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少年青年到老年,他用他的一生筹

2023/2/1 来源:不详

袁隆平袁隆平获“勋”后的袁隆平在长沙

“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你如果感觉不到他的伟大,那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饥饿的岁月。

这是一位和蔼、质朴但又朝气蓬勃的长者。年9月29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他——袁隆平获得了共和国勋章这一殊荣。他说:“杂交水稻是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国家和湖南重视支持的结果。向亩产公斤冲刺,我大概有90%的把握。我们还要向每公顷20吨冲刺,达到理论上的最高产量。我想在我有生之年,实现禾下乘凉梦。这个奖,对我是鼓励,也是鞭策。我得了很多奖,但最高荣誉是这枚‘共和国勋章’。这枚勋章,好重好重。”

这一殊荣对于他来说当之无愧,实至名归,众望所归!

一:颠肺流离但聪明好学的青少年时期。

袁隆平的母亲和哥哥

年9月7日,袁隆医院,因其是“隆”字辈,又出生在北平,其父遂为其起名为“隆平”。袁隆平兄弟五人,排行老二,小名二毛。其父母均为知识分子,父亲曾在国民政府任职,母亲是一位教师,且精通英文。

少年时代的袁隆平(左)青年袁隆平

不同于常人的、优越的家庭条件使袁隆平自幼在家庭的熏陶下便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其英语基础的启蒙便源自于她的母亲。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年幼的袁隆平不得不随父母颠沛流离,奔波于湖北、湖南、天津、重庆一带,并最终于年就读于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也就是现在的龙门浩小学。年,已经上初一的袁隆平由重庆赣江中学(年归并于重庆求精中学)转入汉口博学中学(现在的武汉四中,抗战时曾迁往重庆)。在此度过了包括高中在内的大部分青少年时光……

袁隆平自幼聪颖好学,但也顽皮可爱。看到祖母的水烟袋咕咕冒气,会好奇地吸上一口,呛到说不出话来……“重庆大轰炸”时期,在警报声中上课,在防空洞中学习。心情烦闷的时候,即使遇到空袭警报拉响,也会偷跑到嘉陵江里游泳……而对于学习,从不死记硬背,甚至在老师讲数理公式“负负得正”时,提出为什么“负负得正”的质疑……

袁隆平应该庆幸自己有一对开明的父母。新中国成立同年,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其父母均希望其学习理工或者医学,但心意已决的袁隆平则坚持要学农,并最终说服了自己的父母,如愿以偿地进入了重庆北碚私立的相辉学院(年相辉学院与四川大学的相关系科合并组建为西南农学院,即现在的西南大学的前身)学农。

正是这种做事特立独行,遇事爱思索,尊重而不迷信权威的个性为他成就他的伟业打下了人格上的基础。而“执意学农”的决心则来源于小时候的一件小事,这件小事在冥冥之中领航了他的人生。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袁隆平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一家园艺场,看到满园的瓜果菜蔬,立刻想到了电影《摩登时代》里的场景:窗外的瓜果随手可摘了吃,路过的奶牛顺手能接了喝……这种浪漫和神奇的田园生活开启了他人生的梦想,使之对其充满了憧憬,更为他辉煌的一生埋下了伏笔。

二:36岁时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直击“科学”的禁区,引起了聂荣臻的重视,也改变了自己人生的轨迹。

袁隆平的毕业证

年,袁隆平大学毕业。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学学习期间,适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和当时的许多热血青年一样,袁隆平提出了入伍申请,并获得了批准。后因情势缓和,国家提倡所有的大学生更适合搞经济建设。这样,尚未入伍的袁隆平即被“退回”。这一“退回”,就“退”出了一个几十年后的世界级的“水稻专家”。

毕业后的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在这个偏远的地方,一呆就是16年!

最初因学校缺俄语教师,袁隆平曾担任过俄语教员。后来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栽培,并大获成功。随后,三年自然灾害降临,袁隆平在忍受饥饿的同时,曾亲眼目睹5个人饿死在路边的悲惨场景。这时,有老乡告诉他:只有大米才能顶饿!

