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今天正式安葬袁老先生,国士无

2023/2/21 来源:不详

大家好,原本今天打算发其他文章,但是上午点开微博热搜,瞬间泪目。

热搜的最前列,赫然是一条关于袁隆平院士的新闻,追忆千里稻香,致敬不朽丰碑。

今天上午,袁隆平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

自此,这位一生研究水稻、根植于泥土的老人真正魂归大地,和他最热爱的这片土地,永远的合为一体。

在网上看到媒体配发的照片里,是袁隆平在田中查看杂交水稻的场景。老先生拿着长长的饱满的穗子,朴实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感觉那个乐观、幽默、永远90后的袁老先生,还在身边,还在视频中,往昔依然历历在目,没想到,再次见到老先生的新闻,已经是礼兵护送他的遗照。

01

掐指一算,袁老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天了。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他冲破了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年起,杂交水稻的成果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为了实现“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宏大愿望,他又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不断向水稻要高产。

(图片来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还清晰的记得年11月18日,在年未来科学大奖的颁奖仪式,袁隆平获得生命科学奖的奖项。那时候,袁老爷子因为身体原因,没有来到现场,采用了视频致谢的方式。视频中,袁隆平院士讲到:杂交水稻的发展得益于“让科学成为第一生产力”这一政策,使得每年粮食产量可以多养活多万的中国人口。目前我们正致力于发展超级杂交稻,并且已经取得了较良好的成绩。科学研究无止境,我还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的心愿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也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视频当中,袁隆平院士那双颤抖不停的双手,牵动着亿万国民的心,在那一刻,大家终于意识到——这位一生朴实无华的老人,他真的老了......当时大家都在祝福老爷子,希望时间能慢一点,再给老爷子多一点的时间,让他去实现他“禾下乘凉”的梦想,去实现他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祝福期许犹在,“一代杂交水稻之父”却已离开了这个世界。02

看到今日9点38分,湖南省农科院主办袁隆平院士追思礼,展开对老先生的深情怀念,还有近期科研成果进展的分享,很欣慰的看到老先生牵挂的杂交水稻事业仍在继续向前,捷讯频传。

袁老的两个梦想,袁老生前便一直践行着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信念。

袁老第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他曾梦见水稻如高粱一般高,穗子和扫把一样长,谷粒犹如花生米那样大,人们可以坐在稻穗之下乘凉。

生前,他正带着科研团队攻克“巨型稻”,希望3年后实现亩产千斤,这一梦想在当时已将要成真,令人欣慰。

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始于年。当时,农业部向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赠送了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比当地良种增产33%以上。

同时袁隆平的团队还开通了国际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员。

就在去年,他还在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发表了一段英文致辞,英语流畅的在视频中表示,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研发杂交水稻,共同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要知道,在袁隆平的指导下,杂交水稻在非洲高产创下了记录,产量从每公顷3吨,变成了现在的10.8吨。

九旬高龄,不论是身体还是心智能力,总比不过年轻时。但为了让中国水稻技术宣传到世界角落,袁老早早就苦学了英语,自己完成了这段致辞。

不知疲倦的袁老,把一生都倾尽于农田了。年近九旬,依然在科研一线奋斗着,仍然在在不断地学习进步,为中国乃至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让更多的人远离饥饿,他从未停下过脚步,那片稻田便是这位老人安身立命的地方。

袁老先生走过一地荒芜,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繁华时代,他既是近处的灯火,也是遥远的星河,与灯塔,后人在其带领下一样在前仆后继完成一项项壮举。

9月28日,四川省米易县,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三优2号”实现了第三代杂交水稻作为中稻种植的超高产收成,平均亩产为.99公斤。10月17日,湖南省衡南县,第三代杂交稻“三优1号”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1公斤,加上7月份此地测产的早稻平均亩产.8公斤,得到了一个让人惊喜的新纪录——双季稻周年亩产.9公斤。10月26日,袁隆平走后的第五个月。他的遗愿在三亚实现了。

海南三亚试验基地双季稻测产结果公布:

杂交水稻双季亩产达.86公斤,创造海南双季稻亩产最高纪录。实现袁隆平院士双季亩产公斤攻关目标。

此外,耐盐碱水稻在广东江门淡咸水地种植,达到亩产.2公斤/亩;今年还选育出了多个镉低积累水稻新材料,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

03

至今依然记得袁老去世的那天下午,我刚刚上班,就看到朋友发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于年北京时间5月22日上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当时就回了一句:假的吧,过会就该辟谣了,现在都这么没底线吗?可稍后打开电脑就发现经过央视新闻、新华社消息确认,袁爷爷的确已经离开了我们。

看着央视新闻的通告,当时的我多么希望这个消息和上午的一样都是假的。虽然袁爷爷年事已高,人固有一死,可他真的让人舍不得放手......

因为他是袁老,”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老,国士无双的袁老!一生都投入到了水稻研究,哪怕已经91岁,仍旧心心念念着我们这十几亿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的人,没想到就这样永远离开我们了……

今天看到袁老的安葬仪式,我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

04

如果你还是不明白袁老的伟大之处,不妨了解一下袁老生前的一个采访视频,他提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中国的饥荒。

袁老当时难过的说:“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上个世纪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

闹饥荒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曾有亲历者描述了那段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经历:

“开始有马荠菜、盐蒿子,后来便挑一种带刺的徐徐菜。苦苦的,连猪也不肯吃。有人家开始吃树叶,剥树皮。吃野菜多了,都饿得脸呈菜色,嘴唇发紫,患了青紫病。没有一点油水,肛门脱落,临到解大便时便哭得死去活来。”

(农妇们正在割树皮)

也许这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很难理解饥荒是什么感觉,但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饥饿是每天的日常状态:

“那时候,我深深体会饥饿的感觉。饥饿使人心慌,腿软,冒虚汗,手脚颤抖。而长期的饥饿并没有锐利的痛感,那是种慢性的虚脱。胃里没有食物,大脑被停止了供给,麻木了。这时对外界不再感兴趣,也没有欲望了。”

也许是忆起了饥荒的惨烈,当记者问袁老是不是特别害怕中国再出现这样的情况时,袁老说了一句不可能后,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05

袁老研究的杂交水稻,每年为世界解决了万人的吃饭问题,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

这位首次发展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的科学家,世界上研发杂交稻第一人,这位被国人称为“米神”的人,当得起伟大二字,但他从来不在意世俗的纷纷扰扰。

他的心里,装的是人民,是国家,是世界,他想让世人不再挨饿。

这个世上总是有些人毕生都在为人类事业做贡献,我们很庆幸世上有他们那么好的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愿袁隆平的一生,继续照耀我们前行。

让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把颓靡和软弱褪去,把无知和麻木摈弃,努力做这个时代的一把火。

让我们为袁隆平先生默哀!先生千古,永垂不朽!

写在最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29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