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寻找退伍兵,94岁老人被嘲笑想领钱

2022/11/5 来源:不详

白斑医院有哪些 http://pf.39.net/bdfyy/bdfjc/140928/4484891.html

在年的11月份,四川省资阳市的退伍军人事务局开始派遣工作人员下乡,核查退伍老兵的身份,统计整合老兵的消息。时任副局长张涛,来到老君村,采集退伍军人的消息,并选出最美退役军人。

时间渐渐过去,采集信息的工作也即将完成。为了以防万一,张涛特意询问:“还有其他的退役军人吗?”大家都纷纷回答,已经没有了。于是张涛便开始准备离开老君村,去往下一个村子,继续工作。

就在他想离开不久,两位农村妇女拉着老父亲,开着一辆电动三轮车,来到张涛的面前。老父亲名叫张良荣,年出生,今年94岁,他说:“我也是当过兵的。”这话一出,周围的群众纷纷上前,议论纷纷,嘲讽不断。

“老张啊,你是不是以为能领到钱,有钱想去领,你啥时候当过兵啊?”

“你给国家添什么乱,没看到人家还忙着去下一个村子吗?”

类似的言语,此起彼伏,议论纷纷。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村民竟开始口无遮拦,出言不逊,话语带着嘲讽。总之,村民都自认为对张良荣十分熟悉,肯定不曾当过兵。人家副局长是来采集信息的,肯定和张良荣没有丝毫关系。

张良荣

大家也开始肆意揣测,张良荣肯定是为了能领到钱。毕竟国家关于退伍兵的政策,是越来越好了,能领到的钱也不在少数。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幸亏副局长张涛,工作经验丰富,十分沉稳,淡定地询问:“老大爷,您说您当过兵,可是我这里怎么没有您的记录呢?”张良荣解释,自己真是一个兵,然后颤巍巍地拿出一个小布包和一个木匣子,交给张涛。

张涛接过东西,这一看,可惊呆了。只见面前一共有三枚特等功勋章,一枚一等功勋章,还有一些纪念章,立功证书等等。

这可不得了了,张涛立即被惊呆了。身为副局长,他当然明白这些功勋章代表的意义,这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啊!看到这里,周围的村民也被眼前的勋章惊呆了。没想到老张真的没有骗人,他真的是一名战斗英雄。

那么,张良荣的身上有什么故事?他为何背负众多荣誉,却隐姓埋名几十年呢?周围的村民又为何如此不信任他?当他的身份揭开后,将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和我国众多战斗英雄一般,张良荣同样出身贫穷家庭。当时中国战乱,满目疮痍,张良荣作为一个穷苦人民,能够有口饭吃,都是奢侈的事情。所以,张良荣从小就开始帮助家里做饭,打猪草,洗衣服,捡柴火等等。

直到我党来到张良荣的故乡,发动土地革命运动,张良荣的家里也分到一些土地。张良荣稍微年长一点,父亲有了收成,就让他上了私塾,读了两年的时间。长大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张良荣到处寻找活计,养活自己和家人。

他在码头做过苦力,在城里做过车夫,所有能干的工作都干过。只要能有口饭吃,哪怕再苦再累都要坚持下去,这便是现实。之后的时间里,由于中国动荡不安,各方势力混合,百姓们饱受战争的苦难,张良荣也不例外。

他经常居无定所,流落各地。最艰难的是,张良荣时不时还会受到国民党官兵的欺负,受尽苦难。这也导致张良荣对国民党官兵深恶痛绝,印象非常差。

那是张良荣在河南做小生意时,正好几个国民党官兵来购买他的东西,但是他们拿走物品后,又不付钱,让他气愤不已。

就在张良荣追上去想要和他们理论一番时,他们却仗着人多势众,狠狠打了张良荣一顿。这让张良荣气愤不已,没想到朗朗乾坤,光天化日下,竟有如此强盗行径,让他对军队的印象极差。就在他憋了一肚子火时,突然看到街头上贴着解放军招兵买马的告示,他当即决定加入解放军。

来到解放军的部队,他发现解放军是不一样的军队,他们从来不欺负百姓,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还经常帮助百姓。当他听到解放军是为了解救天下的穷苦人民后,内心为之一振,决心报效祖国。

