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贵麦田的守望者共和国的小麦院士们
2023/5/5 来源:不详6月8日,北京三环边的“最贵麦田”麦浪滚滚,这片试验田是北京市三环内唯一的农田,因其身处寸土寸金的闹市,被网友们戏谑称为“世界最贵麦田”。据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广才介绍,“最贵麦田”不光是土地的价值高,主要是科技含量高,这里聚合了全国很多品种资源,另外这片试验田里出了十几个院士,培养了很多科学家,还有不少研究生等高科技人才。
梵高的麦田
试验田隶属中国农业科学院
小麦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奠基人庄巧生
庄巧生毕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带头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遗传育种团队,为我国小麦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来建成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奠定了基础。先后主持育成华北、北京8号、北京10号、丰抗2号、丰抗8号等为代表的四批共20多个高产抗病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近20年指导育成中麦和中麦等10个优质新品种,为解决20世纪60至80年代的小麦锈病、倒伏等问题发挥了带头作用,累计推广约4亿亩。
庄巧生改进育种方法,为推动新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做出重要贡献。他在育种技术和方法上提出一些独具特色的做法,是国内较早倡导使用三交和复合杂交的少数育种家之一。庄巧生参编(译)的专著有《植物育种学》(译)、《中国小麦栽培学》、《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中国小麦学》、《生统遗传学导论》(译)等14部。他参加定稿的《西藏农业考察报告》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西藏农牧业资源开发和增产技术的历史文献。《中国小麦学》是一部融合国内外小麦科技新进展的专著,是我国作物科学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标志。
蔡旭
(中国科学院院士、小麦栽培及遗传育种学家)
蔡旭(年5月12日—年12月15日),字勖敏,江苏武进人,小麦栽培及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毕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早年在金善宝教授指导下选育出“南大”抗锈小麦良种,推广面积近亿亩,为中国小麦推广史上面积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个良种其后又选育出4批20多个抗锈良种小麦,在华北北部晚熟冬麦区大面积推广研究、推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培育出亩产千斤的高产品种,为北京市和华北地区小麦大面积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它小麦院士:
1.小麦界的“袁隆平”小麦之父——李振声院士
年,抗病新品小偃系列开始推广,种植1.5亿亩,相较于之前增产60亿公斤。与此同时,小偃系列的其他良种也培育成功,累计70个,种植面积多达3亿,增产75亿公斤。
李振声的杂交技术,俨然形成了一个高产的小麦王国。
李振声研究出的小偃6号已经衍生出了70多个良种,增产超过亿斤,由小偃麦衍生出的品种高原至今依然保持着单产最高的世界纪录。
不过李振声院士在功成名就之后并没有停止前进,他和袁老一样,大部分时间都选择待在试验田里继续研究,就在这种时候,李振声发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远缘杂交的育种时间太长,需要整整20年之久,对此李振声院士后来又研究出了一个新品种长(cháng)武,累计推广面积达到了一千万亩以上,这个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李振声和袁老一样,一生都在为农业发展而奋斗,年,李振声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但是他却是十分低调,依然整天埋头于农田之中。
2,小麦栽培学家余松烈院士
余松烈,浙江省宁波慈溪人,年毕业于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艺系,年9月到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工作,自此踏上小麦科研之路。在与麦田打交道的67年时间里,这位被誉为现代小麦栽培学的奠基人获得了无数荣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对于一般学者来说可能穷其一生都无法企及的荣誉,可在余松烈看来,都不如滕州农民赠与他的金质勋章。
年,提出“六改”的栽培方法,即改换主栽品种“鲁滕一号”为“泰山四号”,改播种量较大为适当压缩播种量,改适时晚播为适时早播,改耧播为机播,改行距16.5厘米为行距19.8厘米,不种畦埂麦,改重施返青肥为重施起身拔节肥。“这一下不得了!年,史村全村亩小麦平均单产.5公斤,并出现公斤地块亩。”年夏收之后,余松烈总结史村“六改”试验成果,提出在全县推广史村的增产经验。
年6月1日,90岁高龄的余松烈(右四)坚持到泰安市岱岳区马庄镇小麦高产攻关田考察
余松烈培养的毕业生,分布在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农业管理部门和基层推广单位。这些学生深谙余松烈学术成就,深受余松烈学术思想影响,他们已经成为研究推广余松烈作物栽培学理论,特别是冬小麦深耘断根、冬小麦精播高产、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理论和技术的学术传承人。
麦田垄上追梦人赵振东院士
翻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赵振东的履历表,“小麦”是最显眼的关键词:育成国内首个年种植面积超千万亩的强筋小麦“济南17”,开创了国产粮食按品种收购的历史;育成优质高产面条小麦“济麦19”和国内首个面包面条兼用型小麦“济麦20”;育成高产、稳产、多抗、广适的“济麦22”。济麦系列小麦品种累计推广4.6亿亩,解决了1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新增多亿斤小麦和多亿元经济效益。
赵振东院士团队主要围绕优质、高产、抗旱节水、氮磷高效、营养特色五个方向开展育种研究,满足我国小麦生产和人们的不同需求。多年来,带领团队先后培育出了济南17号小麦、济麦19、济麦20、济麦22和济麦44等一系列小麦新品种,先后获得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在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尤其是济麦22,曾连续9年为全国种植面积第一大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新育成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济麦44,具有优质、抗病、早熟、高产等突出优点,较好地协调了产量与品质的矛盾,已成为山东省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强筋品种,加工品质得到了加工企业的高度认可,可有效替代进口强筋小麦。
在“济麦22”的推广过程中,他们采取“育种单位+龙头企业+良繁基地+种业联盟”的育繁推一体化模式。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制定配套栽培技术规程,由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国内余家种业企业建立了7省市种业联盟,在山东、河北、天津、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的多个县区建立了标准化良种繁育、加工基地。截至年夏收,“济麦22”8年蝉联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2.53亿亩,增加经济效益多亿元。
赵振东坦言,一辈子育种生涯中有失败,也有茫然,而支撑他走下去的是责任:“育种家的责任比天大,我们肩负着国家种业安全、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消费者健康的四大责任。
4.治疗“小麦癌症”的人
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他考入西北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开始了自己的植物病理学之路。在此期间,康振生先后去加拿大和德国留学,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做实验,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因杰出的科研能力和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得到国外学校以优厚待遇挽留。
康振生办公室墙上挂着两张照片,一张是碧绿的麦田,一张是开黄花的小檗。这两样东西无法定义他本身,却是与他相伴一生的科研命题。年,美国科学家通过实验室接种发现,小檗上出现小麦条锈病,这条消息引起了康振生的