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道理我都懂,但就是过不好这一生

2022/11/5 来源:不详

你总是说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但道理你真的都懂了吗?你深信不疑的道理真的就适用于你或者适用于现代社会吗?即便真的没有任何问题,你又为它付出过努力吗?还是说在你的认知里,它就是不可能做到的,于是不敢尝试。又或者你尝试了,却又不了了之?

道理你真的都懂了吗?

1.道理的时效性

想来大家对这样的句子应该不陌生:“女子无才便是德”,按我们理解的意思,女子没有才干就算是有德行,很明显在现代社会是行不通的。不仅如此,在我曾经呆过的公司,创建了一个类似于“共和国勋章”的奖项,叫XXX勋章,我有幸见证了第一届该勋章的颁奖仪式,总共四个名单全是女性,当时我还感慨,现在的女强人真多!

2.道理的正确性

其实有很多道理流传下来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意思,引起了现代人的误解。就比如上面提到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流传至今,大多数人理解的应该只有字面的意思,实际上这句话出自明末清初张岱的《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为未确。”句中“无才”的“无”是动词,并非“没有”的意思,可以翻译为“本有而无之”,意思是,本来很有才干,但心里却自视若无。所以整句话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女子本来很有才干,却不显山露水,自视若无,可以谓之德行高尚。”是否与我们理解的意思相去甚远?若是按字面意思来看,的确是难以在现代社会站住脚。但若是以深层的含义来看,也是相当符合现代社会的处世之道。

3.道理的完整性

此外,很多道理,我们真的听完整了吗?比如“以德报怨”这个成语,我们经常在小说或者电视剧中看到或听到过类似的桥段:主人公面对曾经的仇敌,选择以德报怨,感化了对方,之后便亲如手足亦或忠心耿耿为主人公效劳。很多人看了这样的情节,顿觉主人公大义,慢慢地,“以德报怨”也成为了他们所践行的价值观。且不论“以德报怨”这样的处世之道是否正确合理,我们来看看它的出处。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孔子与其弟子交谈,弟子说:“如果被人欺负了,我可以给他好处来感化他吗?”孔子回答说,如果别人欺负了你,你反而去给他好处,以此来感化他,那么他不会认为你是仁义的那一个,反而以为你惧怕他。他伤害了你,你反而去讨好他,那么你如何去回报对你好的人呢?因此面对伤害你的人,你就只有将你的痛苦还寄给他,他才知道他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以此来改正。而对于对你好的人,你就要加倍对他好。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有提到“报怨以德”,看似与孔子的论调相反,实际上道家不讲“仁义道德”,道家的德,指的是“自然之德”。道是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德是遵循这个规律的方法。所以这里的报怨以德,即是以天地自然之德来回报仇怨,是否有种“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之感。虽与孔子的论调不尽相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以德报怨”是客观存在的处世之道,但儒家和道家都不主张以“社会道理”来回报仇怨。当然我本人并不反对“以德报怨”这样的思想,只是摆出事实,让大家不要误以为“以德报怨”就是古人推崇的德行,以此告诫读者们,当我们践行道理时,一定要从源头上挖掘其价值所在,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

道理你真的都实践过吗?

道理我都懂,但臣妾做不到啊!是不是脑袋里瞬间就有画面了?曾经真看到有人给我发过这样的表情包,当初还觉得挺有意思,现在却难以一笑了之。

从小到大,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知识和技能,你能运用的有多少?小时候学骑单车,边学边练,边练边摔,于是你学会了,骑多了单手都可以操作,甚至不需要手都能骑很远;长大了学做饭,边看攻略边炒菜,刚炒出来的菜自己都难以下咽,炒多了,外卖你都不想点了;上班了学业务、学技能,边看资料边操作,刚入职的时候工作难以胜任,你每天加班到十点,直到后来成为项目组的负责人,没有谁比你更懂业务。这么多事,哪一件是你学了不做就会的,哪一件事不是后面的行动远多于前面的学习。

有人说,你这个道理我也懂,但我做过,一段时间没看到效果就放弃了。确实,回顾我们之前学过并且实践成功的“道理”,基本上都是短期能看到效果的事。而那些需要付诸长期行动的“道理”,如坚持跑步有益身心,坚持阅读改变人生等,大多在还没看到效果之前就早早放弃了。你会为此而气馁、自责,认为自己真是没用。其实大可不必,“避难趋易”是人类的天性,这种天性注定了人这一辈子都要与之斗争到底,而成长,也正是克服天性的过程。只要做到以下几点,我相信,你懂的道理终究会成为你日后披荆斩棘的利器:

1.长期的刻意练习

《思维导图》一书中曾这样描述养成习惯时大脑的工作情况

当你每次产生一个想法时,带有这个想法的神经通路中的生化电磁阻力就会减少一些,就像在丛林里清出一条小路一样。一开始非常费劲,但是随着你经过这条路次数的增加,这条路也会开辟得越来越彻底,你所遇到的阻力也会慢慢变小。到最后,这条小路会变得平坦而宽阔。

所以从科学的角度去看,长期的刻意练习不仅能养成做这件事的习惯,还能让你成为这件事的能手,甚至专家。

2.每次做到一点点

我们都知道“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但真正领悟的,也确实没有几个。结合我们以往的经历和他人失败的经验,那些一上来就用力过猛的人,往往是最早放弃的。人类大脑由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构成,本能脑和情绪脑倾向于做简单、低能耗的事情,所以骤然紧张的状态会遭受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烈反对,过不了几天,终究还是会放弃的。而如果一开始只是给自己小小的目标,比如跑步米,但凡身体正常的应该都能做到。这点强度,本能脑和情绪脑根本不会反抗,慢慢地,每天加一点,直到养成习惯。在这种长期的习惯养成中,每日的坚持永远比每日的改变量重要得多。

3.减少欲望

很多人决心要改变,于是列出了相当多的待办事项,什么跑步、增肌、阅读、考证、理财等等,生活状态一时间由每天无所事事突然变得饱满充实,一两周精神紧绷下来,感觉神经都要错乱了。于是决定休息一两天,然而这一休息,就再也回不到之前的状态了。

最开始,我们不妨从一两件事做起,不至于太累,但依然会有挑战。当我们花费很长的时间去做成一件事以后,你会觉得这太不容易了,但那种成就感也是无法言说的。也就在做成这件事以后,你反而不再焦虑浮躁,内心变得从容平和,成功也将接踵而至。

《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在书中是这么说的: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对成长来讲,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我们不求学富五车,但求知行合一。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17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