参军后,他成为刘伯承麾下晋冀鲁豫野战军四纵的一名普通战士,进行大概四个月的艰苦新兵训练。新兵训练结束,他也开始跟着部队南征北战。一开始,作为一名新兵,他一边冲锋陷阵,一边跟着老兵学习战斗经验。在连续不断的战火中,张良荣也由一名新兵蛋子变成一名合格的老兵。

淮海战役时,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大主力军,在中原一带与国民党60万大军展开战斗。战斗的胜利与否,关乎整个解放战争的全局,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在这场关键之战,张良荣打出属于自己的荣光。

当时战役打响,栗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包围黄百韬兵团。蒋介石得知消息后,不甘心失败,迅速调遣黄维的12兵团从西南方向增援黄百韬兵团。可他不知道,这一计谋,早就被我军将领栗裕预料到。

他立即联系刘邓首长,阻击黄维兵团的增援计划。而身为刘伯承旗下的战士,张良荣也参与阻击战,负责阻击南坪集的敌军。当时黄维兵团是一支拥有现代化机械的队伍,配备坦克,大炮,武器装备优良。

战斗一经打响,我军损失惨重,张良荣所在连队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只剩下几十个人。眼看敌人的炮火越发猛烈,我军伤亡惨重,陈赓果断下令,组织小组战士,炸掉敌军的坦克。张良荣首当其冲,加入炸毁坦克小组,一路设下埋伏,炸毁敌军坦克。

张良荣炸毁敌军坦克的方法很奇特。因为他是步兵战士,擅长埋地雷,所以他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来到敌军坦克必经的道路上,徒手埋下地雷,放开引线,然后藏好,等待敌军坦克到来。等到敌军坦克来临,张良荣及时拉响引线,炸毁敌军坦克。这样的方法非常奏效,既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又能让坦克失去行动力,几乎没有失败过。

在一次战斗中,张良荣孤身炸毁三辆坦克,致使敌军的坦克部队彻底瘫痪。在他想要炸毁第四辆坦克时,却遇上新的情况。

只见他用力一拉地雷的引线,可地雷没爆炸,原来引线松动了。一会儿,张良荣再次尝试拉响地雷,地雷爆炸了。可这次坦克已经行驶过地雷的埋伏点,没被地雷的爆炸波及。张良荣在防御工事里,非常着急,刚想露出头看看怎么回事,没成想敌军的坦克瞄准了他,向他开炮。

随着一声巨响,张良荣的战壕被炮火炸得坍塌,尘土飞扬。而他也被一股猛烈的气浪,掀翻在地,陷入昏迷。当张良荣苏醒过来,只见他一人躺在坑道里,周围全是尸体,浑身满是泥土,硝烟遍布。

放眼望去,一个战友都没有看到,张良荣挣扎着从战场上爬出来,想找到部队。等他找到打扫战场的部队才知道,原来自己的部队已经撤退,大家都以为他已经牺牲了,才没有寻找他。

和部队失联,张良荣有两个选择,一是回到家乡,过着平静的生活,二是回到部队,继续战斗。显然对于张良荣来说,他会选择第二种。因为在他心里,部队就是他的家。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向部队前进的方向追去,日夜兼程,终于在第二天赶上部队。部队首长为张良荣授予特等功。

这次经历,给张良荣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张良荣成为反坦克的骨干人物,专门与坦克展开决战。为了彻底解决敌军坦克,他研究得知,敌军的坦克分为两种,一种是汽油的,一种是柴油的。

为了在之后的战斗中取得胜利,张良荣对症下药,掌握众多技能。针对柴油坦克,张良荣先把步兵打掉,实在打不掉,就用机枪压制,再利用手雷,炸毁坦克;针对汽油坦克,他会直接布置火障,把敌军的坦克一把火烧掉。

在一次战斗中,张良荣负责保护部队指挥部和炊事班。按照打仗的经验,张良荣知道,敌军坦克一定会进攻我军指挥部的位置。于是张良荣率先来到指挥部周围,挖开几个大坑,埋下炸药包,将长长的引线拉到阵地上。

十几个小时过后,张良荣正在短暂休息,突然听到声音:“来了,来了,敌人的铁王八来了。”听到铁王八,张良荣立刻被惊醒,抬头望去,只见敌军五辆坦克向前驶来。等待坦克进入雷区,张良荣果断拉响引线。

