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缘分一道桥张密与意大利之缘
2022/7/2 来源:不详北京湿疹医院简介 http://pf.39.net/bdfyy/jdsb/210412/8839605.html医院订阅哦!
张密,曾用名张宓,我国意大利语教育界先驱,是最早将意大利文学大师卡尔维诺的著作引入中国的翻译家之一,对外经贸大学意大利语退休教授,吉林华桥外国语大学担任意大利语系主任,先后担任欧美同学会留意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前中国意大利语教学研究会会长(现常务理事)、中国意大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意大利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理事,还参与筹划成立中国意大利语翻译研究会;分别于年6月、年12月和年4月三次荣获意大利共和国总统颁发的骑士勋章和爵士勋章。
时代与我
国内文革后第一批学习意大利语的人里面,张密老师的名字赫然在列。76年留校工作时她的理想就是做一个爱学生和学生爱的好老师,一个口译笔译兼优的好翻译。任教四十多年教过意语本科和硕士专业的所有课程,做过高访和各种国际会议的交传和同传,发表了著作、译著和教材上千万字。先后获得中国非通用语教育终身成就奖和中国资深翻译家称号。
时代的动荡在她生命里留下过印迹,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年张密去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接受再教育四年,成为下乡知青大军的一份子。四年后,她被推荐至北京对外贸易学校,成为一名学习意大利语的学生。
年学生在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门前合影
当年的大学生活或许在年轻一辈的概念里属于另一个“维度”。据张密回忆,那个时候的小语种都是迷你小班,朝鲜语班只有五人,意大利语班也不过七人。学生们过着半军事化的集体生活,早上出操跑步是必备项目,一日三餐都以行政班为单位集体就餐,用桶和盆来盛饭菜,每日的供应量固定,大家吃饭得相互谦让着来。四年里学生们得参加各类政治运动,比如学工农军,批林邓孔;还得亲力去建设校园:砌围墙,挖泳池,修操场……
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不难想象当时学习意大利语的条件有多困难,不像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语言素材,那个时候的学习没有意大利语词典,上课也没有教材,只靠老师临时编写的油印单篇。尽管如此,张密也深知机会来之不易,从不怠慢学习之事。
年,大学毕业的张密留校担任老师,至此成为该校意大利语专业第一位女教师。时代的巨轮步履不停,中国站在了改革开放的门前,需要能与国际沟通的人才,而张密和她的同僚们就站在了培养中意交流人才的第一线。值得一提的是,张密在年产假期间翻译了卡尔维诺的《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首次将这位意大利文学大师的作品引入刚刚开放的中国。
踏上意国的土地
学习外语的人会知道一个好的语言环境会让学习事半功倍,但当时的学习条件确实有诸多限制。年,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在澳门开设的一家皮革厂向意大利引进了皮革加工设备,张密第一次作为随同翻译,踏上了意大利国土。张密坦言,她的意大利语在这次交流中捉襟见肘,完全不够用。于是她萌生了出国进修的念头,次年正式成行,同行的是赵秀英和王军两位老师。
谈起这段为时两年的出国进修,张密感受最深的便是孤独,她说:“身在异国他乡,最让我魂牵梦萦的便是亲人,尤其是年幼的女儿,可是打不起国际长途电话,与家人的联系完全靠书信,从寄出一封信到收到回信,需要等上两个月。除了了解家中的近况,我最想看到的是女儿们的照片,当看见回信的内容写道,女儿对别人说,“我不是没有妈妈,我的妈妈在意大利,她很快就回来了”,心酸得直落泪。”
对张密来说,既然已经这么难过和困难了,那就更不能忘记自己来到意大利的初心,慢慢地她已经习惯食堂、宿舍和图书馆三点一线、沉浸在书本中的生活。但只要是假期有空,她和同学就背上包坐着火车到意大利各地游玩,他们去了阿尔卑斯的多洛米蒂山度假,在维罗纳的露天剧场看《波希米亚人》。在当时,远在意国的留学生也可以成为新中国的一张“活名片”,张密他们就曾在东方博览会站柜台卖国货,还为罗马意中友协开办的汉语班授课。
翻译的故事
“做翻译,要挨得住内心的寂寞,耐得住外界的诱惑,受得了稿费低廉的待遇,担得起文责自负的责任。”
在张密眼里,翻译是一个辛苦的活计,尤其是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其中辛苦的一环就是搜集资料的困难,比如在翻译《宇宙奇趣》时,自称“科盲”的张密为搜罗参考书到处跑图书馆、找熟人借,甚至请意大利的朋友寄资料来,累得人仰马翻。遇到只能意会不知如何言传的句子,她得在脑袋里推敲无数遍;倘若其中还夹杂着大作家使用的生僻字,除了反复查字典寻出处,还得去找几个文化修养高的意大利人请教商讨。
张密翻译的作品范围广阔,横跨文学、教育、科技、经济、法律等多个领域。可以想象,每一次跨界都是一次新的挑战。而她自己则评价翻译是一项“遗憾的事业”,比如她前后花了三年时间翻译《意大利民法典》,即使是这样“精心打磨”,出版后再查看,还是找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为我心态好脸皮厚,不怕说错,说错也不怕人笑话,几次中意双边会议下来,逐渐找到感觉,等到90年代同声传译行业开启时,也就勇敢地踏入这扇门,越走越远。”
如果说起国内意大利语同传的话,始终不能绕过张密的名字。她的口译生涯缘起一段与电影有关的小插曲:80年代中期,我国从意大利引进了一批像《最美丽的妻子》、《水晶鸟》这样的原版电影。国内观众苦于没有字幕而请来张密为他们做了一次“同传”。这边放着电影画面,那边张密就同时开始翻译,“模拟”了一把同声传译。
《最美丽的妻子》电影海报
对打算进入翻译行业的学生和后辈们,她给的建议是“Learningbydoing(做中学)”。她说:“因为好翻译都是炼出来的,只要有决心和毅力,语言底子、文学修养和专业知识都不是问题,统统能够在实践中弥补。至于翻译行业的难易程度,我们当年是“越野”,而现在则如同在大马路上畅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翻译工作消除了不少客观障碍,所以“如何开始”根本不应该成为问题”
年,张密老师正式退休,但她依旧在意大利语教育和中意交流事业上发光发热:年,她做了早期胃癌切除手术,手术完三个月复查期还没过她就又匆匆赶赴意大利参加威尼斯文化节;年,她来到吉林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系,积极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她紧紧跟随时代的脚步,借用互联网的优势,打造全国第一个意大利国别介绍的慕课“走进意大利”,把该校意大利语建成省级特色一流专业,还创办全国独一家的Mti意语硕士点。当别人问起她是否想过安享晚年,她回答说意大利语界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才来接班,这样才能安心卸下肩上的担子。
度过了困苦的年代、克服了众多困难、不畏任何挑战的张密依旧步履不停。当走过人生半载,回眸往事时,她可以自豪地说:“人生犹如登山,有的人在回头望时,找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便不自觉地停下脚步,驻足欣赏起半坡的风光,而我很少回头,望得更多的是前面更高的山峰,便只能做一个匆忙的赶路人。而我也在赶路中得到了一个最深刻的体会:当一个人把自己融入一个伟大而平凡的事业之中时,他自己也就成为伟大而平凡的人,活得有意义的人。”
说意
没时间解释了,快长按左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