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世界锄禾日当午,出种更辛苦
2023/6/8 来源:不详科技探索的路本来就是曲折的,困难的,遭受过重创的研究,尽管一直有强有力的“三系法”作为理论指导,但在实践中一直无法找到突破口。袁隆平没有值得提交的成果,被校革委调走,杂交水稻试验危在旦夕。
此时,作为热爱这项研究的学生李必湖和尹华奇站了出来,他们分别给相关部门发电报,汇报了情况,并请求支持。国家科委很重视,派出了资深专家来安江农校调查。
这个调查,终于改写“水稻雄性不孕性”科研小组被解散的命运。经相关部门研究决定这一项目划归省农业厅,交给湖南省农科院主管,变成“杂交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被调回协作组。
杂交水稻三系线路逐步形成获得了相关支持后,袁隆平和协作组研究步代也更大和更快了。在探寻中,袁隆平重新做出一个决定性的思考与选择,打算从亲缘关系较远的野生稻身上去寻找突破口。
于是,协作组员冯克珊,按袁隆平对这株野生稻的描述,把可以找寻的野稻地都翻了个遍,可怎么也找不到描述的野生稻。一天睡不着的半夜,他想起漏了一块空地,于是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拿着手电筒,跑向那地。
在又快被失望侵袭时,一株与袁隆平描述一样的稻株出现在他眼前。他激动得蹦了起来,以至于忘了踩在烂泥里。他顾不得处理被摔的一身泥,爬起来,直接就向试验基地狂奔,拽着还没反应过来的李必湖再次确认。李必湖像保护襁褓里的婴儿一样,把稻株抱回了基地。
在外开会的袁隆平听到消息后迅速赶回,当仔细确认为后,他兴奋地拍了一下李必湖的后背,连声冒出了家乡话“高级、高级啊”,他将这稻株命名为“野败”。
经实践检验,“野败”的基因可以无限复制,符合种子的本质规律。可复制,可繁衍,可以大面积推广传播,这就是真正意义上天然的雄性不育株。
“野败”的发现是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的根本突破口,让杂交水稻三系线路的实验有了基础。接着,袁隆平根据“野败”繁育出了数万株,完成了筛选和培育保持系。
为了加快筛选和培育恢复系进程,袁隆平和协作组决定把“野败”无偿地分送给全国科技人员,实行三系众包,协作实验。一场利用“野败”作为杂交水稻不育材料的全国性协作攻关就这样开始了。
从袁隆平用遗传学开始水稻杂交良种的摸索,到不辞辛苦找到“鹤立鸡群”和“洞庭早籼”,根据实践摸索总结出杂交水稻蓝图,并用于指导实践,到遭遇农校盆栽试验园培育破坏,再次经历南繁育种“5·18”毁苗事件,哪怕到杂交水稻试验危在旦夕,袁隆平仍旧坚信和探寻杂交种子的路。
从“野败”被描述、找寻和找到,再到“野败”繁育,实现三系众包,协作实验,最后在南优二号推广,优势组合完成,杂交水稻三系线路终于全部完成。
这几十年的光阴,不论是在曲折的前路准备中,还是在杂交水稻三系线路逐步形成中,对大家的博爱,对农业的热爱和实事求是、心无旁骛的科学精神,才攻克所有难题的密钥。尽管实验已完成杂交水稻三系线路图,但要将实验成果运用到大田,进行大面积推广,需要突破制种关。
袁隆平和组员们经过反复实验,采用“一根竹竿一条绳”的授粉方式,解决了杂交水稻授粉难题,接着用在水稻制种的花期喷施“”方法,提高了制种的产量。
年,科研组制种了二十七亩,平均亩产比刚开始高了三倍多,这样的成绩标志着制种关键得到了突破。制种关的突破,意味着中国不再为吃饭而愁的日子开始了。
关于国际上“谁来养活中国”这一“警世的呼唤”和跨世纪的忧患,中国给出了最有力最响亮的回答。
科技成果,造福人类,享誉世界三系法把中国率先推进杂交水稻时代,袁隆平凭借研究成果,享誉世界: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年荣获“国家特等发明奖”、年荣获“杰出发明家奖”、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年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年荣获“世界粮食奖”、年荣获“共和国勋章”,杂交水稻也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科学探索的前步不停获奖无数的荣誉并没有让袁隆平止步。作为三系法的总设计师,在国家特等发明奖的颁奖大会上他用批判性思维,指出三系法还存在诸多的缺陷和局限。
他在杂交水稻上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搭建新的构想,哪怕九十多岁高龄,仍旧发扬不断钻研探索的科学精神,走在杂交水稻的探寻路上。
这就是袁隆平与种子结下缘分的一生,也是他既大又小的世界。袁隆平先生受家人的熏陶,从小就有一颗博爱的心。经资本家美好农场的影响,对农业有了向往和憧憬,选择从农。经历战乱和饥荒,切肤的饥饿和惨景,让他意识到作为农业科技者的责任感,他博爱心开始揣着大家的吃饭问题。
秉承严谨、实事求是、百折不挠的科学探索精神,他在寻觅种子这条路上义无反顾。当我国粮食稀缺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后,他依然怀揣着博爱心、肩负着责任感、在科学的路上继续前进。
这样的袁隆平当然受得起中科院以袁隆平名命名行星赞誉,更受得起大家的爱戴和尊敬。锄禾日当午,出种更辛苦,让我们向袁隆平和像袁隆平一样的农业科技者致敬,珍爱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