随着响彻天空的轰隆声,五辆坦克被地雷掀翻,双方立即展开激战。战斗中,敌军士兵靠着坦克的掩护,向我方阵地进攻,火力十分猛烈。张良荣作为反坦克的领导者,率先拿着手雷,秘密穿插到敌军坦克队伍,丢出一颗又一颗手雷,炸得敌军步兵战士不敢抬头。

接着战士们将土枪抬出,攻打坦克。土枪是一种特殊的枪,里面装的不是子弹,而是数不清的碎铁渣,这是我军特意发明专门针对坦克的武器,十分奇妙。此枪专门针对坦克的观察口,发射出碎铁渣,摧毁坦克的观察口,减弱坦克的瞄准功能。

张良荣见此,急忙朝着坦克冲上去,将手雷丢进坦克的履带里。就这样,两辆坦克被炸毁,他又获得特等功勋章。

淮海战役结束后,渡江战役迫在眉睫。要想让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战士们全部渡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在战役开始前,我军进行长时间的准备工作。首先就是船只的准备工作,再就是战士的训练,两手抓。

在如此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中,解放战争的胜利已是大势所趋,胜利触手可及。然而对于我军将领来说,越是胜利在望,就越是要沉着冷静。为了避免战士的伤亡,统帅们决定组织一支渡江小组,提前一步渡江,摸清敌军情报,为大部队到达抢占有利条件。

经过部队严挑细选,最终选出位战士组成小组,提前一步渡江,而优秀代表张良荣也赫然其中。在4月6日夜晚,夜色迷茫,一眼望去江面,看不到尽头。渡江先遣队乘坐木船出发,行驶在江面上。

在一望无际的江面上,木船的出现,好像并没有激起太大的水花。但实际上,危险正隐藏在黑夜里,悄然而至。木船正行驶在江面中心时,对岸巡逻的敌军发现他们,立即向小组成员展开攻击。一瞬间,在江面上,炮弹齐发,火光一片,响彻天空。在猛烈的火力下,小组成员乘坐的木船显然不堪一击,很快被打穿,江水蔓延至船上。

在这危急关头,张良荣大喊:“跳下去。”战士们纷纷跳入冰冷的江水中,奋力向江对岸游去。在深不可测的江水里,张良荣紧急抓住一条船只的船尾,向江岸边游去,最终到达江对岸。

成功抵达江面对岸后,张良荣带着战士们击退巡逻守军,隐藏在大山深处。从此,张良荣一直秘密活跃在敌占区,秘密获得敌军的情报,配合大部队渡江。在众多战士的努力下,渡江战役也成功取得胜利。张良荣再次立下大功,获得奖状,风光不已。

不久,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这本来是一个举国欢腾的日子,然而在欢腾的背后,还隐藏着巨大的危险。当时在西南地区的国民党军勾结西南土匪,无恶不作,危害人民的安全。

我党发现这一状况,立即做出对策,派出军队前往剿匪。张良荣眼看自己的家乡,饱受土匪的危害,便跟着部队回到家乡剿匪,帮助家乡的人民。原本以为,这次剿匪只是小部队作战,应该很快就能解决,可没想到遇上大麻烦,解放军战士的粮食供给出现问题。

由于西南地区大多都是山地林地,极易敌军隐蔽,所以我军在追击土匪时,只能不断拉长战线,进行战斗。久而久之,解放军的粮食极度缺乏,供给出现问题。要知道,粮食供给是战士生命存活的资本,战士们没有吃饱饭,怎么进行战斗?

无奈之下,张良荣只能带着战士们一边对抗土匪,一边开荒种地,补充部队物资。虽然种子发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战士们也毫无办法。幸好这种方法是有效的,成功解决部队的供给问题。

这几年里,张良荣什么苦都吃过了,一边打仗一边坚持种地,其艰难可想而知。在种子还没发芽时,战士们就挖野菜吃,勉强饱腹。更艰难的是,在开垦荒地的过程中,他们挖出二战时期遗留的地雷,战士们被炸死的炸死,被炸伤的炸伤。

张良荣

如此艰难的环境,张良荣照样咬牙坚持下来。战斗结束后,他再次获得奖章。可以说,这些奖章都是张良荣用生命换来的。年,随着国家局势渐渐稳定,国家颁布裁军决定。张良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申请转业来到家乡四川资阳市。

