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不好你妈可能会杀了你
2023/7/26 来源:不详最近一个月对于上学的小伙伴们可以说是风风雨雨,月初是灾难大片,开学补作业。
接着南方部分省份的小伙伴又经历了台风停课。
可是作业没有停哦~~
而今年湾湾出的一部新剧告诉我们:即使是离校放假也要努力学习!不然就算躲过了台风也有可能小命不保!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国产恐怖片虽然一直是走进科学的风格,但是很奇怪的是,我印象里最吓人的影片里,好像有不少是给小孩看的作品……
怎么看都觉得很伪记录风的《疯狂的兔子》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
不过今天要讲的这部作品,叫做《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算是单元剧。
和吴秀波老师没有任何关系
这个名字很拗口的名字,来自纪伯伦的一首诗。
剧情改编自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一共分为五个单元故事。不过光靠看海报就知道,嗯,请做好尖叫准备……
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
影片一开始,是出轨的丈夫和小伟妈妈在谈离婚条件。
不过在这种场合下还能一脸变态地沉迷于擦水杯、垫杯垫、摆位置……怕是强迫症晚期没治了才离婚的吧
一边擦水杯一边谈条件的妈妈表示,我只要我的儿子。
和所有不安分的少年一样,小伟会在课本上涂鸦、计划即将到来的毕业旅行,以及伪造学校印章用假成绩单在母亲面前蒙混过关。
不过,有个重度洁癖+强迫症的母亲,小伟那一堆假印章很快就被发现了。在抽根烟冷静一下后,小伟妈妈遇到了神秘的借火男。
从此,小伟就像《土拨鼠之日》的男主一样,每天都在星期三的早晨醒过来,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同样的人和事。
被困在星期三的小伟开始从妈妈身上找突破口,而妈妈拿出一个可以控制儿子人生进度条的遥控器说,你不改正错误就别想逃出来。
《忌日快乐》里,女主也是一直卡在一天上……
一次补课不行?那就用遥控器倒退回去补十次!
不喜欢吃苦瓜?遥控器警告!
不爱吃苦瓜和能不能吃苦有什么关系?
就这样,小伟变成了只听妈妈的话的好孩子。
直到遇上了同样喜欢画画的杀马特女孩小岚,小伟才在这紧紧受控的人生中,获得了片刻喘息的机会。
然而,小伟妈妈在发现后,先是质疑了儿子的审美品味,然后毫不留情的按下了遥控器。
从此初恋是路人……
看到这里,相信每个同情小伟的路人都会劝他重新投胎,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小伟当然也想到了,但自杀了三次都没有成功……
不是因为刀不够利,也不是因为停电,更不是因为楼不够高,而是因为妈妈的遥控器……
成年后的小伟变成了母亲理想中的样子:洋气、精英、高薪……但他依旧活在被妈妈支配的恐惧当中。
终于等到母亲去欧洲旅行的那天,小伟破解了密码偷到了遥控器。
然而畸形变态的母爱瞬间爆发。
wtf?
彻底绝望的小伟被车撞飞后,他最想回到的,是和初恋小岚相遇的那一天......
第二个故事:茉莉的最后一天
茉莉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父亲是系主任,母亲是留美硕士,自己是国考第一名,还有一个活泼精灵的妹妹。
然而,她却在开场不到五分钟就跳楼了。
这么完美的女孩,到底有什么想不开的呢?
所有人都想不明白,其中也包括茉莉的妈妈,为了知道女儿自杀的原因,她开始寻找线索。
首先是查找家里专门监视女儿一举一动的监控录像。
然后仔仔细细翻遍女儿的房间和遗物,发现了藏在零食袋里心理医生开具的病历单。
妈妈想起一个好友的儿子是做脑科研究的,可以借助资料和科技来还原死者的记忆。
但寻找女儿为什么自杀的过程并不简单,首先是被自己的丈夫吐槽“求放过女儿”。
二女儿和成绩优异的茉莉比起来,差得太远。
就连心理医生也以“不能透露病人隐私”为由,拒绝了茉莉妈妈的请求。
好在好友的儿子从茉莉的尸体中提取到了她生前的记忆,于是茉莉妈妈自愿当起了科研小白鼠,对茉莉的记忆进行了读档……
自以为对女儿°无死角了解的茉莉妈妈在读取女儿记忆后发现,女儿变成了她最熟悉的陌生人。
茉莉会撒谎跑去妈妈最鄙视的小说签售会。
茉莉喜欢把偷来的东西送给妈妈用。
茉莉考不好就会自残。
就这样,嫌疑人从疑似早恋对象实则为gay的小说男,换到了心理医生。
最后才发现其实是虚荣、好强、粗暴、冷漠的自己亲手杀死了茉莉。
把生孩子当人生的第二春,自己没干完的事儿都倒在孩子头上。
敏感又胆小的茉莉,就连努力学习都是为了避免挨打,她无数次的期盼着妈妈向她说对不起。
可终究到死还是没能等到。
第三个故事:必须过动
这是一个不需要男人就能生育的世界,也是一个唯成绩论的世界。
胚胎由政府发放,人工受孕的母亲必须严格依照胚胎养成手册培养孩子,鉴定考分数高的孩子全家住豪宅,不及格的就只能住鸽子笼。
而十五岁到十八岁的鉴定考低于二十分的孩子则会被政府送去精进。
若娃的妈妈因为培养出了有着“神奇若杰”称号的哥哥而成为了金质勋章母亲。尽管哥哥因为车祸去世了,好在还有乖巧懂事、学习努力的若娃陪在身边。
虽然是一个娘胎里出来的,但若娃并不像哥哥那样具备高超的考试能力,反而每一次的测验分数都呈跳崖式的下降,导致妈妈胸口的金质勋章也在一盏一盏熄灭。
当“精进就是销毁”的传言愈演愈烈时,乖巧温顺的若娃突然变得叛逆躁动起来。
上课顶撞老师。
不好好做清洁。
甚至跑去跳楼。
最后被医生诊断为“过动症”,但其实这都是若娃妈妈叫女儿假装的。
小白兔若娃以为,只要假装过动症骗过所有人,不仅不用参加鉴定考,妈妈也不会被赶出去住“鸽子笼”。
这时一个神秘的婆婆说:你会因为过动症而被送去精进,而精进就=销毁。
你哥也不是车祸死的,而是被你妈逼得自杀。
另一个大妈说:你妈叫你装多动症,就是要让你被政府认定为瑕疵胚胎,这样她就可以领新的胚胎继续住豪宅,要是你考砸了她这辈子都会翻不了身。
然而就算是在天赋自由发展的乌托邦里,若娃发现自己不仅仅只是学习不好,还没有任何天赋……
感觉这个比真相打击更大......
