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陨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世长
2025/4/27 来源:不详文/唐耀坤“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医院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世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实至名归。改良稻种刻苦钻研上世纪年7月的一天,30岁的青年教师袁隆平在湖南省安江农校早稻品种试验田里,被一株特别高壮的水稻吸引了,此株型体优异而穗大粒多。他便蹲下身子仔细地数了数稻粒数,竟然有多粒,远远超过普通稻穗的粒数。袁隆平兴奋地给这株水稻做了记号,欲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第二年的结果却让袁隆平很失望,这些种子生长的禾苗,长得高矮不一,抽穗的时间也有的早,有的迟,没有一株超过它们的前代。袁隆平左思右想,百思不得其解。他去翻读孟德尔遗传学理论,得知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应该不会分离,只有杂交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于是,他的灵感火花来了:第二年种植分离的结果,符合遗传分离规律,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从那时开始,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想通过科学研究揭示出水稻杂交的奥秘和规律。年到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袁隆平与科研小组人员在稻田进行杂交育种试验。年7月,他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早、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万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植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袁隆平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他于年2月28日,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本文论述了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并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带来大幅度、大面积增产。这就是袁隆平首创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理论。契而不舍播种希望年3月16日,原湖南省科委发函致安江农校,要求学校将“水稻雄性不孕”研究列入计划。4月,袁隆平起草“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选育计划”,呈报省科委与黔阳地区科委。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黔阳地区农校(安江农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年4月30日,袁隆平将珍贵的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农校中古盘7号田里,面积平方米。可又在5月的一个晚上,中古盘7号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人全部拔除毁坏。这令袁隆平心痛欲绝,直到事发后第4天才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残存的5根秧苗,靠着这5根秧苗,袁隆平继续坚持试验。年秋天,袁隆平带领科研小组李必湖、尹华奇到海南岛崖县南红农场。他们用多个品种的常规水稻与最初找到的雄性不育株及其后代进行了多个试验,但是,能保持不育特性的植株比例不但没有提高,而且不断下降。此时,袁隆平静下心来阅读国外有关高梁杂交试验的论著:杂交高梁不育系是用西非高粱做母本、南非高梁做父本的远缘杂交成功的。他灵感再一次显现:决定利用野生稻走远缘杂交之路。11月23日,在袁隆平关于“把杂交育种材料亲缘关系尽量拉大,用一种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构想指导下,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岛南红农场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确认后,将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命名为“野败”。“野败”是袁隆平第二株幸运水稻,为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年春,袁隆平无私地将“野败”材料提供给全国各地的研究人员,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协作研究。年3月,原国家科委把杂交稻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国内科技人员协作攻关。袁隆平将“野败”材料分发到10多个省、市的30多个科研单位,用了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了上万个测交和回交转育的试验,扩大了选择概率,加快了三系配套进程。袁隆平成功选育出国内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二九南1号A。这是与他生命相关的第三株水稻。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成功。年,袁隆平育成我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在安江农校试种,平方米产量公斤。翌年作晚稻栽培1.33公顷,平方米产量公斤。他育成的种子终于播种了希望。淡泊名利勤劳朴实年,袁隆平因为籼型杂交水稻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原国家科委、农委重奖杂交水稻发明人10万元奖金。但那时候还是计划经济时代,每月工资只有几十元,10万元可算是巨款,他是一个见困难就上、见名利就让的人,他只取奖金元,其余的都分给了研究小组的成员。年11月3日,袁隆平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颁发的~年度科学奖。1.5万美元奖金在80年代不是小数,对拿固定工资的袁隆平来说,也算是一笔“巨款”。他却将这次获奖的1.5万美元全部捐献,作为杂交水稻奖励基金,以奖励在这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工作者。袁隆平生活很朴素,身上穿的棉质衣服很普通,价格不过一、二百元,“开啥会都是这样的衣服。”怎么看他都像湖南农村平常人家的普通人。然而他对科学非常严谨,他常说:“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他除了做研究,还不辞辛苦培养了20个博士和博士后,17个已经毕业,3个正在研读。他想通过研究团队培养更多的人才。进行了第五期超级稻攻关,目标是16吨/公顷。云南个旧的一个百亩片突破了目标。他对待工作兢兢业业,91岁高龄还在继续,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两个梦想一句誓言袁隆平院士第一梦想——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梦想即是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一句誓言是:“中国的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他,是稻田里的守望者,他守护了近70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正如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在其所著的《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中写道:“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他是一位大贤大德者、一个人类最需要的人;他的逝世,国人悲恸,山河哀号,袁氏功德,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