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致敬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2022/7/6 来源:不详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制图:魏知晴(安阳师范学院团委)

中国人的饭碗要拿在自己手里年新中国成立,袁隆平19岁,高中毕业,即将报考大学。他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少年时代的袁隆平(左)父亲袁兴烈希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日后学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袁隆平却有自己的见解。他想回重庆读农学院。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他始终难以忘记小学一年级的那次郊游的经历。

袁隆平:“在武汉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我们老师带我们到附近一个企业家办的园艺场,正好那是六月上旬的时候,桃子红红的,挂在树上好漂亮啊!还有葡萄一串一串的。哎呀,我说学农好啊!从那个时候第一次印象最深了,我就觉得学农好!”

说服父母,袁隆平义无返顾地报考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农门”。袁隆平的大学毕业证年8月,袁隆平大学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他去了距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的安江农业学校当老师。袁隆平大学毕业前留影袁隆平到安江农校报到这年,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农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初,全国性的土地改革刚刚完成,农民获得土地,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但是,饥饿的魔咒还没有远离。和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一样,袁隆平至今对饥饿记忆犹新。袁隆平:“像我们这样的年纪,过过三年困难时期,没有饭吃,日子是真难过啊,要饿死人的!特别是我们国家,人口这么多,人均耕地这么少,粮食安全特别重要。中国人的饭碗要拿到自己手里面,不要靠人家。我们现在就是为自己解决粮食问题,我们在奋斗。”寻得“野败”杂交水稻终有新突破年7月的一天,和往常一样,袁隆平行走在稻田里。这时,一株特殊的水稻引起了他的注意。袁隆平:“突然发现有一株鹤立鸡群的稻,长得特别好,穗子很大,很整齐,籽粒很饱满,我很高兴喽。当时估计这个品种可以产一千斤。第二年我把它播下去,播了一千株,很好地管理,天天到田里面去观察,望品种成龙。结果一抽穗,大失所望,高的高,矮的矮,早的早,迟的迟,没有一株有它的老子那么好。”在湖南安江农校做教师的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子望着高矮不齐的稻株,袁隆平突然来了灵感:莫非自己找到的是一株天然杂交稻?如果真的如此,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利用杂种优势,培养杂交水稻。他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终于在年和年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株。年轻时的袁隆平此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中等农校的教师,他的研究一开始并不被看好,因为国际权威科学家普遍认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袁隆平:“很多人反对。当时流行的水稻是没有杂种优势的,我压力很大。我们就做了一个实验,面积不小呢,有四分田,长得特别好。最后收获、验收时,糟糕,稻谷产量减产,大概减产了3%左右,减产了几十斤。稻草增产了将近70%。后来人家讲风凉话,‘可惜人不吃草啊,人要是吃草,你这个杂交稻就大有发展前途’。”试验失败,但袁隆平没有放弃,他调整实验,坚持研究杂交稻遭到质疑,更经历过失败,但袁隆平没有放弃。他像“追着太阳的候鸟”一样,不辞辛劳地在湖南、云南、海南、广东等地辗转研究。年,他的学生在海南南红农场沼泽中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袁隆平将它命名为“野败”。杂交水稻研究从此打开了突破口。年到年,全国十多个省(区、市)的科研人员齐聚海南,袁隆平慷慨地将“野败”分送给大家,形成了一场以“野败”为主要材料培育三系的全国攻关大会战。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标志着我国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此后几十年,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年、年、年、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06公斤,全年亩产达.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斤的攻关目标。经过十年攻关,袁隆平于年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外国人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美国、日本等当时科技发达的国家,从年开始急不可耐投入大笔资金、设备,研究杂交水稻的培育,几十年过去却一无所获。