬行实践厚积薄发的新时代青年》的讲话:同学们,站在人生新起点的你们,是一群有朝气、有热情的年轻人,面对活泼开朗、意气风发的你们,我希望不是以长辈身份,而是作为朋友来与你们交流。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如今中国用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袁老不仅是中国人,还影响了全世界。05“我本根植于红土地,沐浴着阳光,而后甘愿将沉甸甸的稻穗奉献给人民。”他曾这样深情地说道。在泱泱稻田里,袁隆平一次又一次创造了人类粮食生产的历史高度。在奇迹与荣誉中,各种高产稻谷相继问世,殊不知,在稻谷飘香中,袁隆平自己也成为了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