残酷的现实和老乡的忠告无情地击碎了袁隆平儿时的“田园梦”,然而凤凰涅槃,一个崭新的“禾下乘凉梦”在他心中冉冉升起——这个梦不再是儿时幼稚和理想化了的憧憬,而是一个充满荆棘和坎坷的,改写世界稻谷生长历史的,让所有人都能吃饱饭的,伟大的世纪之梦。

早期水稻研究年在田间介绍水稻的雄性不育与助手李必湖在农校

年夏天,袁隆平无意间在试验田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穗大粒多,颗粒饱满。他想:如果将此株水稻作为稻种播种下去,会不会增产很多粮食呢?

结果大失所望:第二年,这颗水稻的“儿女们”“长相各异”、高矮不平,没有一颗尚存“乃父风范”。

在别人的嘲笑声中,在失望和沮丧双重打击之下的袁隆平则痛定思痛,从中受到了新的启发:“水稻是自花授粉的,它的下一代肯定应该和它一个模样,但这株水稻的后代为什么会“长相各异”呢?那只能说明这株水稻的花粉不是来自自己——它应该是株天然的杂交水稻!

既然有天然的杂交水稻,为什么就不能人工培植从而增加它的产量呢?

那么,最大的难题就应该是来自水稻的“自花授粉”。

这就犹如人类的近亲结婚,是繁衍不了优良的后代的!但是,如果能培植出具有雄花不育的水稻,然后再授以其他品种的花粉,那不就实现了人工水稻的杂交了吗?

这条路注定是坎坷的:当时科学界普遍认为,水稻作为一种自花授粉,雌雄同株且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植物”,已经被论证为“无杂交优势”的作物。而在我国国内,流行的更是前苏联的“无性杂交”学说。在这种情况下——一切研究工作必须是自费(当时的袁隆平属于自发的摸索阶段)的情况下,去研究一种已经被“科学”否定的东西,在当时的一些人看来确实是“神经有些不太正常”且“异想天开”了。

这无疑是要拥有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无疑是要付出极大的艰辛和努力且未必一定会有收获,无疑是等同于向全世界的“科学”开炮!

但执拗的袁隆平依然一头扎进了这条“不归路”。

当务之急是要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3年之后,年7月5日午后2:25分,袁隆平和他的妻子在他们的第16个野勘日,勘察到第穗稻穗时,终于发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袁隆平为其起名为:洞庭早籼。

在随后的年,袁隆平又先后逐穗勘察了余穗稻穗,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播种实验,彻底推翻了当时科学界盛行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水稻的雄性不育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终于,年2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上,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横空出世。这篇论文的发表预示着世界水稻杂交育种史的新篇章即将到来,也又一次地改写了袁隆平的人生命运。

文革期间,袁隆平同样受到了冲击。

当时毛主席提出了农业的“八字宪法”,而心直口快的袁隆平则说:我看,再加个农时的“时”字就更好了。这句话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告发,就在他被即将关进“牛棚”的时候,国家科委的一封公函使其躲过了这一劫。

那是因为时任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同志,获悉袁隆平发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后,引起高度重视,遂上报时任国家科委书记的聂荣臻元帅,聂老组织会议研究后即责令湖南科委:大力支持!

这个伟大的决定不仅使袁隆平免遭劫难,更是使他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的资助。不久,以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工作翻开了新的篇章。

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年一剑,一剑定乾坤!

袁隆平在海南“野败”发现现场

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这株水稻,但偶然之中往往孕育着必然:它在你眼里可能就是一根普通的稻草,可它正是袁隆平苦苦寻找10年之久的目标——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沼泽里发现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野稻,袁隆平名之为“野败”!

