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您那样,做一粒好种子西南大学缅怀校

2023/11/12 来源:不详

一粒改变世界的种子停止了呼吸。

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和带头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杰出校友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院士的逝世,令人缅怀与痛惜。连日来,在西南大学,袁隆平曾经求学的地方,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怀念这位令人敬仰的老学长。

手握杂交水稻,双目远眺前方——32教学楼前,有一尊4米高的袁隆平雕像。雕像前的绿色草坪上,吊唁的花束已汇成一片花海。“禾下乘凉”,是西南大学师生更是中华儿女共同追求的梦想。

5月25日,西南大学召开“向袁隆平院士学习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座谈会,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追忆袁老与西大的过往点滴,重温他一生的不朽成就,激励后来者接力前行。

“‘90’后学长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

当亲历饥馑岁月的袁隆平决心学农时,母亲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袁隆平却“死活”都要学:“吃饭可是天下第一大事,没有饭吃,人怎么生存?”从那时起,袁隆平就时常把自己比作种子,不管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也是从那时起,他和农学、和西南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袁隆平从西南大学毕业。年,如今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刚刚进入西南农学院大学。尽管没能作为同学共处一间教室,但这丝毫不影响向仲怀与这位学长和挚友的情深:“得知袁隆平去世,我一直陷入悲痛,久久无法平复。”

同样是育种家,作为国家桑蚕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蚕学遗传育种专家的向仲怀,最能理解育种人的艰辛。

“从开始研究到取得杂交水稻成果,袁隆平花了18年。这18年间,虽然经历许许多多的挫折,但袁隆平一直没有放弃。”向仲怀记得,袁隆平刚毕业的时候,科研条件很艰苦,环境也非常差。“杂交水稻,袁隆平研究了近60年,这是一个人一生的心血啊。”

令向仲怀院士感怀颇深的还有袁隆平院士一生朴素、淡泊名利的品质。向仲怀说,成名之后的袁隆平还是穿着15块钱一件的衬衫工作,但却无私地关心帮助学校的发展。年学校提出希望他能够帮助学院开展科研工作,联合培养博士。“你们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袁隆平立刻给出这样的答复。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院士,用一生诠释着这句话。“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令人敬佩。”80后的向仲怀表示:“‘90后’学长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

“袁隆平对西南大学情深义重”

年,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开始研究杂交水稻。53年后,一株“”栽进了重庆的田间。

年4月,时任西南大学副校长丁忠民率领团队前往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看望袁隆平。袁隆平向西南大学赠送了1斤当时最新研究成果“Y两优”的种子。

西南大学很看重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品种,在完成了袁隆平交代的示范种植任务后,学校留下了粒种子珍藏。原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院长何光华希望这种子能够继续照亮前路。

“他对西南大学情深义重,一直在无私帮助母校的科研工作。”丁忠民表示,袁隆平的整个科研生涯都寄托在了杂交水稻上,甚至今年3月一次抢救后,说的第一句话仍是“第三代杂交水稻工作”。

在丁忠民看来,袁隆平对母校的感情是实打实的,“这么多年来,研制出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都会毫无保留地提供给母校的科研团队”。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是袁隆平给母校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同学们回信中的嘱托,更是他几十年科研生涯的秘诀。

“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袁隆平是令人景仰的,也是让人乐于亲近的,这源自他朴素而真诚的人格魅力。

“袁隆平究竟是哪里人”,在缅怀袁老的同时,不少网友关心道。而袁隆平本人曾公开表示,重庆话就像他的母语,嘉陵江水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的确,从年随家人乘船逆流而上来到重庆而后上小学,到年从当时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除去中途因父亲工作变动暂时离开,袁隆平的整个求学生涯几乎都在重庆。其中,袁隆平对西南大学的钟爱最甚。

年,在袁隆平八十寿辰到来前,西南大学提出要为袁隆平立雕像。起初,袁隆平并不希望外界给他作画立像。“但当他看到我的方案时眼前一亮,说‘就这个了,这就是我’。”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王林介绍雕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时说,“我做的就是袁老梦里水稻的样子。”

年是西南大学办学周年暨合并组建10周年,袁隆平回到母校,并捐献20万元设立西南大学“袁隆平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鼓励他们“深入基层,扎根农田,为我国的农业事业作出贡献”。

“袁隆平奖学金”获得者、研究生代表万媛媛,“袁隆平班”本科生代表吴昊文等纷纷表示,要继续袁老的遗业,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做一颗向上的种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种子,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这种力量,将在无数后来者和奋斗者之中传承。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锋说:“袁隆平院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他表示,学校要把学习好、传承好、发扬好袁隆平同志的崇高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逐梦前行、矢志奋斗。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邓俐

本文来源:中国农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58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