于是她跑回家问妈妈是否真的爱她,却被妈妈一记感情反杀……
最终比母亲爱自己更多的若娃,为了保住母亲体面的生活,而牺牲了自己……
而乌托邦里分数低天赋高的孩子们也被销毁了。
当作为金质勋章母亲的若娃妈妈,被短发美作问到育儿经时,说出了一个普适真理:做女人就是要更爱自己。
短发比较好看耶
以孝为名的捆绑与“爱的供养”的枷锁
不管是网上的树洞吐槽也好,还是新闻里也好,我们几乎隔三差五就会看到,因为学校,家长把孩子逼到崩溃的事情。
其实教育引发的亲子问题多如牛毛,和丧偶式家庭、出轨、婆媳矛盾一样常见。
但几乎不曾有什么题材,是针对“自私父母的教育”的。
在中华文化里,孝字当先,很多电视剧里的人物可能一无是处,在家打老婆,出门杀人放火,但是一回家,就是妈妈的乖儿子。
一斧头把别人家孩子劈成两截的李逵,对自己的老母亲可以说是二十四孝一般
数落父母亲的不是,会被视为大不敬。
《白鹿原》里兆鹏不愿接受爹安排的娃娃亲,就被大家视为有失孝道
在《小别离》里,算是比较正面地面对了“孩子的成绩”这一让广大家长头大的问题。
曾经让大家热议过的“中产阶级烧钱教育”,就像剧里朵朵的家庭。
比起张小宇那种土豪家庭,他们还差点“壕”的底气,比起金琴琴的家境,他们家又算富足。
但也这是中等家庭的尴尬之处——这辈子想一夜暴富或者出人头地,都不太现实,所以把家里的资源都砸在孩子身上。
上初三的女儿,成绩有些波动。
爸爸帮女儿瞒过妈妈,结果被妈妈发现了之后,发表了无数孩子都觉得似曾相识的言论。
可能现在的更夸张,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幼儿园不好好学就读不了好小学”,“小学读不好上不了好初中”,以此类推到大学。
工薪阶层,日子还算可以,却很难称得上“有钱”的琴琴家,更是把“留学”当成了豪赌,仿佛留学归来就一定能出人头地。
为什么家长总是一边说着“啊我也知道要让孩子劳逸结合”,但是转头就忘了自己的承诺?
因为他们不是从高考、职考里摸爬滚打,就是在发现自己低人一等之后伤春悲秋。
“学而优则仕”成为了每个家庭的美好梦想之一,大部分家长都梦想孩子好好学习,能考上公务员最好,考不上也能进好单位,如果是有的职权的工作就更好了。
而比如艺术类的、技术类的方向,都是家长心里“不入流”的低端选择。
很多中产阶级疯狂地孩子报“游学班”“高级特长班”,什么暑假欧洲七日学习精英版,高尔夫贵族学习低龄班等一系列五花八门的课程,说来说去就是希望孩子出人头地。
之前过节和亲戚们聊了一下,不光是城市,农村的辅导班也是各种各样,热火朝天。
比起中产阶级那种“我也是这么过来的所以你不能放弃”,很多农村家长的心态则是“我之所以没能大富大贵都是因为学习不好,所以你得好好学”。
在逼着孩子往追求高学历的过程里,有多少家长是真的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呢?
很有意思的是,一方面家长喜欢用成绩这种东西,拉开自己和孩子的距离,一方面又非常希望自己把孩子攥在手掌心里。
其实《小别离》里,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样,无论是用家长里短的方式,还是有些惊悚的形式,都是表达一个理念——
要和孩子和谐相处,第一步就是不要把孩子当你的“东西”。他(她)们再小,也有人权。
E姐结语: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虽然披着科幻怪诞的外衣,但实际上讲的都是“成绩不好,小心我弄死你哦”的真实恐怖故事。
每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都像片头出现的那个被长长的脐带牵住的婴儿,大脑被母亲的侧影控制,手也被上了锁。
这名为“爱”的镣铐,不论是十八岁,还是四十岁,苦大仇深的中国式妈妈们似乎永远都学不会放手。
好像不是吧
孩子究竟是你想重新开始的第二人生?
还是你实现阶级大翻身的绝佳工具?
亦或是别在你胸口到处炫耀的金质勋章?
嘴上强调着一切为了孩子,实际上却享受着这种盲目付出所带来的自我感动的父母们,其实最爱的,还是投射在子女身上的自己。
想要控制ta成长,只会导致ta永远不会真的长大。
唯有理解、尊重和适度的放手,才不会让你亲爱的小孩,在爱的供养里日夜哭泣。
最后是自由讨论环节——
你觉得高学历是通往上流社会的必要手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