自科研小组正式成立以来,尽管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花费了无数心血,结果却总不尽如人意。研究工作陷入“停滞期”。身陷困境的袁隆平开始意识到水稻就像人一样,血缘关系太近,遗传特质就会下降,解决的办法就是换用野生稻。所以,这株“野败”的发现对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成为了所有杂交水稻的母本。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似乎是为了验证这句古语,命运又给袁隆平开了一次“玩笑”:年,他和他的团队的试验田里终于出现了一批“茁壮成长”的杂交水稻。可到了收获的季节,那批水稻稻谷少的可怜,稻草则是“叶肥枝壮”。

这一幕和4年前的“人为毁苗”事件何其相似:年5月18日深夜,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费尽心血培育的株雄性不育秧苗种入安江试验田,一个晚上所有秧苗被人拔掉!绝望中袁隆平发现一口水井里有5棵浮起的秧苗,立马纵身跳下,将它们打捞起来……

所不同的是那次是“人祸”,这次则是“天灾”,结果都是一样的——失败!

“可惜了,我们人类不吃草啊!不然你袁隆平的研究成果还是很有价值的。”这类的嘲讽和质疑随之而来。

难道天意果真如此?

袁隆平是个敢于思索,善于思索的人,他总是在绝望中看到希望。他说:“表面上,我们失败了,但本质上,我们却是成功的。长稻谷还是稻草,只是技术问题……”

果不其然,一年后,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同年,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

年,在这个共和国的“多事之年”,唯有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全国粮食大丰收!(如果你不了解年“大丰收”的意义,请你查阅下年新中国是怎样的一个多事之年,请你了解下自年开始,我们的主席,我们的总理——特别是我们的总理为了“粮食”开了多少次会,亲自整理了多少本文件,算了多少张数字,跑了多少次腿,熬了多少次通宵……)

“十年磨一剑”,从儿时的“田园梦”开始,到年为了“让所有人能吃饱饭”的“禾下乘凉梦”开始自发研究杂交水稻,到年发现“野败”,再到年的制种成功,其间何止是10年!

也正是这“一剑”使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走到了世界的最前列,使中国的稻谷产量由解放前的亩产公斤提高到、到现在的超级水稻公斤……

一剑定乾坤

也正是这“一剑”结束了中国粮食靠援助的历史,不仅回答了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提出的“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更是单纯的水稻增产就能多养活近亿人,一跃成为了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粮食援助国。

四:繁花结硕果,科学无国界。声名鹊起,誉满全球:“荣誉属于整个中国!”

袁隆平还有一个“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全世界如果有一半的稻田种上了杂交稻,以每公顷增产两吨来算,每年可增产1.5亿吨的粮食,会多养活4亿到5亿人口。

这个“梦”他是这样“做”出来的:

向各国专家学者介绍情况

早在年杂交水稻栽培技术作为我国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给美国。受聘为联合国FAO国际首席顾问,多次去美国、越南、印度、缅甸、菲律宾、日本、法国、英国、德国、埃及、澳大利亚等国家传授技术,指导杂交水稻的发展。先后在境内外举办了5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中国家约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目前,国外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已达万公顷,普遍比当地水稻增产20%以上……

而今年,在遥远的非洲——马达加斯加,更有好消息传来:在袁隆平指导下,中国农业技术专家成功培育出3种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高产杂交水稻种子。使用后,水稻产量达到每公顷10.8吨,远高于当地一般每公顷3吨的产量。未来,我国杂交水稻将有望解决非洲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

“科学无国界”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盛名之下,必有盛誉。

荣获首个特等发明奖“袁隆平星”命名仪式hu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年6月6日,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内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年秋天,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先生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向主席台。同时,投影机的屏幕上打出了袁隆平的巨幅头像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英文字幕。顿时会场为之欢声雷动,来自世界各国不同肤色的学者和专家一致起立,向袁隆平鼓掌致意。

斯瓦米纳森曾担任过印度的农业部长同时也是位著名的水稻专家,他在发言中说:“今天,我十分荣幸地在这里向你们郑重介绍我的伟大的朋友、杰出的中国科学家、我们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特邀客座研究员——袁隆平先生!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年10月15日,袁隆平首次获国际大奖: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和创造”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

年10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

直至年9月29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他从我们的总书记手中接过那枚沉甸甸的——共和国勋章!

