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流调下的中年生活,哭着哭着我又笑了

2022/7/2 来源:不详

银川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a_5720156.html

如果把年比作一本书的话,那离我们读完它,就只剩下薄薄的几页了。

在这本书里,也许每个人遇到的故事不同,但字里行间一定都有温情与爱意,也有失落与彷徨。

在合上这本一期一会的年度大书前,我想请爸爸妈妈们,和我一起回过头看看——

看看这一年里,那些令我们难忘的面孔,看看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感动和温暖。

希望你也能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钟南山:敢当敢言,国士无双

新年伊始,一种不知名的病毒突然发动了袭击。

疫情的迅速发展,朝着原本红火热闹的过年气氛迎头浇下一盆冰水,把整个世界拖入了惊恐、悲伤、猜忌的氛围之中。

就在大家被各种真真假假的传闻裹挟,内心满怀忐忑和不安时,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于1月18号连夜赶往武汉,调查情况。

当时正值春运期间,火车上人满为患,一座难求,他和助手拿着无座票就毅然上了车。

好不容易在餐车上寻到座位安顿下来,钟院士却不敢放松,满心都是确诊病例、疫情分布的情况……只闭目休息了10分钟,他就又打开电脑,补充防控细节。

他告诉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奔赴“疫情中心”▽

19号,钟院士的行程也特别紧张:参加疫情研讨会,医院、华南海鲜市场等;

晚上10点多,又马不停蹄地抵达北京,参加国家卫健委会议;凌晨2点开完会,才回到酒店休息。

《广州日报》曾整理钟院士为疫情奔波的50天,探讨病情、防控方案,还抽时间把抗疫情况告诉大家▽

在武汉调查时,钟院士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和疑点。他不停地追问:“昨天确诊了几例,前天呢?”“究竟还有没有更多病例?”“到底有没有医务人员感染?”……

刨根问底的追问之下,越来越多的关键信息浮现出来。每个专家组成员都面色凝重,因为疫情正向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

20号,钟南山院士在与央视连线中,一锤定音:“病毒肯定存在人传人!”拉响了全国抗疫警报。

“大难”当前,尤为考验人的勇气和担当。

钟院士这句话虽然简短,责任却重大、意义更不凡。新冠肺炎的急性传染性质被确认,这意味着,全国上下都要马上投入到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役中。

“早发现,早隔离”“勤洗手,戴口罩”“火车站、机场和口岸要测体温”……

钟院士紧接着提出的一系列防疫措施,如同定心丸一般,面对疫情来袭让手足无措人们有了头绪,也让防控工作的进行更有章法可循。

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邓华

钟院士的敢言,不禁让我想起年“非典”初期:

一位科学家在解剖非典病人尸体时,发现了病毒衣原体,宣布找到了疫情源头,只需抗生素就可治疗。医院和机构都采纳了他的意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这样的权威部门。

但钟院士根据一线经验认为,这个结论很可能与事实真相南辕北辙。他顶着巨大压力,坚持自己的判断:这不是衣原体感染,而是病毒!

所以,在后来记者会上,才有了他最著名的那番言论:“疫情根本没有得到控制。疫情源头还没找到,叫什么控制?”

这样的话,一经出口,旋即把他送上了风口浪尖,但最终的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而那句“把最危重的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更是令人动容。

从始至终,钟院士始终记着行医的初心和父亲的教诲:

做医生,要拿事实说话,不要随大流。

在钟家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字:“敢医敢言”,正是钟南山院士行医治病的真实写照。

如今,每次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疫情出现新进展的时候,老百姓都想听听“钟南山怎么说”。在大家眼里,他就是真相的代名词,是攻破病毒的希望,是“有他在,就放心”的旌旗。

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他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以国之名,致敬英雄“,这是国家荣誉的最高褒奖。他被誉为国家脊梁,被媒体赞为“国士无双”。

当天晚上回到广州医科大学,师生们自发打开手机手电筒,簇拥欢迎钟院士。并齐声高喊:“南山风骨,国士无双。”

现场还有同学勇敢表白:“钟院士,我爱你。”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钟院士也笑开了花。

钟院士凯旋的一幕,堪比大型追星现场。我们国家需要这样的英雄,我们的孩子也需要这样的榜样。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还有无数医务工作者砥砺前行,冲锋一线,救死扶伤。

他们是——

“全民偶像”、幽默又硬核的张文宏医生:

身患渐冻症,却坚守“风暴眼”的张定宇院长:

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72岁高龄,指导中医药全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主持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张伯礼院士:

刚做完摘胆手术,他藏起病号服开疫情研讨会▽

疫情发生后,紧急奔赴武汉执行科研攻关和防控指导任务,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陈薇院士:

