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带着梦想走了人民政协网

2025/4/22 来源:不详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http://www.yunweituan.com/m/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年、年、年、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06公斤,全年亩产达.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斤的攻关目标。“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袁隆平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年获“改革先锋”称号,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直到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袁隆平曾与我们多次畅谈自己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追求超级稻高产;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让超级稻走出国门造福世界。这使我想起二年前,我们去海南三亚南繁基地考察种业情况时,袁隆平非常高兴地谈起他的“两个梦想”,往事回到了“师生”之缘。农学专业学杂交稻栽培技术是必修课,有理论有实践,在实际操作中更能掌握。学这门技术,有饱肚子、为国争光、走出国门作贡献等多重作用,作为一个曾经长期没吃饱饭的国人来看无疑是一件天大的事。从此袁隆平这个名字走进了大学课堂、田野村边、学术殿堂、家居生活。我大学毕业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搞苗情,就是给水稻“当保姆”,当然比当保姆也许更仔细更具体,对早稻和晚稻从准备播种那天起就要天天观察,包括浸种了几天、哪天播种、温度、湿度、秧田期多长,插入大田后天天要记录,早一次,晚一次,插下后几天活的兜,长的新根,活兜后每天长了多高,生长了多少“子孙”,外部环境如何,是否营养不良,或过于营养化,吃多了不行,吃少了也不行,营养吃偏了不行,吃得不够协调也不行。长得兜壮苗旺又结实,但老天要作美才能获得好收成。每当早晨去田野观察时,满田晨露,那“雨露滋润禾苗壮”真是神奇,有一种“一滴露水万粒谷”之感。一个夹子、一册记录表、一支铅笔,当然还有一顶太阳草帽,朝阳作伴,朝露迎客,晚霞西下,晚灯除虫。有常规稻组,有杂交水稻组,凭杂交优势,在长势、繁殖能力、穗粒数等方面,杂交水稻强,最重要的是其单产更高。当把水稻的一生观察入微后,整理它一生的资料,每季稻汇集成册,季季相连,天地水相牵,熟熟比产,季季分晓,终看产量和效益。它的“回忆录”是一部“纪录片”,那枯燥的数字是生命的寄托,希望的轮回。苗情观察是水稻科学栽培的第一手资料,是高产丰收的的科学依据,是极为宝贵的研究资料。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经过多年栽培,无论早季稻或晚季稻,我们都获得了高产丰收。袁隆平提供的技术方案,我们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和栽培经验进行每一个细节的反复磨合提炼出更具体更详实的科技给广大农户,推广普及到杂交稻每个品种的栽培技术,袁隆平是我们心中的“师傅”,时间长了就叫袁隆平为老师,几十年过去了依然。当时根据苗情观察的大量数据建模,主要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用当时已使用起来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多要素分析,优化栽培方案,形成水稻规范化栽培技术,使水稻这一千百年来的传统稻作第一次进行大数据集成组装,苗情数据加电脑技术使“靠天吃饭”变为“模型控制”,首次实现“人机对话”。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杂交水稻即投入了生产,通过多年栽培单季技术不断进步,但不能适应双季技术的配套,当时的杂交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尚不能适应早季加晚季的气候条件。到了年,决定选杂交新品种进行双季杂交稻大面积种植示范,当时安排我担任工作组长。如何进行技术配套,关键在于水稻生育进度早晚稻抢收抢插时节刚刚好,否则保了上茬没下茬,或保了下茬难保上茬,除了生育期影响外,还要考虑“倒春寒”“大雨洗花”“火南风”“寒露风”等对育秧、结实率、饱和度以及最终的产量的影响,农民要“上交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是自己的”,这等事无小事。我们工作组进驻时,农户家里都已买下了种子,但如果是双季杂交稻季节不吻合,或难以高产,为此对示范区个农户、连片.5亩示范田的种子一家一户换成双季杂交水稻种子,按照“双季早熟、双季技术配套、力求双季高产”的目标,制定技术路线。在七月和十月早晚稻稻穗勾头后袁老师两次亲临现场考察,情不自禁地对栽培的威优49和威优64竖起了大拇指,双季高产过了吨粮,从此揭开了双季杂交水稻配套高产技术、大面积高产过吨粮技术(简称吨粮田)的序幕,并创造了早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当年杂交稻的丰收程度是农户家里遍地堆粮,粮仓装不下,厅堂里装不下,出现从未有过的“粮多愁人”。为此,当时鼓励养猪养鸡养鸭消化粮食,被称为稻稻猪、稻稻养、种养加等模式,为农民增产增收开辟一条新路。为消化更多的粮食,探索粮多养殖多经济作物多收入多的多种开发模式,开展多领域多结构多层次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打通种养加生态产业链、产加销效益增值链、环环相扣的良性循环生态链。这方面的研究后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几十年过去后,听说袁老师做了一个小手术去拜访他,他依然在忙,稍候片刻来到他办公室,他忙站起来握手,戴着墨镜,他助手忙解释说,这是医生的要求,袁老师说无大碍。当聊到曾创造杂交水稻多个奇迹时,特别当他看到当时已发黄的报纸杂志的头版大篇幅报道,图文并茂,时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与农民“三同”的年代,记忆仿佛就在昨天,特别激动,忙说对杂交水稻有突出贡献的人应当获奖(指袁隆平科技奖)。并说,当时所创造的杂交早稻高产纪录,多少年过去了尚未能超越。其思维的敏捷、记忆的深刻不减当年。其实此前,我曾多次拜访袁老师,尽管他特别忙,我们也进行一些“闲聊”,当谈到发展中的一些哲学思考,主要是关于“三农”、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他兴趣盎然,为师严谨。当为几本书的评论集作序时,他一字一句斟酌,反复修改,那种对科学、对事业的执着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在《序》中他深情地谈到,“记得二十年前,我曾几次去他驻点的农业科技示范区考察杂交水稻和农业生产情况。早在年,李云才带队驻村开展双季杂交稻亩产过吨粮示范,获得湖南省水稻大面积高产纪录,有力地促进了双季杂交稻的快速推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认为该《序》集内的研究是“责任心和创造力的产物,也是他长期潜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研究的结果”。在开宗明义中谈到,“敏锐地抓住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是我们共同的社会责任,也是每一位炎黄子孙为振兴中华民族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为师风范,使我们肃然起敬。有一次我们去三亚考察,袁老师正在南繁育种基地上,湖南搞南繁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已有了稳定的育种研究基地。当见到袁老师时,他正在田间,顶着烈日,精神矍铄,但已是耄耋之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已是90后了。田间考察完,袁老师立即说我们合影吧,就在南繁中心的大门口留下了朝阳的南海记忆。到了他的办公室谈到了他的下步目标,最标志性的就是“稻下乘凉梦”、“世界杂交梦”。是啊,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是安国定邦之举啊。临行时,袁老师执意要送我们到一楼大门口,当我缓步回望袁老师,我们相望的距离越来越远,但他的“形象”却越来越清晰高大、思想隽永深刻。这不正是“把科技写在大地上”、把思想镌刻在沃土上、把铿锵的脚步回响在人类历史的天空吗?(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作者:李云才编辑:魏芯蕊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87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