在政府的安排下,张良荣成为一名酒厂工人,继续为国奉献。可随之而来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了减轻国家负担,张良荣毅然放弃政府安排的工作,回到老家老君村,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

也是在这一时期,他结识村里一名姑娘。这名姑娘虽然话不多,但是心地善良,于是二人结为夫妻。结婚后,妻子也发现张良荣身上的伤疤,得知张良荣的身份,但低调的张良荣让妻子不要透露自己的身份,妻子答应了。

加上那个时代的人们,他们向来不愿意炫耀自己的身份,宁愿隐姓埋名,也不给国家添麻烦。因此在以后六十年,张良荣和妻子从未向别人提起那段战斗历史,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

对于张良荣来说,如今能够吃饱饭的生活,已经十分美好,没必要大张旗鼓地炫耀自己的身份。再说相比牺牲的战友,自己能够存活下来,已经十分幸运。如果自己出面,大张旗鼓,声称自己是个大英雄,怎么对得起牺牲的战友呢?

种种原因下,张良荣坚守隐瞒六十年,从未向别人说过。每当他想起牺牲的战友,再看着自己如今幸福美满的生活,真是难以言说的愧疚,心情复杂。自己现在组建家庭,还有儿有女,吃穿不愁,这已经很好了。

这么多年,也不是没有人知道张良荣的身份,但是人们只知道张良荣是名普通退伍老兵。而且乡民们听说张良荣是一名老兵后,都叫张良荣讲讲战斗的故事,可张良荣什么都不说。不管乡民们怎么劝说,张良荣就是不说任何事情,这让乡民不禁怀疑张良荣的身份,难道他的身份是瞎编的吗?

直到那次信息采集,张良荣拿出自己的奖章,登记信息,才暴露自己的身份。张涛副局长看到众多的立功证书,都惊呆了,让张良荣坐下,仔细详谈。张良荣问道:“我是当过兵吧?”

张涛大笑,回答:“当过,当过的,您是我见过最厉害的兵,没有之一,我们来说说几件事情,您要跟我说说。”接着张涛详细了解张良荣这些年的生活,家庭状况等等,得知张良荣如今的生活不是很好,子女都外出打工,他不禁询问:“老人家,听见你的描述,您家里的条件也不富裕,为什么不找找政府,寻求帮助呢?现在政府的政策好,特等功臣可是有优待的。”

张良荣听后,却哽咽地说道:“我现在算什么功臣,我这点功劳不算什么。这些都是牺牲的战友换来的,我从战场上活着回来了,还娶妻生子,还有房子住,这已经很幸运了。如果我再经常把这些功劳挂在嘴上,向国家要钱要待遇,将来还怎么见那些牺牲的战友?”

张涛听后,终于明白为什么张良荣的事迹一直未被发现,那是因为老人特意隐瞒。张良荣是真真正正的淡泊名利,不愿意给政府添麻烦。临走时,张涛挺直身板,庄严向张良荣行了一个军礼。张良荣老人也举起颤颤巍巍的手,回敬一个军礼。

刘涛回到局里,立即对张良荣老人的奖章进行核实。经过详细了解,核查验证后,最终确定张良荣的证书属实,向上级上报。

在第二年,人民日报发表关于张良荣的文章。文章一经发表,无数记者群众纷纷前来,采访老英雄张良荣,探听张良荣背后的故事。历经一段时间后,记者们才采访到张良荣老人。

记者问起,你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身份时,张良荣的回答还是一样的,我这点事情算不了什么,怎么好意思拿出来炫耀。谈起曾经的战斗,张良荣的脸上总是露出伤心的表情。为了老人的身体考虑,记者赶紧转移话题。

张良荣

记者再次提问老人子女:“你们一直都不知道老人的事情吗?”子女们纷纷回答:“在生活里,父亲也和我们说过一些战场的事情,但是我们都不知道那个战士就是他啊!”

记者又转向老人提问:“那您当初上战场,有受过伤吗?”老人回答:“上战场,怎么会有不受伤的。”说着,拉起自己的裤子,露出一条筷子那么长的伤疤。就是这一处伤疤,每至阴雨天,老人的腿就痒得不行。

如今几十年过去,这道伤疤依旧如此显目。采访将要结束时,记者又提问:“如果国家还需要您,您还会上战场吗?”听到这话,老人激动地站起来,说道:“如果国家需要,部队需要,我一定会去,死都要去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17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