以及一线医务工作者、支援湖北等疫情重灾区的医疗队成员……

“哪有什么岁月安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请记住他们此刻的面孔和身影,困难之时能借助他们的力量继续前行,就是我们能给予他们的最高褒奖。

袁隆平:让所有人吃上大米饭

年9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90岁生日时许下愿望:“(第三代杂交水稻两季)亩产斤,要早日实现。”

11月2日,湖南省衡南县迎来了第三季杂交水稻晚稻测产,测得的平均亩产为.7公斤。

加上7月份测得的早稻产量,意味着双季亩产量达到了破记录的.76公斤,实现了“亩产斤”的目标。

愿望实现了,袁隆平院士高兴得像个孩子。他说自己“非常激动,morethanexcited”。

上世纪50年代,亲眼见到粮食短缺、百姓吃不饱饭的他,从农校普通教学岗位转岗,开启了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研究之路。

他发现天然杂交稻株明显的杂交优势后,提出“培育杂交水稻”的设想和方案。

然而,近10年的辛勤研究,只换来并不顺利的结果,一时间,质疑和反对声不绝于耳。

可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待在育种基地里,门板为床、草席为被,就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

终于,在年,由袁隆平主持研究和培育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配套成功,这是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他本人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杂交水稻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

三系法杂交稻这个人类农耕史上的伟大成果,已经够袁隆平院士“吃一辈子了”,但他却并未因此居功自傲,前进的脚步也没有停歇。

他说:“我总是感到不满足。搞科学研究,不断地想攀高峰。”

他把“饥饿”当作人生最大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攻关克难,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和世界饥荒问题,日复一日地努力着。

年,中国超级稻亩产公斤,创世界纪录;他又提出每公顷达到16吨(约亩产公斤);后来18吨的目标都达成了,他又提出了新的目标……

年,袁隆平院士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共和国勋章”的殊荣。可他仍然觉得,“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于是,领完奖的他,急匆匆地回到了育种基地,一心只为看一眼自己的超级稻“长得怎么样了?有没有病虫害?适不适应气候?”

虽然已经90岁高龄,袁院士仍然心系着脚下育种的土地:“我身体还可以,脑瓜子还清楚……我会鼓起勇气干下去,从九龄后一直搞到百龄后。”

有两个梦想,一直根植在袁院士的心中: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他希望自己培育的超级稻高产,这样,就能让更多人吃上大米饭,永远都不再饿肚子。

最近,袁隆平院士又提出了两个短期的小目标:其一,是早日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公斤;其二,是希望目前实施的“三一工程”升级为“两一工程”,也就是说,从“三分地养活一个人”变成“两分地养活一个人”。

以前,老百姓称他为“米菩萨”,现在的网友们,都称他为“当代神农”。

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时,袁隆平院士说,有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而其中,实践流下的汗水,是最重要的。

他的故事,早已经融入了田野和稻穗,融进了每一粒米中。

耿爽:铿锵有力,传递中国声音

年6月5日,耿爽正式卸任外交部发言人一职;7月31日,他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特命全权大使。

卸任发言人时,他说:“由于工作原因,我即将奔赴新的岗位……作为一名中国外交官,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继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耿爽的确做到了。

作为外交部第30任发言人,耿爽从年9月亮相到今年6月卸任,近四年时间里,主持了近场记者会。他妙语连珠、金句频出,独特的“耿式笑容”,更让大家印象深刻。

尤其是在面对恶意言论时,他敏捷机智、霸气回“怼”——

对于美国副总统彭斯就宗教问题指责中国,耿爽回应道:“美国号称自己是全世界自由的灯塔,但这灯塔似乎不怎么亮了。”

面对美国指责我国“在疫情爆发之初进行了掩盖”,耿爽反击道:“中国有句古话,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知道什么意思吗?”

当有言论称中国制造的防疫产品“带毒”时,耿爽的回应更是振聋发聩。他说:“请说这种话的人,不要戴中国制造的口罩,不要穿中国生产的防护服,不要用中国出口的呼吸机。”

面对美国额外征加关税的威胁,耿爽严肃反击:“这根本吓唬不了中国人民。中国人不信邪、不怕压,从来不吃这一套!”