当他们听闻中国人研究出了杂交水稻,先是质疑、震惊,确认这一消息后,赶紧打听是谁,没想到得到的答复却是:一名乡村老师。这对他们的“打击”不言而喻。年轻时的袁隆平年,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会议上,所长斯瓦米纳森先生亲自引导袁隆平走上主席台,随之屏幕上出现袁隆平的头像和“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全场起立掌声雷动。为表彰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世界许多国家都为他颁发奖项。联合国粮农组织聘他为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中还有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转眼年,全国一半的稻田都在种杂交水稻。这国外人眼中的“东方魔稻”,让他们吃惊又羡慕不已,美国、德国、法国等等几乎全世界国家,都在排队请袁隆平讲课指导。年8月,马达加斯加农牧渔业部植保司司长萨乎里一行专程来到湖南长沙,为袁隆平带来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面值2万阿里亚里的新版马达加斯加币,上面印着一束杂交水稻。   萨乎里向袁隆平介绍道,水稻是马达加斯加人民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中国的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马达加斯加人民基本已经摆脱了饥饿。“为了感谢您,我们特地选择水稻作新版货币图案”。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袁隆平被聘为首席顾问。到年底,已有多个国家的多名研究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和官员到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接受了杂交水稻技术培训。   越南的湄公河畔、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尼日利亚的丘陵河谷地带……杂交水稻已经推广种植和引进试种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的美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当地引进的中国杂交水稻就较美国原有高产常规水稻良种产量高出.4%至.3%,美国人惊呼其为“东方魔稻”。   东南亚的印尼,杂交水稻产量高出当地品种一倍多,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隆平稻”。……满载荣誉世界粮食奖创立者、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诺曼·博洛格在世界粮食奖颁奖仪式上与袁隆平握手致意,亲自给他颁奖。年袁隆平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年获“改革先锋”称号,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他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各种证书和奖章,但他却没有被各种荣誉堆得高高在上,坚持在一线做科研。稻田里的“守望者”袁隆平给大家的一个印象就是喜欢下田。在获颁“共和国勋章”之后,袁隆平第一时间表示回去就下田。为了方便他下田,湖南省农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安排了一块试验田。这块田从此就成了他的“心病”,袁隆平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洗脸、刷牙、吃早饭,而是下田,“我待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袁隆平家门口的试验田90岁高龄的袁隆平,尽管身体大不如前,却依然“管不住”他那双迈向稻田的腿,“收不住”他那颗向着水稻的心。袁隆平在超级稻试验田袁隆平:“我跟你说啊,累肯定是累的。但是一到了我们超级稻的田里面,我就兴奋起来了,就不累了。不亲自下田不行的,不能隔靴搔痒啊!必须要到现场亲自看。我培养研究生啊,因为是搞水稻的,我第一个要求你要下田,不下田,我就不培养。我说电脑很重要,但是电脑里面长不出水稻;书本知识也很重要,书本里面长不出水稻。你必须到田里面,才能种出水稻出来。”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袁隆平在共和国即将迎来70岁生日之际,得知自己即将获得共和国首次颁发的“共和国勋章”,袁隆平曾说自己更希望的是,为共和国的生日献上一份来自杂交水稻试验田的“厚礼”……袁隆平常和人说起他做过的两个梦。“我有两个梦,一个梦就是高产、更高产,就是‘禾下乘凉梦’,这是真正做到的梦,在我们高产杂交稻穗下乘凉。第二个梦就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走出国门,让杂交稻为世界的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现在还只有几百万公顷,要做到八千万公顷。”袁隆平:“像贪财的人有百万想千万,千万想一亿。我这个就是贪产量。到了几百公斤贪八百公斤,八百公斤贪九百公斤,九百公斤想一千公斤。最后一千二百公斤(每亩),十八吨(每公顷)。不满足啊,因为这是个有意义的事情。”年6月3日,袁隆平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挂出了亲笔签名的“告示”:全体员工,人人须知,我心中有三大主要任务。

其一,冲刺“禾下乘凉梦”,继续巩固每公顷18吨产量的目标;

其二,选育耐盐碱稻,瞄准每公顷产量4.5吨的目标;