这是共和国对他的褒扬!

几十年来,袁隆平获得的大小荣誉无数,每每提及,他总会说: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

诚然,他的丰功伟业是历任国家和地方领导人关怀和支持的结果,也是他自己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的结果。但单纯的“荣誉属于整个中国!”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

年8月,墨西哥举办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的国际讨论会,与会的有60多个国家的多位科学家,在这些人里有5名将被授予了“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称号”。中国派了12位科学家参会,袁隆平因为签证原因,两天之后才在仪式开始的头一天赶到,11位在会场苦苦等待的同胞见了袁隆平喜出望外的说:“袁老师你终于来了,这下我们的地位就提高了”

因为在5名被授予先驱科学家称号的人之中,只有袁隆平是中国人!

“荣誉属于整个中国!”——这种感觉难道只能在那一刻才是最真实的?

五:亿万富翁的传奇人生:失败的初恋,离多聚少的家庭。为人子未能尽孝,为人夫未能相伴,为人父未能养育。不图名,不为利,他是为了什么?

年,刚获得全国特等发明奖的袁隆平第一次带着从未去过北京的妻儿长长见识。从怀化上车到北京需要30多个小时,因无座位,他们只能站在过道边。袁隆平找到列车长问有没有卧铺票,列车长打量了下这个满脸黝黑的布衣老农:“老农民进京还有钱坐卧铺?票倒有几张,只是不能给你,那是留给沿途进京办急事的高级干部用的!”“谁说不能补?我爸爸是水稻专家!”袁隆平的儿子从他的腋下钻出来不满地说。列车长笑笑说:“像你爸爸这样的‘水稻专家’到处都是……”

这只是发生在袁隆平身上的一则小故事。

袁隆平袁隆平

无须指责列车长的以貌取人。从袁隆平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背景来看,要么是田间,要么是地头:一件衬衫,满脸黝黑,活脱脱的一个农民。如果哪一张照片穿着比较“隆重”,那一定是参加了什么庄重的会议。

这种活脱脱的农民形象说的好听点是“不修边幅”,实际上也是“邋遢”的代名词。年轻时当老师的时候,找不到黑板擦就用衣袖擦;新棉衣穿不了一季袖口就能开花,也许是因为他的这种“邋遢”、“自由散漫”再加上“口无遮拦”的率直性格,被同事们冠以“油渣鬼”这一不雅的绰号。

“油渣鬼”自然另姑娘们望而却步,婚姻问题一度是袁隆平的一大“难题”,在他身上居然曾发生过给他介绍的对象看中了介绍人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浪漫”故事。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一位“慧眼识珠”的老师,两人轰轰烈烈的谈了3年恋爱;可终究因袁隆平的自身条件原因,那位姑娘另择高枝。

值得一提的是,姑娘“飞”后,紧接着又后悔了。为此,我们的主人公又苦等了3年半……

其中的酸楚和痴情或者只有当事人自知……

功成名就后的袁隆平身上的这种“农民习气”至今仍没有“改”掉。如今他已身价千亿,但“抠门”却是出了名的:一次出差坐飞机,工作人员已经买好的头等舱的机票硬是让秘书换成经济仓的……商场打折的衬衫,10元一件,一下子买10件;仿佛自己占了便宜。问其原因,他说品牌的衣服穿到身上总感觉不自在……

有人统计,他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元,最贵的鞋子不会超过元,带的手表30美金买的,主要是因为那表能当闹钟……

而在与之相反的另一方面袁隆平则表现的“不像”袁隆平:他几乎将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都拿了出来,或捐赠,或分享……比如上文提到的他带妻儿去北京没有买上卧铺票的年,全国特等发明奖的奖金是10万元,生活并不富裕的他只留了元,其余的钱都分给了同行——那可是年的10万元啊!