在联合国会议上,新上任的耿爽同样代表咱们国家,发出了“东方强音”——

针对美国代表发言攻击抹黑中国,耿爽坚决回击:“甩锅推责掩盖不了美国自身抗疫的失败,也欺骗不了国际社会……美国才是当前全球战略安全与稳定的最大威胁。”

针对英国代表发言干涉中国内政,耿爽霸气回应:“英国代表的发言与绝大多数国家的发言不在一个频道上,与今天会议的气氛也极不相符。”

耿爽的发言,让咱们中国人听起来,十分痛快!他用实际行动,树立了中国不惧霸权威胁、斩钉截铁出击的硬气形象。

网友

物色之深者皆为绿沈曾对他表达仰慕之情:“是您让我觉得咱们中国的文化,更加渊远流长了。感谢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外交风范,您是榜样,是灯塔,是最帅气的中国外交官。”

耿爽也曾寄予年轻人:“要对自己有信心、有期许。不管道路多漫长,只要迈开脚步,坚定向前终能到达终点。”

张桂梅:点亮乡村女孩的人生

年12月10日,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荣获中宣部授予的“时代楷模”称号。网友们纷纷点赞,认为这一称号实至名归。

63岁的张桂梅,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建成了我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让来自个贫困家庭的女孩们走出大山,走进大学,收获了更多彩的人生。

而她自己则孑然一身,省吃俭用,把自己的工资奖金、社会捐助的诊疗费等共计多万元,都投入到了教学事业中。

回顾张桂梅走过的一路,她的信念和坚守,让人由衷钦佩,又让人不禁好奇:身患重病、瘦小孱弱的她,为什么要执意选择这样艰难的人生道路,又是怎样一步一脚印坚持到现在的?

这还得从年时,她和丈夫在大理晚婚、一起到喜洲镇一中任教的事讲起。

甜蜜幸福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却已然映照出了悲剧的结局。

年底,张桂梅的丈夫确诊胃癌晚期,一年多以后就去世了。失去爱人的张桂梅悲痛不已,主动申请调离大理,来到了偏远贫困的丽江市华坪县。

为了抚平痛楚,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教学上,但厄运还是不依不饶。

年,医院检查时,医生对她说:你肚子里有个肿瘤,已经像5个月胎儿那么大了,必须马上做手术!

当时,张桂梅一个人带4个初三毕业班,此时距离中考,还剩下3个月。如果在这种时候住院做手术,孩子们的未来怎么办?

想到这里,张桂梅毅然放弃手术机会,直到中考结束,才把病情告诉学校。

学生和家长们知道后,都自发去山上采野核桃、野灵芝,磨成粉让她拌饭吃,说能治病;华坪县妇联还为她发动了全县捐款。

妇联主席对她说,张老师不要怕,县里虽然穷,但一定会全力救你。在妇联会上,一位山区妇女代表,还把自己身上仅有的5块钱全捐了出来,这5块钱,是她回家的路费。

华坪全县上下的举动,温暖了张桂梅的心。她说,自己至死都不会忘:“我没给这个县城做过什么贡献,我愧对这片大山,我一定为这块土地做事!”

年,张桂梅担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白天在中学教书,晚上到福利院照顾那些没有父母的孤儿。

时间长了,她发现,贫困山区的女孩们正遭受着严重的教育不公。山里的家庭最多只供男孩读书,女孩则被叫回去干农活。

于是,一代代低素质、没眼界的女孩,成为低素质、没眼界的母亲。她们的下一代,又早早辍学,甚至成为孤儿。如此,贫困的厄运,在代际间不断地传递着、循环着,谁也逃不出去。

张桂梅说:“一个女孩,可以影响三代人。”为了改变女孩的命运,阻断代际传递的悲剧,年,她创建了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愿意读书的女孩,都可以去上学。

因为没有入学门槛,来读书的孩子基础都很差,有的人数学才考6分。但张桂梅却提出要求:3年后必须全部考上大学。这样的要求,在当时看起来,是多么的不切实际、痴心妄想。

然而,张桂梅坚定地告诉孩子们:只有读书上学,才能改变大山女孩的命运,进而改变一家人的命运,改变一方水土的命运。

于是,老师和孩子们全拼了。早上5点多起床,夜里12点休息;3分钟之内从教室赶到食堂,吃饭不超过10分钟……

终于,在第一个三年后,学校的孩子们悉数考入了大学。从年到现在,从这所免费女子学校里,一共走出了个用学习冲破了大山桎梏的女孩。

她们中有人做了教师:

有人成为医生:

有人开始律师生涯:

有人做了警察:

她们摆脱了深山中一眼看到底的命运,走上了自己可选择、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生。

华坪女子高中有段美丽的誓词:“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张桂梅倾己之力,把“改变”的信念和勇气注入了这些孩子们心中。她是我们身边真正的勇士,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

钟芳蓉:留守儿童的坚定梦想

和前面几位社会贡献者不同,钟芳蓉,就是年夏天成为“考古界团宠”的钟芳蓉。

她的身份,是“守护自己的英雄”。

这个报考北大考古系的留守女孩,她的事迹,虽然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却仍激励着每一位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坎坷前行的人。