其三,发展第三代杂交水稻。年,袁隆平在山东考察海水稻长势爱水稻,爱生活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攻关方面成就斐然,在生活中他更是一个很率真的人,活得真实,也活得很丰富。他曾说自己喜欢自由散漫,不爱带博士、不爱带科研队伍,视频发布之后受到网友热捧。拉小提琴打排球玩象棋游泳生活中的袁隆平很朴实,他说自己从没有想过要过奢华的生活,对物质的享受看得很淡,钱够用够花就行。衣着方面也比较朴素,西装也就几百块一套,偶尔出差逛街,也买几十块的便宜衣服,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学作报告,他就扎了条刚在街边用10元钱买的领带。并且,他有一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钱高的东西他不感兴趣。袁隆平向专家组介绍第三代杂交水稻的情况但在科研方面,他却“大手大脚”,毫不抠门,早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励他的1.5万美金,他就全都拿出来,成立杂交水稻基金,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去年,正在海南三亚开展科研攻关的他,通过工作人员向湖南省红十字会捐款10万元,请他们转交湖北抗疫一线,帮助湖北人民共同抗击疫情。袁隆平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尽我一点绵薄之力。相信我们一定会战胜这次疫情。”人民日报微博截图“种子”留给了后来人袁隆平爷爷寄语广大青少年朋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广大的青年、少年,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希望你们谨记‘丰年不忘饥苦,富岁当思节约’,(养成)爱惜粮食、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他还曾勉励青年:“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在身体疲惫不便接受媒体采访时听到小朋友想跟他合影他立马起身带着笑容与孩子们合影留念!荣誉满载却依然保有赤子之心今天这颗闪耀的明星回到了浩瀚宇宙我的两个梦

袁隆平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转眼,90年过去,我成了正儿八经的“90后”。我大半辈子都在与水稻打交道,至今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已有55个年头。我最关心的,就是与水稻和粮食相关的事。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灾荒战乱,人民生活颠沛流离,少年时我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满目疮痍的土地,我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我就对父母说,我要学农。母亲听了,吓一跳,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你以为好玩儿呢?但我是真正爱上了农业,死活要学,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我的选择。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安江农校地处偏远,临行前,学校的领导告诉我,那里很偏僻,“一盏孤灯照终身”,你可要做好思想准备。当时我想,能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也是为国家做贡献!没想到,去了不久,就碰上困难时期。我当时想,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我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

  一天,我看到一些农民从高山上兑了种子,担回来种,就问他们,为什么跑到那么高的山上去换种呢?他们说,山上的种子质量好一些,产得多些。他们接着还说了一句话,叫做“施肥不如勤换种”。这对我有很大启发:农业上增产的途径有很多,但其中良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此以后,我开始自己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一路走来,有汗水和辛酸,也有丰收和喜悦。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禾下乘凉梦,我是真做过,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其实我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则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年7月的一天,我到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选种。突然,我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大,颗粒饱满。我随手挑了一穗,竟有粒之多!当时以为,选到了优良品种,岂不是可以增产无数粮食?

  第二年春天,我把种子播下,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一眼望去,高的高,矮的矮,没有一株赶得上最初的那株水稻。我不甘心,开始反复琢磨其中的奥秘,研究那一片试验田的稻株比例,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水稻是有杂交优势的,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就是天然的杂交水稻。既然天然杂交稻具有这样强的优势,那么人工杂交稻,也一定有优势。当时,遗传学理论一直否定自花授粉作物有杂交优势。我对此理论提出质疑。随后,我又拜访专家,翻找资料,最终得出结论,既然自然界存在杂交稻,那么人工杂交水稻也一定可以利用。而要想利用这一优势,首先需要找到“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

  于是,我又走上曲折的寻找之旅。

  其中,最令人刻骨铭心的是,在海南岛找到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并加以利用的过程。那是年11月,我和助手李必湖、尹华奇驻守在海南岛崖县南红农场,在当地寻找野生稻。在那里,有一位农专毕业的冯克珊,是南红良种繁育场的技术员,经常跑来听我讲课。冯克珊联想到农场附近有一种名叫“假禾”的草,很可能就是我要找的野生稻。11月23日,他找到李必湖,来到南红农场铁路涵洞附近的水塘边,到那片正在开花的野生稻中察看。他们发现了三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野生稻穗的花药细瘦,色浅呈水渍状,不开裂散粉。这三个稻穗生长于同一禾蔸,是从一粒种子长出、匍匐于水面的分蘖。他们立即把这蔸野生稻连泥挖起,放在铁桶里拉回去,然后移栽到试验田里,等待鉴定。当时,我正在北京开会,收到助手们从海南发来的电报,连夜赶火车奔回海南岛。经过仔细检验,我们最终确认这是一株十分难得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野生稻,我给它命名为“野败”。

  这真是大海捞针啊!

