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还会有人把低碳看成虚伪吗

2023/6/24 来源:不详

摘要:不要觉得“关你屁事、关我屁事”,碳账户看多了,也许渐渐就有感觉了,屁事也是大事,会产生如信用卡透支带来的道义亏欠感。“管不了全球变暖,但至少我好看”,这是10多年前某个品牌的广告,如今看起来是多少刺眼和自私,这就是观念水位的提升。这个夏天如此热,承受着地球变暖的人们,不得不需要去重视自己的碳账户。

 吐槽青年出品

如今还会有人把低碳看成虚伪吗?想到问这个问题,是看到阿里巴巴推出国内首个覆盖超10亿人、鼓励减碳善意的“88碳账户”后,有人问:低碳行为会和信用一样成为个人重要的衡量指标吗?我觉得会。10多年前,当低碳概念刚出现时,曾被人视为有钱人的虚伪,开着路虎谈低碳,装,如今还有人这么看吗?没有了,这就是文明的进步。看待“碳账户”在动员个人减排上的效用,需要这种文明自信。地球的资源约束,也逼着人类必须用“碳账户”提醒自己,就像看到信用卡透支对自己的信用警告一样。

8月8日,阿里巴巴正式发布“88碳账户”,碳账户已接入菜鸟、闲鱼、饿了么、天猫等app的碳积分,涵盖用户吃、穿、用等生活场景,帮助用户更清晰地记录并了解自己的碳足迹地图及减碳成果。用户点餐时不选用一次性餐具、在菜鸟驿站回收快递纸箱等低碳减排行为将生成碳积分,实现低碳行为可知可感。碳积分具有后续的实用价值,可兑换由低碳友好商家提供的低碳商品折扣,或在各子账户的商城兑换专属服务,还可解锁拟人化数字勋章,获得减碳成就。

覆盖超10亿人,助力生态15年减碳15亿吨,很大的事,但在众多热点新闻中,这条新闻并不太起眼,离热搜好像还差一个元宇宙和好几个老胡。如此重要的事没上热搜,挺正常的,因为其重要性也许10年后才看得更清楚。今天欠“碳账户”的热搜,10年后会还的。

想起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一句话:当一个学者说出一句话、表达一个观点或者写出一本书来,大家都叫好,证明你跟大众的水平是差不多的,这样才可能有一呼百应的效果。一个好的学者,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情,十年以后才能感觉到他的价值,二十年以后大家会觉得他有预见性,这才是学者应该做的事情。——学术和学问如此,公益也是如此,需要有能凝聚起公共参与的当下热度,更需要无热搜、没有一呼百应、不被追捧围观的耐心,慢慢孵化公众习惯,慢慢看到效果,在慢热中成就公益。没有一条热点新闻的生命能超过三天,减碳15亿吨,需要的10数亿人10数年的日常坚持。

很多事情都需要用长时段的视野去看,拉长时间的景深,才看得更清楚。10年前,你会知道外卖快递如此方便和普遍吗?10年前,你会看到人工智能如此深度地进入公众日常吗?就拿开头提到的“征信体系”来说,记得20年前我刚开始写评论时,就经常看到时评家援引发达国家的信用传说:在德国,如果你开车闯了红灯,不只是罚款扣分罚款那么简单,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后,保险公司会上调你明年的保险费(别人贷款利率是5%,闯红灯者得10%。),银行会要求你提前归还房贷,黑记录也会影响到你在工作单位的发展!——20年前看到这样的故事,会觉得是神话,但如今已成为我们社会的日常。个人信用体系那么重要,以至“未按时测核酸”这种行为都想蹭入其中搭便车。

“碳账户”当下对很多人可能还是一个陌生的账户,远不如交费、收入、花钱的账户那么有感。所以,“碳账户”仍然需要借助如积分兑换、低碳商品折扣、数字勋章这样的方式去激励,但随着公众观念水位的提升,“碳账户”会在日常习惯中渐渐进入人们内心,成为一双凝视自己的眼睛。习惯成自然,比如朋友圈运动步数,绿色习惯不就是这么养成的?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平台化,让“碳足迹”可记录成为可能,“碳账户”里就完整记录着衣食住行留下的碳足迹。这种可视化的记录,是很好的碳排放约束方式。比如,我以前在手机上刷信息,完全没有时间概念,打开手机,不知不觉时间就被各种应用消耗掉了。本来想查个单词,很容易就被某个弹窗吸引,点开某个红点后又沉浸其中。直到我装上某个专门记录手机使用时间的软件,回看记录,才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人们平常对碳排放也是无意识的,足够爽,足够凉快,足够快,足够酷,足够美——“碳账户”中悄悄留下的碳足迹会提醒人们,那些“足够”将给环境排放了多少热量,大家爽后也是大家一起承担。

不要觉得“关你屁事、关我屁事”,碳账户看多了,也许渐渐就有感觉了,屁事也是大事,会产生如信用卡透支带来的道义亏欠感。“管不了全球变暖,但至少我好看”,这是10多年前某个品牌的广告,如今看起来是多少刺眼和自私,这就是观念水位的提升。这个夏天如此热,承受着地球变暖的人们,不得不需要去重视自己的碳账户。

现代科技以人为本,我们已经充分享受了“随手”带来的福利和便利,随手下单、随手接单、随手埋单、随手拍、随手发、随手叫车、随手扔,然后呢,谁来承担“随手”的代价呢?毕竟“随手”还有“方便地把成本推给他人”的另一面:随手停放、随手污染、随手浪费。——权威数字显示,我国家庭生活消费所引发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占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2%,需要融入每个人日常生活的“随手公益”:随时随地随手随脚的公益,才能降低“随手”带来的碳排放和给环境带来的成本。“碳账户”嵌入生活观念中,便包含着一种倒逼减排的数字驱动:如果账户不能平衡透支,总处于比别人高的高碳状态,在良心上会很不安,从而死磕每次消费活动的碳排放,随时查自己减了多少碳,看到自己点滴的减碳努力。

这就对了。看过一篇文章,坚持记账4个月,我居然省下了半年的生活费,这就是记录带来的约束力。理财意识,信用意识,道德观念,都是以这种方式自觉形成的。“碳账户”坚持记录10年、20年、一辈子,回头看,你真会有惊人的获得感!快开始吧,记账,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45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