这样一个“奇怪”的“两面派”的充满“矛盾”的人,对终身为“农”这个身份却情有独钟,且从没有考虑过要做出任何“改变”;即使在常人看来可望而不可及的“机会”向其伸出“橄榄枝”的时候,他也是淡淡的挥挥手:

在人们研究给他一个什么“家”的称谓合适的时候,他说:我就是个“种田人”,离开了农业,生活就没有了意义,如果非要给我一个什么“家”,那就叫“农学家”吧!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曾以每天美元的高薪聘请他去做研究工作,他则认为中国国大人多地少,粮食始终是头等大事,在国内工作比在国外发挥的作用更大!

上个世纪80年代,湖南省委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

……

人们常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有人曾问袁隆平希望有多少资产,袁隆平用手比划着说:一个棚子,下面一头小猪,足矣——就是一个家!

在今天来看,从事业的角度来讲,袁隆平无疑是成功的。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这位“农学家”并没有尽到他作为“人子、人夫、人父”的责任和义务。相反,正是他的那位“在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她始终和我在一起”的,“在别人都不肯嫁给我的时候,邓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的求婚”的“真命天女”,用自己的一生为他搭起了一个“家”的帐篷。

没买一件新衣服,几斤喜糖,邓哲和袁隆平结为了夫妇。他们在一起度过了一段艰苦而甜蜜的岁月……到了60年代末期,随着袁隆平奔赴海南,开始了他们长达20余年的分居生涯。

其间,10个春节袁隆平回来过3次,就连孩子出生亦没能在身边陪伴……袁父病危,邓哲只身前往重庆,替夫尽孝……3个孩子安排的倒妥善:奶奶、外婆各带一个……

到后来,随着奶奶、外婆的年龄增大,邓哲硬是把两个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人接到身边一起生活。一个人带着3个半大的孩子,两个生活需要照顾的老人整整10年!

这20年,是他们夫妻的中年时代;他们唯一的一次长时间“独处”只有10天:邓哲突发病毒性脑炎,袁隆平请假回家照顾了10天……

……

确实,邓哲用自己的一生为他搭起了一方爱的港湾。邓哲的心愿只有一个:陪着他,叫声袁先生,就是一辈子。

那袁隆平又是为了什么呢?

六:两个“梦”其实就是一个“梦”,一“心”为农其实也就是一种“心”。他用他的人生诠释了什么是“公众人物”,什么是“社会精英”。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

一个中学生问:有报道说,袁院士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袁隆平说:“一定不要受到误导,累倒还工作不值得提倡。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我也从来没有在农田里累倒过……

他说的是实话!

有个访谈节目问:你知道周杰伦吗?袁隆平一脸困惑的说“不知道……”

他说的也是实话!

“钱是要有的,要生活,要生存,没有钱是不能生存的。但钱的来路要正,不能贪污受贿,不搞什么乱七八糟的事。另外,有钱是要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是怎么用呢?该用的用,不挥霍不浪费,也不小气不吝啬。钱够平常开销,再小有积蓄就行了。还拿那么多钱存着干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这是他的金钱观,是他用他的人生验证的,不是说说而已的!

“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思索

这个“好胜心”,这个“内在的动力”,这个“还想争取新的东西”,或者是实现他“两个梦想”的基石。这“两个梦想”其实就是一个梦——中国梦!

袁隆平的梦中国梦

这个“坚守”,这个“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难道不是指的他那颗甘愿“一生为农”的心吗?难道这个“心”不正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初心”吗?

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都是朴实无华的语言。

和我们一些人的不同或者在于他们只是在“说”,而他是在“做”而已!

他的人生是紧张的,是坚强和艰苦的;也是睿智的,更是辉煌的。但唯独不是苦行憎式的:他有自己的爱好,他喜欢游泳、打球、拉琴,在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下棋、聊天。而每天的“下田”则是他的另一种爱好:因此,他的人生又是充实和恬淡的。

袁隆平和农民朋友一起下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袁老又给自己规划出了新的蓝图。

因为,在接过那枚沉甸甸的代表共和国最高荣誉的勋章后,他说:好重,好重……

这“好重,好重……”值得我们,特别是一些“公众人物”们好好的思考思考……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26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