  “野败”的发现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更是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的突破口。年,我们协作组历尽千辛万苦才通过测交找到恢复系,攻克“三系”配套难关,才有了新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第一代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优点是不育系不育性稳定,但也有缺点,即配组的时候受到恢保关系制约,因此选择优良组合的几率比较低,难度大。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我们开始研究两系杂交水稻。年,第二代以光温敏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稻研制成功,它的主要优点是配组自由选择,能选配到优良稻组合的几率比较高。但是,第二代杂交稻也不是完美的:不育系育性受气温和光照影响较大。我想,如果有一种杂交水稻,既兼具第一代和第二代的优点,又能克服二者的缺点,那该多好啊!年,我们又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这是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已初步研究成功,该杂交水稻克服了前两代的缺点。现在,我们甚至开始了第四代、第五代杂交水稻的研制。

  追求高产更高产,是我们永恒的目标。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我们开始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年、年、年、年实现大面积示范亩产公斤、公斤、公斤、0公斤目标。近5年又突破每公顷16吨、17吨的目标。年,世界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仅4.61吨,而我国杂交水稻平均产量每公顷达7.5吨,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不可否认,上个世纪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所以杂交水稻把产量摆在优先地位。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所以,我们也改变思路,提出既要高产,又要优质。但是必须说清楚,虽然要满足市场对优质大米的需求,但我们仍然坚持一条,即不能以牺牲产量来求优质。我始终觉得,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时刻警惕。历史也无数次告诫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提高水稻的产量。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我的另一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

  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却是,全球现有1.6亿公顷稻田中,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还不到15%。发展杂交水稻不仅有广阔的舞台,更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倘若全球有一半稻田种上杂交稻,按每公顷比常规水稻增产2吨计算,则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4亿—5亿人口。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不仅能提升全球水稻产量,造福人类,还能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为了实现这个梦,我们一直在努力。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们坚持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我还受邀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美国、巴西等国实现大面积种植。今年6月,在长沙举行的中非经贸博览会上,来了不少非洲国家农业界的朋友,看到他们对杂交水稻充满感激和期待,更坚定了我们将杂交水稻推向世界的信心与决心。

  新中国杂交水稻事业能够取得丰硕成果,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同时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已经90岁了,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要力争让我们的团队早日完成每公顷18吨的高产攻关,做好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生产应用。我希望最终能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两大心愿。

——《人民日报》年10月23日20版

一起回顾袁隆平说过的那些话,记住这位解决了数亿人粮食问题的英雄

↓↓↓

夹道送别!市民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

追思

永垂不朽的星辉

  在人间的星星总是要被天空收回的,但星星的光亮会照亮我们的一生,永不消散。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

  他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发展杂交水稻,造福百姓”是袁老的毕生追求,他一辈子都专注田畴,以万民温饱为己任,创造了我们如今一日三餐都米香弥漫的幸福生活。“民以食为天”,古往数千年一遇天灾或战事,“易子而食,饿殍遍野”的惨象随处可见。而今,我们这一代青年不仅生活在太平盛世,更是生活在“吃饱吃撑”的幸福年代。“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试验田的路上。”袁老一生鞠躬尽瘁,毕生心血倾一粟,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小时候在书本上了解您的伟大,长大后在视频中看到您的亲切可爱,总觉得您还可以活岁、岁、岁,总觉得这抹星辉还可以照耀我们很久……“长亭外,古道边”,稻花飘香当常忆袁老。作为青年一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当念物力维艰。紧握这华夏接力棒,共筑“禾下之梦”。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感恩!

永远怀念您!

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共青团中央

核稿:熊能

发布:成都动车段融媒体工作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1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