她和家人的故事,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高考分”“留守儿童”“冷门的考古系”……钟芳蓉身上的这些标签叠加在一起,吸引了4亿人的目光。

网友们对她的选择议论纷纷:分数这么高,为什么要选冷门专业?甚至有网友直接说,你是个穷人家的孩子,就应该选最实用、最赚钱的专业……身处舆论漩涡中心的钟芳蓉,小小年纪却冷静自若。对这些纷纷扰扰,她不多加理会,只发布了一条微博解释:原来,她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又受樊锦诗先生的影响,所以选择报考了考古专业。

对于女儿的这个选择,母亲刘小义十分开明:“什么专业赚钱,我们也不懂。我们只能尊重她的选择,因为她有权利,去选择她自己喜欢的。”

都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钟芳蓉的爸妈当然也是如此。但在他们的筹划里,有爱、有支持,甚至可以说有内疚,却唯独没有“妄加干涉”。

钟芳蓉在8个月大的时候,就成了留守儿童。虽然爸妈都舍不得扔下她,但家乡(湖南省耒阳市余庆街道同仁村)贫困,外出打工是不得不走的路,别无选择。

刘小义算过一笔账:在老家打工,一个月也就多块钱;到深圳打工,却可以赚到0块以上。

虽然想多赚些钱的初衷,是让孩子更好的生活,但长期的两地相隔,让刘小义错过了孩子的很多成长时刻,并一直自责不已。

钟芳蓉上小学六年级时,老师告诉她的爸妈,孩子学习特别厉害,最好送到城里的中学。“让孩子去城里读,才能读出去。”

进城读书,意味着更大的花销。可父亲钟元位觉得,孩子有出息,再贵也值了。

于是,他们把钟芳蓉送到市里的一所寄宿中学,每年的学费高达1万多。为了帮钟芳蓉顺利适应新环境,刘小义还特意回到孩子身边,陪读了三年。

直到钟芳蓉的弟弟也来到城里读书,家里的负担变得更重,刘小义才不得不再次离开孩子们的身边,来到广东打工。

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儿时的钟芳蓉曾有很多不解。但逐渐长大的她,早就已经能够体谅父母的不易。她说,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自己也学会了自理和独立。

提及父母对她的期许,钟芳蓉说,爸妈经常告诉她“尽力就好”,他们不想给她太大的压力,只是尽全力提供着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一切。

这份安静而绵长的爱,让钟芳蓉留下了泪水。

当刘小义知道女儿的高考成绩后,兴奋得立马抱着身边的一个女同事跳了起来。她说,女儿有出息了,终于改变自己的命运了。

而“什么是改变自己的命运”?刘小义想了一下,回答道:“衣食无忧,过上好的生活。还有,她的孩子以后不会成为留守儿童,他们一家人,能开开心心地在一起。”

钟芳蓉的父母给她的,是最朴素和真挚的情感。他们愿意做她的后盾,给她提供一个更好的起点;他们守护她的梦想,希望她开心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回归初心,这些,又何尝不是我们想对孩子最大的期许。

钟芳蓉收到樊锦诗签名的自传,和一封樊锦的书信▽

除了这些面孔,年,还有很多很多人,值得我们铭记: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们,南方洪涝灾区的救援战士,西昌山火的救援战士,嫦娥五号的工作人员……

也许,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子;但他们的故事,已经胜过千言万语,已经扎根在了我们内心深处。

当我们把年这本书合上时,当这些名字在我们的脑海出现时,相信我们会拥有更多力量,继续前行。

注: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川妈说说

年,太难了。终于终于看到了希望,却在最后几天又不确定了。最近北京的情况让人担心;流调下,北京人的生活轨迹,看得心疼又心塞。前两天,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段话,更是感慨。这就是中年人的生活啊,单调重复、紧张疲惫、压力山大。身陷其中,不甘心又无法自拔。但在疫情之下,却越来越发现,能平安继续这样苦哈哈的生活,已然是一种幸福。这幸福的背后,是太多太多人的不顾一切,我们才能吃饱饭、孩子有学上,生病有人照料,安全有人保全;这种幸福,还有很多人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触及。珍惜。

推荐阅读

小学逃学、医学院沉迷体育、留学时偷偷注射一氧化碳...没想到,您是这样的钟南山!

看到袁隆平爷爷也爱吃零食、打麻将,再看我家娃,突然放心了

疫情之下,辛苦一年赚的钱全亏了,我终于不焦虑了喜欢我们的文章记得一连三击:“赞”“在看”和“分享”,或者直截了当给加个星标,茫茫人海我们不走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